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海燕
【摘 要】班本微課程,具有切入口小、組織靈活、富有挑戰的鮮明特點,深受幼兒的喜愛。如何開發適宜性的班本微課程,為幼兒營造生動、活潑、主動、和諧的成長空間呢?《給小學校長寫封信》班級微課程作出了有益的實踐和探索:源于興趣,生發課程;源于動力,推進課程;源于合作,助力課程。
【關鍵詞】班本微課程;興趣;動力;合作
在對課程游戲化的不斷探究和實踐的過程中,班本微課程憑借細小的切入點、靈活的組織形式、無法預知的挑戰性深受孩子和老師們的喜愛。結合生活實際,考慮班級學情,順應幼兒需要,創生班本微課程,是對幼兒教師的一大挑戰。疫情背景下的《給小學校長寫封信》班級微課程,就是我的有益的實踐和探索。
一、源于興趣,生發課程
班本微課程的開發,需要興趣為先,即充分研判班級學情,充分預估兒童興趣,基于幼兒的興趣,讓幼兒有機會從事適宜其水平和需要的活動,在興趣和需要的引發下不斷深入學習,并從中獲得新的經驗。這就需要教師做生活中的有心人,深入到班級的幼兒中去,在有意無意的師幼互動中,發現幼兒的興趣源,捕捉幼兒的興趣點。
2020年寒假的一場疫情突襲,成為我們生命中的深刻記憶。春暖花開,疫情逐步得到控制,我們大班迎來了開學季,同時也是畢業季。如何做好“幼小銜接”,是每個準小學生及其家長、每個大班教師共同關注的話題。在疫情的大背景下,雖然很多以往對孩子來說很有價值的一些經典活動不能正常開展,但是孩子們對于“小學”的熱情依舊一天天熱起來。
“對于小學,你最想知道什么?”這個問題猶如重磅炸彈,掀起了孩子們討論的熱潮:
“小學里還有滑梯嗎?”“小學里的操場真大呀,可以踢足球,想想就高興。”“小學里男老師是不是很多,我有點害怕,會不會很兇?”“小學里要考試的,如果考不好怎么辦?”“小學里還會睡午覺嗎?也會有小床嗎?”……
孩子們對小學有向往、有期待、有疑惑也有忐忑,這些問題該問誰呢?
函函說:“問校長。”函函的想法讓小朋友們一愣。函函見沒人回應她,連忙解釋說:“幼兒園里園長最大,小學里校長最大,校長肯定什么都知道。”函函的話獲得小朋友們的贊同。
我靈機一動,敏銳地把孩子的興趣點確定為班本微課程的生發點:“孩子們,那就想個法子,給小學校長寫封信唄!”孩子們歡呼雀躍,一致稱好。
“我們又不會寫字,怎么寫信呀?”小哲說。“我們可以畫畫呀!”諾諾回答。“以前我們給爸爸寫信,就畫個爸爸的頭,那現在校長怎么畫?”小哲一臉疑惑。在經過短暫的思考后,悅悅說:“‘校就畫個笑臉,‘長就畫個仙人掌,讀音是一樣的。”“哈哈,會笑的仙人掌就是校長!”孩子們很受啟發。
“寫信第一行都要寫稱呼,比如‘校長您好,剛才小朋友說畫個笑臉和仙人掌就是校長,那‘您好怎么畫?”我拋出話題。有的說:“畫個愛心。”有的循著剛才的思路,思考著和“您好”同音的字。萱萱另辟蹊徑說:“畫兩只手握在一起,因為兩個人見面先要握手說‘你好,你好”。
這就是孩子的世界,帶著童真、童趣,探究著這個未知的世界。一次關于“小學”的談話引發了“要給小學校長寫封信”的意愿,在你來我往的思辨中,孩子們關注現實生活、主動學習、有效表征,在學習中創造、在學習中發展,并不斷習得新經驗。
二、源于動力,推進課程
班本微課程的開發,需要過程為重,即在把幼兒的興趣點轉化為班本微課程的開發點之后,還要把單一的活動發展成系列化的課程。為此,教師必須不斷推進和支持,提供活動的時間、空間、材料和適宜的回應,讓幼兒不斷面對新的情景、新的挑戰,發現新的問題,進行新的嘗試,在源源不斷的動力驅動下,不斷經歷活動的過程,獲得適宜性的發展。
