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福奪 尹昌斌



[摘 要]推進綠肥種植是改善農業生態環境、提高農業發展質量的有效措施。然而,受多種因素的制約,當前農戶在綠肥種植方面存在著意愿與行為悖離的現實困境,不利于國家綠肥政策目標的實現。文章利用湘、贛、桂、皖、豫五省(區)854戶農戶實地調查數據,基于Logit-ISM模型,分析農戶綠肥種植意愿與行為悖離的發生機制,探討悖離現象產生的具體過程。結果表明:農戶對化肥減施價值和地力提升價值的認知、對政府生態補償標準滿意度、受訪者的健康狀況以及經營自有地、村干部變量對農戶綠肥種植意愿與行為的悖離具有顯著負向影響,而受教育程度、兼業經營、土地細碎化變量對其意愿與行為悖離具有顯著正向影響。實證結果證實,農戶意愿與行為悖離過程如下:路徑一為村干部、受教育程度→化肥減施價值認知、地力提升價值認知→農戶綠肥種植意愿與行為悖離;路徑二為[健康狀況→兼業經營]/[自有地→兼業經營、土地細碎化] →補償標準滿意度→農戶綠肥種植意愿與行為悖離。
[關鍵詞]綠肥種植;意愿與行為悖離; 價值認知; 生態補償; 農戶稟賦
[中圖分類號]F326.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0461(2021)01-0059-09
一、引 言
種植綠肥是推進農業綠色轉型、提高農業發展質量的有效手段。為此,政府部門先后出臺系列文件,要求大力推廣綠肥,提高農業發展的可持續性。如《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行動方案》闡明種植綠肥是持續提升土壤肥力、改善農業生態環境的有效措施;《耕地質量提升行動方案》則把種植綠肥列為耕地質量提升的重點建設項目。新形勢下,深度推進綠肥種植,不僅有利于農業高質量發展,同時,對保障國家農產品安全、農業資源安全和生態安全也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在中國,農戶是綠肥種植的主體,以綠肥服務價值利用為基礎的農業環境或發展目標的實現有賴于農戶的積極參與。然而,受多種因素的制約,當前農戶在綠肥種植方面存在著“高意愿、低行為”的現實困境,即呈現出綠肥種植意愿與行為悖離的現象。農戶綠肥種植意愿與行為的悖離帶來了一些問題,如常規的通過改變農戶意愿進而影響其行為的政策工具失靈,這使得對農戶綠肥種植行為的調控變得十分困難;再者,長期的意愿與行為不一致會造成“悖離慣性”的產生,“悖離慣性”將導致農戶行為長期偏離政策目標,即使政府施加干預,也很難在短期內對這種不利的狀態進行糾正。因此,深入探究農戶綠肥種植意愿與行為悖離的發生機制,對于引導農戶意愿向實際行為的有效轉化具有重要的意義。具體而言,本文將重點圍繞如下兩個問題進行探討:一是農戶綠肥種植意愿與行為悖離的影響因素有哪些?二是這些因素具體是通過怎樣的路徑發揮作用的?
