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玲
麻城市人民醫院兒科,湖北麻城 438300
新生兒ABD溶血病(ABO-HDN)指患兒、母親血型不合引起同族免疫性溶血的臨床常見新生兒疾病,新生兒溶血病主要由母子血型不合引起的免疫性溶血,存在于胎兒、新生兒早期,常見Rh、ABO血型不合,會導致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膽紅素腦病等[1]。溶血三項檢測可早期診斷新生兒溶血病,主要依據為血清學指標,新生兒溶血病可導致高膽紅素血癥,新生兒娩出后1周內膽紅素含量升高[2],對免疫、神經等系統造成影響,臍帶聯系母體、胎兒間營養代謝通道,臍血可判斷新生兒代謝情況,臍靜脈血血清膽紅素可預測早期高膽紅素血癥的發生,該研究方便選取2018年8月—2019年8月該院產科出生的180名O型血母親的足月健康新生兒,探討分析臍血膽紅素聯合溶血三項檢查對新生兒ABO溶血病及高膽紅素血癥的預測價值,現報道如下。
方便選取該院產科出生的180名O型血母親的足月健康新生兒為研究對象,男性98名,女性82名。納入標準:①母親O型血,父親非O型血;②母親孕期健康;③父母Rh血型均為陽性;④新生兒病毒檢查為陰性;⑤患者及家屬簽署書面知情同意書,該研究經該院倫理委員會同意批準。排除標準:①母親無妊娠并發癥、合并癥發生;②合并非溶血性疾病;③檢查結果數據不完整者。
分組:①新生兒根據母嬰血型分為母嬰血型相同組、母嬰血型不同組;②根據臍血膽紅素水平分為0~21μmol/L,21~35μmol/L,35~45μmol/L,45~55μmol/L,>55μmol/L 5組,分析臍血膽紅素、溶血三項與新生兒發生黃疸的關系。
分娩時取兩份臍帶血共4 mL,記錄血清、血型檢測結果。時齡0~24 hTCB≥100μmol/L;~48 h TCB≥150μmol/L;~72 h TCB≥200μmol/L;>72 h≥250μmol/L的新生兒抽取靜脈血檢測血清膽紅素值(TSB)。ABOHDN、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診斷標準均參照《實用新生兒學》[3]。血清膽紅素采用釩酸鹽法東芝2000FR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血型采用強生卡氏配血儀測定,溶血三項采用強生卡氏配血儀、抗人球蛋白檢測卡檢測。
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予以數據處理,計量資料用(±s)表示,兩組間差異比較采用t檢驗,多組間差異比較采用F檢驗;計數資料比較采用[n(%)]表示,進行χ2檢驗,溶血三項不同模式下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發生率比較采用Kruskal-WallisH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母嬰血型不同組臍血膽紅素(38.97±2.96)μmol/L明顯高于母嬰血型相同組(33.64±2.01)μmol/L,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13.622,P<0.001)。
180名中58名新生兒確診ABD-HDN(32.22%),41名確診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22.77%),母嬰血型不同組中HDN發生率(44.66%)及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發生率(31.06%)均顯著高于母嬰血型相同組(15.58%,11.68%),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不同母嬰血型中新生兒溶血病及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發生率比較[n(%)]
臍血膽紅素水平預測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特異性均較強(均≥81.63%),臍血膽紅素0~21μmol/L和>55μmol/L時特異性為100.00%,見表2。

表2 臍血膽紅素與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發生率的關系及預測值比較
溶血三項不同模式下臍血膽紅素水平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溶血三項不同模式臍血膽紅素比較
溶血三項不同模式下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發生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溶血三項不同模式下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比較[n(%)]
新生兒ABD溶血病(ABO-HDN)指由于母嬰ABO血型不合引起的同種免疫性疾病,為一種新生兒溶血性疾病,臨床表現為胎兒水腫、貧血、早產,損傷腎功能、心肌細胞,有新生兒黃疸、核黃疸、神經系統發育障礙等后遺癥,溶血三項試驗可及時干預預防HDN,包括直接抗人球蛋白試驗、游離抗體試驗和紅細胞抗體釋放試驗,紅細胞抗體釋放試驗陽性確診為新生兒溶血病[4]。
新生兒患有溶血病時,母體與胎兒血型不合的IgG型抗體經胎盤開始血液循環后與紅細胞膜上相應抗原反應,紅細胞損傷引起溶血現象,血紅蛋白分解釋放游離膽紅素,新生兒體內大量膽紅素未結合,膽紅素穿過血腦屏障沉積在中樞核團內,造成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影響新生兒神經系統發育[5]。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為新生兒常見疾病,相關疾病如早發型、遲發型母乳性黃疸,ABO溶血病會導致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臨床診斷治療可用靜脈血膽紅素和經皮膽紅素兩種方法檢測,靜脈血清測定一般在出現嚴重黃疸后取血,不能早期預防,且會增加感染、皮膚損傷,經皮膽紅素監測易受膚色、膽紅素水平的影響,不能單獨作為診斷標準,現采用臍血膽紅素聯合溶血三項檢查檢驗新生兒ABO溶血病及高膽紅素血癥[6]。
該研究結果顯示,兩個不同母嬰血型小組的臍血膽紅素水平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180名中58名新生兒確診ABD-HDN(32.22%),41名診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22.77%),母嬰血型不同組中ABD-HDN發生率 (44.66%)及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發生率(31.06%)均顯著高于母嬰血型相同組 (15.58%,11.68%)(P<0.05)。楊軍等[7]研究結果認為,選取的新生兒中ABD-HDN發生率為33.83%,母嬰O-A血型、OB血型、O-O血型發生率分別為49.11%、41.14%、15.61%,母嬰血型不同組中ABD-HDN發生率明顯高于母嬰血型相同組,該結果與該研究結果相似,說明溶血病、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主要發生在母嬰血型不同的新生兒中,臨床上建議母親O型血、父親非O型血的新生兒檢驗溶血三項,溶血三項可診斷早期溶血病[8]。臍血膽紅素濃度在母嬰血型不同組中高于母嬰血型相同組,高膽紅素血癥發生率、臍血膽紅素濃度、高膽紅素血癥陽性預測值三者成正相關[9]。臍血膽紅素水平預測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特異性均較強(均≥81.63%),臍血膽紅素0~21μmol/L和>55μmol/L時特異性為100.00%,孫玲云[10]研究結果認為,臍血中總膽紅素水平對于高膽紅素血癥臨床診斷的最優閾值為41.25μmol/L,敏感度為85.17%,特異性為61.43%,新生兒臍血膽紅素水平均顯著上升,與該研究一致,說明臍血膽紅素水平為預測ABO溶血癥、高膽紅素血癥的方法之一,臍血膽紅素水平升高,確診概率、高膽紅素血癥發生率升高,可用于預測足月健康新生兒黃疸程度。溶血三項不同模式下臍血膽紅素水平差異有統計學意義(F=107.490,P<0.05),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發生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H=18.921,P<0.05),姚超峰[11]研究結果與該研究一致,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日齡不同、時間不同,發生高膽紅素血癥在溶血三項試驗上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可采用抗體釋放試驗預測,單純直接抗人球蛋白試驗陽性不能有效預測,經臍血溶血三項確診的患兒,需要結合臍血膽紅素水平預測高膽紅素血癥[12]。
綜上所述,母親為O型血的新生兒存在血型不合應進行臍血膽紅素及溶血三項檢測,可早期預測ABO溶血癥及高膽紅素血癥的發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