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劼
摘要:新媒體在迅猛發展的同時屢屢遭遇準確性和公信力的質疑,本文從實踐出發,借鑒傳統媒體的“把關人”制度,對新媒體如何既能保持機動快速的優勢,又能專業地去偽存真進行了闡述說明。
關鍵詞:新媒體 速度 準確 審校制度 專業
一、引言
在信息飛速發展的今天,以新聞客戶端、微博、微信、短視頻為代表的新媒體已成為人們獲取信息的重要來源。信息傳播成本越來越低,效率越來越高,信息蔓延的速度也越來越快,但是隨之而來的卻是“蘿卜快了不洗泥”,甚至出現了“假新聞”等問題。作為新媒體的從業人員,如何在保證速度的同時為用戶提供準確的信息服務顯得越來越重要。
二、新媒體也需要“把關人”
(一)傳統媒體在兼顧速度與準確性時的經驗
對于速度與準確的平衡,不只是新媒體碰到的問題,我們首先來看看傳統媒體是如何解決這一問題的:
在新媒體技術出現之前,人們獲得信息的渠道大多是傳統媒體。傳統媒體在信息發布之前,都要經過嚴格把關,對于傳統媒體的信息收集、過濾、利用和發布都有相關的規章制度嚴格要求,媒體從業者必須按照相關規定操作,一定程度上確保了信息的有效性及真實性。[1]
以傳統報紙為例,在版面編輯進行稿件處理后,還將接受校檢人員以及值班主任和總值班的多次校對、審查后才會簽樣付印。傳統媒體人團隊作戰,對于報道的內容有一套明確的標準和流程,一直被稱作為信息傳播過程中的“把關人”,也將差錯降到了力所能及的最低。
(二)新媒體在追求速度的同時頻頻“翻車”
與傳統媒體相比,新媒體的優勢就是“快”。但快的同時,一是事件往往仍然在發展中,掌握的事實具有片面性,真相還沒有全面展露,二是編采人員在快速作業中無法保證對新聞事實反復求真去偽。
尤其是許多根本沒有專業新聞從業人員的自媒體,追求的就是新聞的聳動和故事性,語不驚人死不休。他們生產的內容,與其說是新聞,不如說是街邊的傳言,甚至是謠言。
更遺憾的是,就算是一些由職業媒體人主導的新媒體傳播者,也把“真實”放到了“傳播”的后面。
隨著傳統媒體為了適應新時代的潮流,紛紛進行媒體融合,對時效性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一些人忽視了對新聞內容的把關。以下這些“假新聞”的傳播,正是因為“把關人”的缺失所導致。
1,2017年9月7日,“重慶晨報上游新聞”等媒體轉載“楚天金報微信公眾號”的報道《老人獨自養孫子14年考上復旦發現去世兒子“復活”》,信息源竟是自媒體,而該自媒體聲稱,這根本不是新聞,其實是一篇文學作品。
2,2018年10月28日重慶公交車墜江事故中,大量主流媒體報道稱事故是由迎面而來的小轎車所致,駕車的女司機被當作罪魁禍首遭到攻擊甚至謾罵。真相卻是,女司機也是事故的無辜受害者……
反轉新聞頻繁出現,公眾情緒不斷被消費,仿佛形成了無反轉則無真相的怪圈,失去的卻是媒體(尤其是新媒體)的公信力。所以,對于新媒體來說,“把關人制度”依然至關重要,過度追求時效性,隨意對待事實容易刺激公眾情緒,易使輿論走向極端。
三、新媒體≠“假新聞”
(一)情緒主宰信息傳播
為什么新媒體平臺會屢次出現文不符實的“假新聞”?