二、理論框架與研究假設
迄今為止,基于意愿與行為悖離視角進行農戶行為分析的研究已取得了一定成果。有學者在清潔能源應用[1]、生活垃圾分類 [2]、低碳旅游 [3]等方面展開了研究,發現影響農戶參與意愿與行為的因素不盡相同,進而造成悖離現象的發生。在農業決策方面,學者們探究了農戶在農地整治權屬調整 [4]、種植結構調整 [5]、農業綠色技術采納 [6]、小型農田水利建設 [7]、綠色農資購買 [8]等方面的意愿與行為悖離問題。這些研究大多指出預期收益(或價值認知)和外部激勵是影響意愿的關鍵因素,而農戶的稟賦約束是造成意愿與行為差異的根本原因。
理性小農學派認為,農戶是理性經濟人,在競爭的市場機制中農戶決策行為完全是有理性的,即全部行動的最終目的是追求經濟利潤。在改造傳統農業的過程中,如果農戶認識到新的要素投入能保證更多的農業產出和收益,趨利的農戶就會去追求更大利潤[9]。當農戶對這種新的要素產生需求時,也就隨即產生了相應的意愿;同樣,如果外部激勵,特別是來自政府的農業政策能夠給農戶經濟福利帶來改善,那么農戶也會更傾向于投身于政府引導的農業實踐中來。然而,農戶是否進一步采取實際行動,則需要在意愿基礎上對多方面因素進行全面而理性的考量。可見,與經濟效益和政府掛鉤的因素以及農戶自身的稟賦條件直接影響了農戶綠肥種植意愿與行為的一致性關系。
(一) 價值認知
農戶對事物本質的認知水平顯著影響其相關行為決策,如劉洪彬等(2018)[10]研究指出,農戶認知是影響其耕地保護決策的關鍵因素;高延雷等(2017)[11]認為,風險認知是農戶農業保險購買行為的重要決定因子。在本文中,農戶對綠肥的認知主要體現在對綠肥價值的了解程度。綠肥價值包括經濟價值和生態價值。經濟價值主要包括增產、提質和化肥減施,綠肥在這3個方面的經濟價值,契合了農戶通過農業生產最大限度獲取經濟收益的目標,農戶對綠肥經濟價值認知越深刻,在綠色可持續的綠肥種植意愿與行為上越趨于一致。綠肥的生態價值主要涉及地力提升、水土保持、空氣凈化、生物多樣性等方面。農戶對綠肥的生態價值了解程度直接影響到其綠肥種植情況,若對綠肥的生態價值缺乏了解,農戶在為什么要種植綠肥、如何有目的地安排綠肥種植計劃等方面就會出現困難。基于以上分析,提出如下假設。
H1:隨著農戶對綠肥經濟價值認知的深化,其種植意愿與行為發生悖離的可能性降低。
H2:隨著農戶對綠肥生態價值認知的深化,其種植意愿與行為發生悖離的可能性降低。
(二)政府政策
生態補償政策是政府引導農戶采納綠色生產行為最常見的經濟激勵措施之一。同時,已有研究發現,政府的生態補償政策對于調節農戶綠色生產意愿與行為之間的不一致具有顯著的作用。如文清(2018)[12]研究指出,生態補償可以激勵林區農戶森林保護意愿向行為的轉化;黃曉慧等(2020)[13]則發現,生態補償政策對資本稟賦、生態認知對水土保持技術采用及采用程度的影響具有正向調節效應。生態補償的本質是政府財政資金以適當的形式進行的轉移支付,因此,生態補償的標準和實施的方式可以影響到生態補償政策的效率。農戶對政府生態補償的標準和方式越滿意,激勵農戶將已經存在的綠肥種植意愿轉化為實際行為的動力越足。對農民開展專業技術培訓是政府引導農戶意愿與行為保持一致的另一重要舉措。Gao et al.(2017)在揭示農戶綠色防控技術采納行為的影響因素時,指出技術培訓能夠顯著促進其采納意愿向采納行為的轉化。基于此,本文預期技術培訓同樣會對農戶綠肥種植意愿與行為的悖離有負向影響。基于以上分析,提出如下假設。
H3:農戶對生態補償標準的滿意度及其意愿與行為悖離存在負向關聯關系。
H4:農戶對生態補償方式的滿意度及其意愿與行為悖離存在負向關聯關系。
H5:與未接受過綠肥技術培訓的農戶相比,接受過培訓的農戶意愿與行為發生悖離的可能性更小。
