劉海斌 傅鶴宇 畢然 大連理工大學體育與健康學院
習近平強調“體育承載著國家強盛、民族振興的夢想。體育強則中國強,國運興則體育興”。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到“新時代”,大學生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肩負著民族復興大任[1]。青少年體育在體育強國建設中占據戰略性、基礎性地位。面對當前機遇與挑戰并存的復雜國際形勢,高校如何深入挖掘體育課程思政元素,鑄魂育人,加強體育課程思政建設,切實改變“長于智、疏于德、弱于體”的現狀,已成為迫在眉睫,不得不重視的一項緊要工作[2]。
《運動人體科學實驗原理與方法》是體育專業學生進行科學實驗的必修課程之一,是學生進入研究生課程后,系統接受實驗方法和實驗技能訓練的開端。它在培養學生運用實驗的手段觀察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該課程面向全校體育學研究生,為國家培養體育科學領域人次[3]。因此,本文借鑒前人的研究經驗,對《運動人體科學實驗原理與方法》中的“思政教育”進行探索,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和價值觀。
課程思政教學內容體系將從三個部分展開:歷史篇(不忘初心)、時代篇(榜樣力量)和未來篇(砥礪前行)。專業內容融入方式的研究將圍繞問題式、研討式、啟發式、案例式和翻轉式等教學途徑,有效地將思政元素融入課程之中。課程教學模式是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增強學生參與度與獲得感,提供豐富多彩、形式靈活多樣的教學途徑。通過2020年和2021年國內外抗擊疫情的事例、案例啟發學生的愛國之情與民族自豪感[4]。通過優秀案例不斷挖掘體育學專業課程課程思政的內涵與特點。通過教學內容設計建立體育學專業課程課程思政特色課程。重點突出體育學專業課程課程思政的元素設計,包括弘揚民族精神、傳承民族文化、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感知和認識、嚴禁的學習態度等。

圖1 混合式教學模式構建
針對體育學專業學生歷史背景知識及人文素養較為薄弱的環節,在課程的不同章節,結合相關歷史背景、名人事跡、典型案例等,設計思政案例,將專業知識和人文素養充分結合起來,旨在對學生進行奉獻精神和仁愛精神教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5]。主要圍繞“自信自強、不畏強敵”,“頑強拼搏、永不言棄”,“團結協作、愛國奉獻”和“德藝雙修、苦練技藝”等方面展開研究。課程思政教學內容主要來源于幾個方面:杰出體育名人事跡、體育團隊合作案例、體育與人格健全案例等融入教案、課件之中。通過在“學習通”平臺,采用混合教學模式在線上與線下平臺將思想政治元素融入到課程建設中。線下通過實地參觀、交流研討、情景模擬、活動組織、實踐應用與線上教學課程相互呼應,推進“線上線下”的課程思政建設。
為檢測課程思政的教學效果,將從學生評價、同行專家評價、教師自我評價三個方面對教學效果評價具體方法展開研究。設計學生、教師、同行專家問卷對課程思政的教學效果和實施進行評價。首先對課程的效果進行驗收,其次對目前課程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最后確定未來的發展的趨勢和方法。
在2020屆(14名學生)中,我們開始探索課程思政一體化的新教學模式,學生教學評價是我們年度教學評價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課堂教學學生評價調查,我們比較了2019年學生(16名學生)的教學評價??梢?,采用新的教學模式后,學生的教學滿意度(滿意和非常滿意學生總數占全班學生總數的比例)得到了提高,學生對本課程的興趣也得到了提高,激發了學生今后對運動人體科學的探索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