首先,移動互聯網發展得越來越快。碎片化、傳播速度化成為特性。經常是事情的來龍去脈還沒搞清楚,媒體便開始捕風捉影,利用網絡的傳播效應和網民情緒化的特點,將輿論擴大并獲得關注,而完全無視了真實性。當情感戰勝理智,真相就顯得無關緊要,支配輿論的往往是虛假信息的引導和網民努力代入角色后的共鳴,最終用情緒而不是理性主宰了信息的傳播。
(二)行業競爭越來越激烈
不得不說的是,虛假事實現象的發生也有來自于行業競爭的壓力。作為媒體從業者,筆下應明是非,辨真假。但媒體需要生存,行業競爭激烈。“有沒有10萬+?”“漲粉了多少?”等等,是每天擺在新媒體人面前的實際問題。
閱讀量、粉絲關注量度、評論數等成為衡量新媒體平臺是否具備影響力的標準。為了搶奪信息發布的先機,為了和同行爭奪最先話語權,為了吸引“眼球”盲目追求閱讀量 、點擊率,部分從業人員往往會忽視文章的真實性和自身立場的客觀性,撰寫不符事實的內容,造成錯誤的輿論導向。
四、解決問題的關鍵在于提高專業素養培養專業能力
(一)規范流程,杜絕忙中生亂
魚龍混雜的網絡環境,不實信息的大量充斥給媒體的工作帶來了阻礙,這就要求媒體要進一步提高從業者的專業素養,多加培養專業能力。這既是對自己負責,也是對社會負責。而作為一個專業的媒體人來說,這也是能夠做到的。
“假新聞”,有時候是子虛烏有的不存在的事情,有時候是新聞要素不準確或者“張冠李戴”。舉一個親身經歷的實例,2019年5月20日上午7:00至7:30,鳳凰新聞客戶端、天天快報客戶端、網易新聞客戶端、今日頭條客戶端等連續推送了標題為《據最新消息,中美貿易戰?;?!止戰!》稿件,來源署名為新華國際頭條。在當時中美貿易陷入僵局的情況下,這條新聞標題及內容足夠震撼。作為天眼新聞客戶端的值班編輯,看著手機上不斷出現的彈窗橫幅,內心很是激動,迅速打開鏈接地址開始復制標題和文字,準備馬上推送。
但在后臺操作完畢即將彈窗推送時,編輯突然閃過一個念頭:既然這條重要消息的來源是新華國際,為何不見新華社客戶端的彈窗?趕緊打開新華社客戶端查找。但搜索和刷新了好幾道,依然沒有找到這條稿件,編輯又打開新華社電稿機、新華網等繼續搜索,依然沒有發現。
百思不得其解,編輯又求助百度。這一次,搜索出來了。迅速瞟了一眼搜索快照:沒錯,5月20日。但當目光掃至年份上時,嚇了一跳:怎么是2018年?
編輯立刻點開鏈接,顯示來源為新華網。看上去,標題文字和當天收到的其他新聞APP的彈窗內容一模一樣,但時間確實是整整一年前的5月20日??吹竭@里,編輯堅信這條稿件不能跟風了。
果然,過了一會兒,手機收到了一條最新彈窗,來自新華社客戶端,內容是——新華社:“中美貿易戰?;?!止戰!”系舊稿,【@新華視點5月20日發表聲明,稱今早,一些網站發布《據新華社最新消息,中美貿易戰?;穑≈箲?!》。經查,此消息為新華社2018年5月20日所發舊稿,非新華社今日所發。對盜用新華社名義發布虛假新聞的行為,我們予以譴責,并保留依法追究其責任的權利?!看烁灏旬斕煸缟线@波烏龍彈窗推送完全解釋清楚了。
這條虛假新聞是如何出爐的?“集體烏龍”暴露出了哪些問題?
中國記協書記處原書記顧勇華認為,此次眾多APP集體推發假新聞主要有三點原因:
1、把關人專業水準不夠,誤把舊聞當新聞;
2、迷信權威,沒有找到消息的原始出處進行驗證;
3、蹭中美貿易戰的熱點,蹭出假新聞。
“一方面是這些平臺沒有嚴格按照三審流程操作,另一方面也暴露出了這些平臺貪功心切的心理?!辟Y深媒體人吳晨光表示,“編輯初審,主編復審,分管內容的副總編、總編輯終審再加上校對,嚴格的三審三校沒有落實到位就會產生這樣的問題。”[2]
(二)反復求證 去偽存真
還有些“假新聞”不是子虛有,而是由于新聞當事人信息不對稱有重大誤解或者常識性錯誤。比如我們有時候會轉載一些外地媒體甚至境外媒體對貴州的報道,里面會出現地名人名錯誤(如貴陽省貴州市等)、歷史性錯誤(對貴州的刻板印象等),都需要編輯通過自己的自身素養反復求證,去偽存真。