(三)農戶稟賦
任何農業生產活動都需要一定的多種形式的資本稟賦作為支撐,如人力資本、物化資本或資金,然而,由于異質性農戶的家庭資本稟賦存在顯著差異,導致大部分農戶在進行農業生產決策時,往往都會面臨某種或某幾種稟賦條件的約束。稟賦作為家庭成員和家庭單位與生俱來或后天獲取的資源和能力,是制約主體行為決策最直接的因素[14]。農戶稟賦可以影響農戶的決策效率,甚至改變決策結果。已有研究也從多方面、多角度驗證了上述結論[15-16]。本文將從受訪者的個體稟賦、農戶家庭稟賦、經營稟賦、社會稟賦、自然稟賦共5個方面探究稟賦因素對農戶綠肥種植意愿與行為關系的問題。
1.個體稟賦
重點考察受訪者的性別、年齡、受教育程度和健康狀況等。性別不同決定了農業生產中的勞動分工差異,男性勞動者一般會承擔主要的生產性勞動工作,相對更加了解農業生產的實際情況,對于種植綠肥更趨于理性。綠肥作為一種具有悠久歷史的肥源,無論是在價值特征還是使用方式,年齡稍長的農戶均有更全面的了解。受教育程度越高的農戶認知能力越強,越可能了解綠肥的價值,同時,高教育程度有利于農戶在風險決策中獲取更大的利潤,因此其更可能采納實際的綠肥種植行為。相較于施用化肥,種植綠肥需要農戶付出更多的體力勞動和勞動時間,從而對農戶的身體健康狀況提出了進一步要求。因此,可預期:男性綠肥種植的意愿與行為更可能發生悖離,年齡、受教育水平和健康狀況對農戶綠肥種植的意愿與行為悖離有負向作用。
2.家庭稟賦
重點考察農戶的家庭農業勞動力、家庭農業收入和耕地面積等。家庭農業勞動力越多、農業收入越高、耕地面積越大,反映出農業在家庭經濟中的地位越高,農戶以經營農業為主,對農業加強投資以促進可持續發展的現實需求越強,采納綠肥種植等綠色生產方式或措施的可能性也越高。據此,可做出如下預期:家庭農業勞動力和耕地面積對農戶綠肥種植意愿與行為悖離有正向影響,而農業收入對農戶綠肥種植的意愿與行為悖離有負向作用。
3.經營稟賦
重點考察耕地性質和是否兼業經營,其中,耕地性質有全部自有、以自有地為主和以承包地為主3種。與經營承包地的農戶相比,經營自有耕地的農戶所具有的地權穩定性會促使其更可能采取措施改善對家庭生計最基礎的農業生產。農戶兼業的情況加劇了農業勞動力質量的下降,進而導致了農業生產的粗放經營,缺乏對耕地質量保護的動機和種植綠肥的意愿;另一方面,兼業經營的農戶一般對農業的依賴程度較小,他們不會把更多的精力和時間放在對農業生產方式進行改造方面,因此即使他們認識到種植綠肥對農業的好處,一般也很少會付諸于行動。因此,可做出如下預期:耕地自有化程度越低,兼業經營更可能導致農戶綠肥種植意愿與行為的悖離。
4.社會稟賦
重點考察家庭成員是否有村干部和黨員。和普通農民相比,村干部和黨員一般文化水平和素質都較高,對農業環境和綠肥價值的感知能力較強。另一方面,村干部和黨員是政府政策在村集體層面的具體實施者和推動者,自身行為更可能與政府綠肥政策目標保持一致。如果家庭中存在具有村干部和黨員身份的成員,那么家庭綠肥種植決策很可能受到影響。因此,可預期村干部和黨員身份對農戶綠肥種植意愿與行為悖離有負向作用。
5.自然稟賦
主要包括土地細碎化和地貌類型。土地細碎化加劇了農業機械的難度,提高了機械使用成本,在綠肥種植對機械依賴性較高的情況下,即使農民認識到綠肥的價值,也很難有條件采取行動。農地越平整,則耕作難度越小,生產成本越低,農民便具備了把心中所想付諸實踐的前提條件。因此,預期土地細碎化程度越低、耕地越平坦,農戶綠肥種植意愿與行為越趨于一致。
歸納上述分析,提出如下假設。
H6:綠肥種植意愿與行為悖離受農戶稟賦的影響。
H6-1:男性、經營承包地、兼業經營以及土地細碎化更可能造成農戶意愿與行為的悖離。