每個孩子帶著“給校長寫封信”的小任務回家繼續探究。雙休日后,孩子們紛紛帶著他們的“信”開始展示:
這是錕錕的信,信中,清清楚楚地告訴我們,他喜歡什么;又明明白白地告訴我們,他擔心什么。錕錕的擔心,勾起了大多數孩子隱藏的忐忑:小學里考試考不好怎么辦?浩浩說:“我姐姐有一次考得不好,被媽媽打了。”丫丫說:“我前兩天在拼音班里錯了好幾個拼音,媽媽說‘這樣下去,到了小學就會考不及格。”丫丫說完,眼圈都有點紅了。梓萱立即站起來說:“丫丫不要擔心,你以后認真聽就能考好的。我媽媽告訴我‘上課一定要認真聽,考試就沒問題。”
同伴的安慰,猶如一陣溫暖的春風拂過心田,壓抑的氣氛一下子又好了起來。孩子們又開始介紹著自己的信。在不同的信中,孩子們關注的方面可真不少:如關注人——比如校長是男的,還是女的,男老師多不多;關注物——比如學習用具、生活用品;關注境——比如校園環境;關注事——有生活方面的,比如作息、飲食、睡覺、游戲;有學習方面的,比如作業、考試……同時也出現了許多的相似點、交叉點。
“這么多信難道都去寄給校長嗎?”我又一次拋出話題。“那也太多了!”孩子們異口同聲。諾諾說:“我們挑一些大家都想問的問題,寫在一封信里。”這個提議得到一致同意后,他們自發挑選這次寫信寫得比較好的、畫畫突出的幾個小朋友組成“寫信組”,完成我們大7班“給校長的一封信”。而其他的孩子也沒閑著,他們對寫信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因為“寫信”,孩子們的聯想能力豐富了,表征能力增強了,他們還會時不時神秘地遞給老師一封信,也會同伴間相互寫信,交流著屬于他們的小秘密。
三、源于合作,助力課程
班本微課程的開發,需要合作為源,即充分調動幼兒家長的主觀能動性,發揮家長資源在班本微課程開展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助力班本微課程的順利推進,預約班本微課程的精彩成效。
在經過集體探究—親子探究—小組探究—集體探究的多次活動后,歷時一周的“給小學校長的信”終于寫完了。細心的孩子們給信包上了信封,不僅在信封上寫明“小學校長收”,而且畫了愛心貼在了封口上,真是儀式感十足。
“信要寄給哪個校長?”孩子們又開始糾結起來。林林的媽媽正好是本市某小學的副校長,在孩子們充滿羨慕、期待的目光中,林林非常認真地答應小朋友們:一定將信送到媽媽手里。
林林的媽媽非常給力,根據孩子們的問題,拍攝了小學生的一日生活:有小學生上課的場景、小學生的課間十分鐘、小學生上體育課、小學里寬大的運動場……孩子們反反復復看了好多遍“信”還是意猶未盡。這封特殊的“信”很大程度上彌補了因為疫情我們不能親身前往小學的參觀體驗的遺憾,孩子們被豐富多彩的小學生活完全吸引了,時不時發出“哇”的驚嘆聲,上小學的意愿被充分勾起,曾經有的絲絲忐忑,似乎也不再那么重要……
我們就是這樣,不斷追隨孩子的腳步,在孩子的童真童趣中共同暢想,在童言童語中共同成長,家園攜手,一起幫助孩子做好入學準備,順利渡過這一轉折,為孩子適應小學生活打好基礎,讓大班幼兒在這個特殊“畢業季”中同樣有發展、有收獲。
源于興趣,生發課程——源于動力,推進課程——源于合作,助力課程,把握三“源”,我們一定能步入班本微課程開發的本真之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