2018年11月,二十國集團(G20)領導人第十三次峰會在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舉行前夕,阿根廷最大的新聞門戶網站及南美最大APP平臺Infobae用西班牙語刊登了《一個生長巨型天眼與千年古樹秘密的地方:中國貴州》(Telescopios gigantes, árboles milenarios y otros secretos de Guizhou: la región más misteriosa de China),該報道是一篇對貴州非常友好的報道,說中國貴州結合了千年傳統和夢幻般的自然寶藏,是一個有傳說、有神話和創造不平凡的地方,重點介紹了中國天眼、雙河溶洞、馬嶺河、苗族文化等自然和人文景觀。我們作為貴州的媒體也欣然決定轉載。
但是在編輯過程中我們發現,里面認為,貴州的一個世居民族在中國古代泛指“來自亞洲其他地區的非中國原住民民族”。這種提法與我們的信史是有出入的,有可能是一家之言,并不適合出現在我們的媒體上,于是果斷進行了處理。果然在隨后,學者和相關部門的判斷也支持了編輯的刪稿。這樣的處理,并不會影響原文的“原汁原味”,只會減少對文章的質疑和誤解。
這樣的判斷,在專業編輯的日常中也是比較常見的。在去年疫情爆發初期,曾有某地衛生系統的官員自信滿滿地聲稱,當地抗疫可以打85分,當時一些主流媒體都對此事進行了報道??墒蔷庉嬆玫竭@條新聞,卻覺得話實在說得太滿,容易讓讀者產生不好的觀感,在問題還沒解決的時候也不適宜高唱贊歌,于是壓下了這條稿件沒有發布。果然,這條稿件在其他媒體發布后引發了讀者和網友的群嘲,對媒體的公信力造成了一定傷害。
就算是追求速度的新媒體,也要有“讓子彈飛一會兒”的勇氣。
五、用靠譜的人、靠譜的制度,生產靠譜的新聞產品
作為曾在傳統媒體供職,如今又工作在新媒體第一線的編輯,反思下來,我覺得就是要用靠譜的人、靠譜的制度,來生產靠譜的新聞產品。
(一)保證新聞從業人員的基本門檻和基本訓練
尤其是作為黨報黨刊的新媒體,要想兼顧新媒體的速度與準確性,從業人員必須不斷增強自身的政治意識、學習意識、責任意識、把關意識。發布稿件字斟句酌、反復咀嚼、精益求精,這樣的態度是信息化時代所欠缺的;要學習了解各種新信息、新知識、新觀點,不斷更新自身儲備,以適應新媒體大潮。[3]
(二)做到來源可靠,內容準確客觀真實
在新媒體時代,公眾對新聞報道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尋找最優解,考驗新聞人的責任、擔當和技術水平。我認為,作為一個合格的新媒體編輯,轉載或者刊發一篇稿件要關注三個方面的內容:
1、信源:轉載稿件盡量以人民日報、新華社、央視等權威媒體及政府發布平臺為主。對自采稿件中消息來源有疑問的,一定要和記者溝通核實,確保信息來源真實可靠。
2、標題:不能為了吸引受眾眼球而夸大事實!一定要慎用具有煽動性意味的詞語話語。可以力爭做到生動形象,形式新穎,耐人尋味,不落俗套,但前提一定是準確。
3、內容:作為黨報黨刊的新媒體,時政類新聞少不了,從常規會議報道到重要人事信息發布,稿件中涉及的時間、地點、人名及其職務、重要人物的排序,一個都不能錯,更要杜絕政治性差錯。常規新聞報道中,對于關注度較高的重大政策及重要經濟數據發布,要做好輿論評估,提煉要素但不炒作,精準判斷對百姓最廣泛利益的“平衡點”,開展解讀,及時解疑釋惑;突發事件新聞報道,在保障時效性、真實性、全面性的同時一定要做到權威、客觀,不炒作、不猜測、不評論、不渲染。
(三)做好制度性保障,做好三審三校
以貴州日報天眼新聞客戶端為例,三審三校的程序中必須至少有一次唱校過程,重要稿件還會預覽到工作群中,所有值班編輯一起校對。實踐證明,保持團隊足夠的專業性和專注力,這樣的過程并不會耽擱太長的時間。而只有這樣的制度才能確保不留死角、不打折扣、不走形式,降低差錯率,為建立移動優先制度提供強有力的保障。
六、結語
新媒體≠“假新聞”,不能讓情緒主宰信息傳播,也不能盲目追求閱讀量,即使行業競爭激烈,也不能放棄新聞從業人員的基本門檻和基本訓練。歸根結底,還是要用靠譜的人、靠譜的制度,來生產靠譜的新聞產品。
注 釋:
[1]崔志濤.淺談新興媒體與傳統媒體的融合發展[J]. 新聞傳播,2013(7):222.
[2]資訊平臺”戰國時代“拿什么拯救你,新聞烏龍?[OL]人民網,傳媒視線:2019-5-20.
[3]王新明,林筱.保證媒體質量,這“三種意識”你具備了嗎?[OL]老記說事微信號(laojiss2017),2017-12-15.
(作者單位: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