H6-2:年齡稍長、受教育水平較高、身體健康狀況良好、擁有村干部和黨員身份、家庭農業勞動力豐富、耕地面積較大、農業收入較高、耕作條件良好,更可能引發一致性行為。
三、方法、數據與變量
(一)研究方法
農戶在綠肥種植意愿與行為決策過程中,會受到較多因素的影響,深層次分析各影響因素間的邏輯層次關系,對研究如何提高農戶綠肥種植意愿與行為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際意義。由于農戶綠肥種植意愿與行為是否悖離是一個二元選擇問題,因此本文將選用Logit 模型對其影響因素進行回歸分析;至于對各影響因素層級關系的分析,將運用ISM模型開展。
1.Logit模型
(1)模型構建。本研究的被解釋變量為農戶綠肥種植意愿與行為是否悖離,是一個二分類變量,因此可采用二元Logit模型進行分析。二分類Logit模型為:
其中,xi為模型的自變量;β0是模型的截距項;βk是自變量對應的回歸系數。Pi為第i種類型發生的概率,μ為隨機擾動項。
為了理解農戶綠肥種植意愿與行為悖離模型中回歸參數的含義,需要對優勢(Odds)和優勢比(Odds Ratios)做出說明。對公式(1)等號兩邊同時取以自然對數e為底的指數,可得:
公式(3)表明,變量x1每改變1個單位,農戶的綠肥種植意愿與行為悖離的優勢與改變前的優勢比值為exp(β1)。
(2)多重共線性檢驗。為避免自變量間的多重共線性問題影響模型估計結果,在模型估計之前,本文運用條件指數(CI)指標和方差膨脹因子(VIF)值對自變量進行多重共線性檢驗。判斷的基本原則為:當 CI>100時,多重共線性很嚴重;當 10 2.ISM模型 解釋結構模型(ISM)是一種利用關聯矩陣確定主(次)要因素及其關聯結構的模型[17]。本文將運用ISM模型分析影響農戶綠肥種植意愿與行為悖離的核心因素之間的關聯性和層次性。ISM模型的具體操作步驟如下[18-19]: 第一步,確定鄰接矩陣R。假設有k個顯著的影響因素;S0為農戶綠肥種植意愿與行為悖離的情況;Si(Sj)表示第i(j)個顯著影響因素;鄰接矩陣R的構成元素如下: 第二步,確定可達矩陣M。由公式(5)計算可得。 第三步,確定各因素的層級。根據公式(6)將可達矩陣分成可達集P(Si)和前因集Q(Si),且均表示可達矩陣中從因素Si出發可以到達的全部因素的集合,其中mij和mji均表示可達矩陣中的因素。由公式(7)確定最高層(L1)及其包含的影響因素,然后確定其他層次因素。 (二)數據獲取 本文數據來源于課題組對南方稻區的湖南、江西、廣西、安徽和河南五省(區)的實地調查。2018年10月—2019年4月之間,農戶調查共開展了3次。由于各地人口規模和綠肥推廣情況不同,農戶調查采用不成比例的隨機抽樣的方式開展。其中,第一次農戶調查開展時間為2018年10月2日—10月16日,地點為廣西南寧市和桂林市的西鄉塘、雁山、灌陽3縣(區);第二次調查開展時間為2018年11月5日—12月16日,地點為湖南長沙市長沙縣、益陽市赫山區及株洲市醴陵市以及江西南昌市南昌縣、宜春市豐城市及宜春市高安市;第三次調查開展時間為2019年3月22日—4月17日,調查地點為河南信陽市光山縣以及安徽蕪湖市和馬鞍山市的南陵、繁昌、當涂3縣(市);由于河南只有信陽市在地理區位上屬于南方稻區,因此,課題組僅選擇了信陽市的1個樣本縣。具體的調查方案為:在每個縣(區)隨機抽取1—3個鄉鎮,每個鄉鎮隨機抽取3—4個村,在每個村隨機抽取8—15個實際從事糧食生產經營的農戶;3次調研共獲得有效問卷1 217份。 需要指出的是,本文農戶調查對象均為實際從事農業勞動并全程參與家庭農業生產決策的成員。而調查時間的選擇受綠肥種植與生長周期的影響,一般而言,南方稻區水稻—紫云英輪作模式下,綠肥會在每年的9月底或10月初播種,下一年3月底或4月初在紫云英盛花期刈割、翻壓還田。