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昌,孔德錢,王琳
廣東省陽春市人民醫院內四科,廣東陽春 529600
在急性缺血性腦卒中,進展性缺血性腦卒中屬于常見臨床亞型之一,同時也是嚴重分型,以神經功能發生漸進性惡化為主要臨床表現,這一疾病不僅具備較高致殘率,而且致死率也比較高[1-2]。針對這一疾病,臨床治療不僅要做好時間窗內溶栓處理,還需要做好特異性血管介入處理,另外針對非心源性腦卒中,應盡早實施抗血小板聚集藥物,且警惕出血現象。最常見為消化道出血,一旦發生出血現象,則病情加重,通常會減少甚至停止使用抗血小板聚集藥物,而這將加重缺血性腦卒中癥狀,所以需要對聯合用藥方案進行深入研究[3-4]。于2019年2月—2020年1月從該院擇取80例進展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進行研究,現報道如下。
擇取80例進展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將其隨機分組,對照組(n=40)中,男女比例為23∶17;年齡最大為80歲,最小為45歲,平均年齡為(67.13±9.82)歲;平均體重指數為(22.44±3.23)kg/m2;疾病史:高血壓史10例、糖尿病史13例、肝病史1例,冠心病4例;腦梗死部位:4例額頂葉、9例放射冠、19例基底節及內囊、4例丘腦、4例顳葉。研究組(n=40)中,男女比例為24∶16;年齡最大為81歲,最小為46歲,年齡均值為(67.22±9.79)歲;體重指數均值為(22.33±3.44)kg/m2;疾病史:高血壓史11例、糖尿病史12例、肝病史1例,冠心病3例;腦梗死部位:5例額頂葉、8例放射冠、20例基底節及內囊、3例丘腦、4例顳葉。兩組基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經神經內科檢查確診,符合診斷標準,患者對該次研究知曉且同意參與。該次研究通過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排除標準:外傷性出血患者、惡性腫瘤患者、嚴重肝腎功能不全患者、結締組織病患者、凝血異常患者等。
對照組(n=40)實施常規基礎治療,阿司匹林腸溶片(國藥準字J20130078)治療,晨起空腹口服,100 mg/次,1次/d;氯吡格雷(國藥準字J20180029),口服,75 mg/次,1次/d;瑞舒伐他汀(國藥準字J20170008),口服,20 mg/次,1次/d,一周后用藥劑量調整為10 mg/次,1次/d。另外根據患者實際情況實施吸氧、腦循環改善、降壓、降糖、深靜脈血栓預防、擴容、保護腦細胞、適當脫水、預防感染、維持水電解質平衡、康復鍛煉等治療。研究組(n=40)基于對照組治療方案聯合雷貝拉唑(國藥準字H20110076),口服,10 mg/次,1次/d。療程為2個月。
①血脂、血壓、血糖指標:舒張壓、收縮壓、三酰甘油、總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糖化血紅蛋白。②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評分:評估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越高缺損越嚴重。③改良Rankin量表(mRS)評分:評估預后情況,評分越高預后越差。④血小板最大聚集率:通過PL-12血小板分析儀對血小板聚集功能進行檢測,計算血小板最大聚集率。⑤消化道出血發生率。
采用SPSS 17.0統計學軟件予以數據處理,計量資料用(±s)表示,組間差異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頻數和百分比(%)表示,組間差異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從血脂、血壓、血糖指標來看,組間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從NIHSS評分來看,治療前組間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研究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從mRS評分來看,治療前組間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研究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從血小板最大聚集率來看,治療前后組間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從消化道出血發生率來看,研究組1例患者發生消化道出血,發生率為2.5%;對照組10例患者發生消化道出血,發生率為25.0%,研究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8.538,P=0.003)。
對于進展性腦卒中患者來說,血液凝聚狀態是病情進展的重要影響因素,其中血小板作用明顯,機制為在病灶血管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破裂部位聚集產生血小板栓子,同時介導炎癥反應,使卒中進一步發展[5]。所以在臨床治療中,應注重早期實施雙聯抗血小板治療。據相關研究指出[6-7],阿司匹林與氯吡格雷聯合應用可以起到顯著的抗血小板聚集效果,阿司匹林對血小板聚集有抑制作用,同時對胃黏膜保護機制會造成破壞。另外氯吡格雷對二磷酸腺苷有選擇性抑制作用,同時結合血小板受體,使糖蛋白復合物活化,對受到損傷的胃粘膜恢復產生影響,所以在雙聯抗血小板治療中容易出現消化道出血現象[8-9]。而消化道出血會使循環血容量減少,停止抗血小板聚集治療,進而導致病情發展[10]。
表1 兩組患者血脂、血壓、血糖指標對比(±s)

表1 兩組患者血脂、血壓、血糖指標對比(±s)
?
表2 兩組NIHSS評分、mRS評分、血小板最大聚集率對比(±s)

表2 兩組NIHSS評分、mRS評分、血小板最大聚集率對比(±s)
?
質子泵抑制劑的預防性應用可以使消化道出血發生率降低,但也有研究顯示[11-13],質子泵抑制劑對缺血事件發生有促進作用,這主要是因為質子泵抑制劑對二甲基精氨酸水解酶活性有抑制作用,增加了代謝產物二甲基精氨酸,而二甲基精氨酸作為一氧化氮合酶內源性競爭性抑制劑,抑制一氧化氮合酶,對L-精氨酸代謝產生抑制,減少了一氧化氮,使血管舒張功能減弱。同時也有研究指出[14]質子泵抑制劑會對血液動力學改變產生影響,使缺血事件發生率升高。
雷貝拉唑不同于傳統質子泵抑制劑,其經非酶降解,無需細胞色素P450酶,盡管代謝產物硫醚復合物會抑制CYP2C19,但其作為質子泵抑制劑之一,可以減輕與氯吡格雷產生的相互影響[15-16]。在該次研究中,兩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雷貝拉唑的應用不會嚴重影響抗血小板聚集效果。同時據該次研究顯示,治療后研究組NIHSS評分(5.76±4.20)分低于對照組(7.89±3.59)分,mRS評分(2.38±1.11)分低于對照組(2.89±1.15)分,消化道出血發生率(2.5%)低于對照組(25.0%)(P<0.05)。在羅葉婷等[17]研究中,觀察組治療90 d后的mRS評分為(2.40±1.06)分低于對照組的(2.90±1.11)分(P<0.05),觀察組的NIHSS評分為(5.85±4.13)分低于對照組的(7.97±3.67)分(P<0.05);兩組上消化道出血事件發生對比,觀察組的上消化道出血事件發生率為2.5%明顯低于對照組的22.5%(P<0.05),這與該次研究結果相近。由此可見,在雙聯抗血小板聚集治療中,應用雷貝拉唑可以改善患者神經功能恢復,提高預后效果,還可以避免消化道出血現象發生,有利于提高治療方案全程完成率,同時可以使需要長時間治療的患者依從性提高,有效預防腦卒中二級。對于需要長時間使用抗血小板聚集藥物治療的患者來說,雷貝拉唑的應用總體效果顯著[18]。
綜上所述,對于進展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來說,雷貝拉唑不會對抗血小板聚集治療效果產生嚴重影響,不僅可以減輕神經功能缺損,還可以避免消化道出血,臨床價值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