因此,2018年10月—2019年4月所開展的調查,實際上調查的是2018年綠肥的種植情況,收集的也是2018年的農戶數據。此外,3次農戶調查時間實際上也正對應著綠肥生長周期中的播種—生長管理—翻壓還田3個階段,便于課題組深入現場、更為直觀地觀察和收集一手信息。 (三)變量選擇及描述性統計 本文把農戶綠肥種植意愿與行為的悖離定義為:農戶在農業生產過程中表現出種植綠肥的意愿和想法,但未能采取實際行動,即在意愿和行為上表現出不一致的現象。根據這一定義,本文的研究樣本應為那些具有綠肥種植意愿的農戶。統計分析顯示,在1 217個樣本中,有854個樣本農戶具有綠肥種植意愿,本文將基于這部分樣本開展實證分析。在農戶存在綠肥種植意愿的前提下,如果沒有綠肥種植行為,則定義為存在悖離現象,即y=1;若農戶有綠肥種植行為,則定義為未悖離,即y=0。具體各變量定義及描述性統計如表1所示。 四、結果及分析 (一)多重共線性檢驗 從表2中多重共線性檢驗結果可以看出,各自變量的VIF值最大為1.96,遠小于10的臨界值;而CI指數最大為3.01,同樣小于10;說明無論是從VIF還是CI來看,各自變量之間不存在多重共線性或共線性較弱,不會對模型擬合帶來影響。因此,本文所選指標切實可行。 (二)模型總體檢驗 表3為依據極大似然估計法和SPSS的Enter策略得到的Logit模型的總體檢驗結果,包括對回歸方程顯著性檢驗和回歸方程擬合優度檢驗。結果顯示,-2倍的對數似然值為915.311,因此模型通過了似然比檢驗。Nagelkerke R2統計量的值接近1,方程的擬合優度較高;Hosmer-Lemeshow統計量接近于0,同樣驗證了較好的擬合效果。表3中統計量表明,農戶綠肥種植意愿與行為悖離模型通過總體檢驗。 (三)模型估計結果 1.樣本農戶及受訪者的基本特征 表4給出了樣本農戶及受訪者的基本特征。從性別來看,受訪者中男性占據絕大多數;從年齡來看,以50歲及以上年齡段的中老年為主,40歲以下的青年比例較低,與中國農村人口老齡化的事實相符;從受教育程度來看,以初中及以下為主,接受過高等教育的受訪者較少,這反映出當前農村居民文化素質仍然普遍較低的事實;從健康狀況來看,絕大部分受訪者身體健康,身體較差的受訪者僅占10.32%;從家庭農業勞動力來看,一半以上為3—4人規模的家庭,其次為1—2人規模的家庭,而7人以上的大規模家庭較少;從家庭農業收入來看,家庭年農業收入在6萬元以下的農戶占比約為70%,其中不足3萬元的占37.59%,說明農戶農業收入不高的現狀仍沒有得到明顯改觀。 2.農戶綠肥種植意愿與行為悖離的影響因素 對農戶綠肥種植意愿與行為悖離的實證模型進行回歸估計,結果如表5所示。不考慮常數項的情況下,農戶對化肥減施價值和地力提升價值的認知,對生態補償標準的滿意度,受訪者的受教育程度、健康狀況,家庭中是否有村干部、耕地全部自有、是否兼業經營以及土地細碎化程度共9個變量通過了顯著性檢驗。研究發現,農戶認知、資本稟賦以及政府激勵方面尚有一些變量沒有通過顯著性檢驗,有待進一步討論。 由上述結果可以看出,Enter策略下有20個變量雖然被強行納入到方程中,但它們對農戶綠肥種植意愿與行為悖離并沒有顯著的影響。為此,本研究采用基于最大似然估計的向后逐步篩選策略(向后:LR)對模型做進一步分析,結果如表6所示。 路徑二:[健康狀況→兼業經營]/[自有地→兼業經營、土地細碎化]→補償標準滿意度→農戶綠肥種植意愿與行為悖離。首先,身體健康狀況和是否經營自有地作為兩個根源因素影響了農戶的兼業經營情況,同時是否經營自有地還是土地細碎化的根源因素。通常情況下,在農村務農的受訪者身體越健康,其從事農業勞動的人力資本越豐富,越可能把更多的精力和時間投入到農業中;經營自有地的農戶,由于家庭耕地面積狹小而分散、其更可能進行兼業化生產。其次,兼業經營和土地細碎化作為兩個間接因素共同影響農戶對當前綠肥生態補償標準的滿意度。比如,兼業經營的農戶綠肥種植的機會成本較高,這不利于提高農戶對現在補償標準的滿意度;土地細碎化程度越高,綠肥種植輕簡化技術采用越困難、種植成本越高,使農戶對當然補償標準滿意越困難。最終,農戶對當前綠肥補償標準滿意度成為影響其綠肥種植意愿與行為悖離與否的直接因素。 農戶綠肥種植行為是農戶與政府動態博弈的均衡結果。在博弈過程中,農戶追求農業生產的利潤最大化,政府則在承擔農戶行為激勵職能的同時追求農業生態效益最大化[20]。如果政府的激勵作用發揮不到位,農戶就將失去與政府博弈的耐心。此時,農戶綠肥種植意愿與行為悖離的“按鈕”將被開啟,一旦這種悖離形成慣性,就很難再恢復到原有的均衡狀態。因此,政府合理的經濟激勵,或尋求替代性的、市場化外部激勵方案,是維持農戶綠肥種植意愿與行為一致性的關鍵。 五、結論與政策啟示 農戶作為綠肥種植的關鍵主體,其行為決策直接影響著綠肥推廣效果。然而,受多種因素的制約,當前農戶綠肥種植意愿與行為存在悖離的現象,這對政府綠肥養地目標的實現帶來很大障礙。本文利用湘、贛、桂、皖、豫五省(區)854戶農戶實地調查數據,基于Logit-ISM模型,分析農戶綠肥種植意愿與行為悖離的發生機制,探討悖離現象產生的具體過程。結果表明:總樣本中有51.6%的農戶綠肥種植意愿與行為發生了悖離。農戶對化肥減施價值和地力提升價值的認知、對政府生態補償標準滿意度、受訪者的健康狀況以及經營自有地、村干部6個變量對農戶意愿與行為的悖離具有顯著負向影響,而受教育程度、兼業經營、土地細碎化變量對其意愿與行為悖離具有顯著正向影響。前述9個變量中,健康狀況、經營自有地是影響農戶綠肥種植意愿與行為悖離的深層根源因素;受教育程度、村干部、是否兼業經營、土地細碎化程度是影響農戶意愿與行為悖離的中間層間接因素;對化肥減施價值和地力提升價值的認知以及對當前綠肥生態補償標準的滿意度是影響農戶意愿與行為悖離的直接驅動因素。農戶意愿與行為悖離過程如下:路徑一為村干部、受教育程度→化肥減施價值認知、地力提升價值認知→農戶綠肥種植意愿與行為悖離;路徑二為[健康狀況→兼業經營]/[自有地→兼業經營、土地細碎化] →補償標準滿意度→農戶綠肥種植意愿與行為悖離。 基于以上研究結論,得出如下政策啟示:第一,優先選擇經營自有地、非兼業經營的農戶作為綠肥種植推廣的潛在目標,通過推進這些農戶進行適度規模經營和專業化生產,提高其對經營農業的收益期望和改善農業生產可持續性的態度;第二,充分發揮村干部在村莊集體內部的組織、帶頭作用,通過組織農戶培訓、親身示范,帶動農民積極參與綠肥種植實踐;第三,政府通過集中宣講、發放手冊等方式增加農民的農業環境知識,同時,以建立示范基地、現場實驗等方式向農民直觀展示種植綠肥的好處,并將實驗結果量化后及時告知農戶,提高農戶對綠肥經濟與生態價值的全面認知;第四,進一步優化政府綠肥種植生態政策,特別是及時調整補償標準,使其與當地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及農戶需求相匹配,以實現農戶激勵效應最大化。 [參考文獻] [1]劉長進,滕玉華,張軼之.農村居民清潔能源應用意愿與行為一致性分析——基于江西省的調查數據[J].湖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18(6):13-19. [2]許增巍,姚順波,苗珊珊.意愿與行為的悖離:農村生活垃圾集中處理農戶支付意愿與支付行為影響因素研究[J].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16,30(2):1-6. [3]劉亞萍,劉慶.低碳旅游認知和意愿與行為差異分析——基于南寧市兩組不同人群的實證分析[J].人文地理,2013,28(4):132-139. [4]王梅,汪文雄.農地整治權屬調整中農戶認知與行為的一致性研究[J].資源科學,2018,40(1):53-63. [5]余志剛,張靚.農戶種植結構調整意愿與行為差異——基于黑龍江省341個玉米種植農戶的調查[J].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18(4):137-145,160. [6]余威震,羅小鋒,李容容,等.綠色認知視角下農戶綠色技術采納意愿與行為悖離研究[J].資源科學,2017,39(8):1573-1583. [7]王格玲,陸遷.意愿與行為的悖離:農村社區小型水利設施農戶合作意愿及合作行為的影響因素分析[J].華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27(3):68-75. [8]傅新紅,宋汶庭.農戶生物農藥購買意愿及購買行為的影響因素分析——以四川省為例[J].農業技術經濟,2010(6):120-128. [9]高靜,王志章,龔燕玲,等.土地轉出何以影響小農戶收入:理性解釋與千份數據檢驗[J].中國軟科學,2020(4):70-81. [10]劉洪彬,王秋兵,吳巖,等.耕地質量保護中農戶的認知程度、行為決策響應及其影響機制研究[J].中國土地科學,2018,32(8):52-58. [11]高延雷,劉堯,王志剛.風險認知對農戶參保行為的影響分析——基于安徽省阜陽市195份問卷調查[J].農林經濟管理學報,2017,16(6):731-738. [12]文清.林區農戶對林地生態補償的行為響應研究[D].武漢:華中農業大學,2018. [13]黃曉慧,陸遷,王禮力.資本稟賦、生態認知與農戶水土保持技術采用行為研究——基于生態補償政策的調節效應[J].農業技術經濟,2020(1):33-44. [14]張翠娥,李躍梅,李歡.資本稟賦與農民社會治理參與行為——基于5省1599戶農戶數據的實證分析[J].中國農村觀察,2016(1):27-37,50. [15]劉可,齊振宏,黃煒虹,等.資本稟賦異質性對農戶生態生產行為的影響研究——基于水平和結構的雙重視角分析[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9,29(2):87-96. [16]姚科艷,陳利根,劉珍珍.農戶稟賦、政策因素及作物類型對秸稈還田技術采納決策的影響[J].農業技術經濟,2018(12):64-75. [17]胡乃娟,孫曉玲,許雅婷,等.基于Logistic-ISM模型的農戶有機肥施用行為影響因素及層次結構分解[J].資源科學,2019,41(6):1120-1130. [18]王火根,黃弋華,包浩華,等.基于Logit-ISM模型的農戶生物質能利用意愿影響因素分析[J].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18,32(10):39-44. [19]葛繼紅,徐慧君,楊森,等.基于Logit-ISM模型的污染企業周邊農戶環保支付意愿發生機制分析——以蘇皖兩省為例[J].中國農村觀察,2017(2):93-106. [20]鐘文晶,羅必良.公共政策及其響應:基于農民信任機制的解釋——以農地確權政策為例[J].中國農村觀察,2020(3):42-59. (責任編輯:李 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