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暢 徐麗
沈陽市第四人民醫院,遼寧 沈陽 110031
機械性眼外傷是一種嚴重的眼病,可導致嚴重的視力喪失。有關文獻證實機械性眼外傷合并視網膜脫離、玻璃體出血、眼球破裂傷、初始視力差和III區損傷是影響視力的不良預后因素[1]。玻璃體切除術(PPV)已被用于治療眼外傷[1]。然而,手術的時機仍有爭議。本文旨在探討嚴重機械性眼外傷PPV的最佳時機。
回顧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沈陽市第四人民醫院眼科行PPV的55例嚴重機械性眼外傷患者。入選標準:(1)玻璃體積血伴III區損傷;(2)視網膜脫離;(3)視網膜撕裂或破裂。排除標準為:(1)有眼內異物、外傷性眼內炎需要緊急PPV的情況;(2)有眼病病史;(3)資料不完全。本研究經倫理委員會批準。
將納入病例分為鈍挫傷,貫通傷,破裂傷和穿通傷。記錄年齡、性別、損傷類型、眼外傷評分(OTS)、外傷至PPV的時間間隔、初始視力、最終視力及預后。
根據外傷至PPV的時間間隔分為3組:A組1~7天,B組8~14天,C組14天以上。
采用SPSS 23.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數據以均數±標準差表示。對獨立連續變量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分類變量采用卡方檢驗。兩個定量變量采用配對樣本t檢驗。P <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一般資料見表1。納入患者55例,均為單眼,均行PPV。受傷原因包括工作傷33例、墜落傷7例、劈柴傷6例、交通事故5例、爆竹傷3例、運動傷1例。三組間性別、年齡、OTS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除鈍挫傷外,三組損傷類型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 。

表1 各組之間的一般資料
手術前,三組的初始視力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表2)。A 組和 B 組的初始視力與最終視力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表 2)。C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表 2)。

表2 各組間初始視力及最終視力的比較
所有患者均隨訪6個月以上。未見眼內炎。A組的2個,B組的1個,C組的2個,最后眼球萎縮。
本研究中,多數患者是中青年男性,多發生在工作場所。工作中的中青年男性占優勢是眼外傷的一個普遍特征,應該注意工作期間做好眼部防護。
三組的性別、年齡、OTS和初始視力均無差異。除鈍挫傷外,三組損傷類型無差異,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偏差。鈍挫傷是一種隱匿性閉合性損傷,除需緊急處理外,伴有后節的創傷難以發現,治療可延誤。并且本研究中,鈍挫傷在14天后接受PPV的患者中最為常見。因此,即使是鈍挫傷也應高度重視,以免延誤診治。
本研究中無論早或晚行PPV,都能獲得較高的解剖和功能復位,說明PPV是治療嚴重機械性眼外傷的有效手段,即使是嚴重的眼外傷也不應進行馬上行眼球摘除術,應盡力保留眼球。
與A組和B組的初始視力相比,最終視力得到了顯著改善,特別是A組。因此,早期手術(< 14d)比晚期手術(>14d)可以保留更好的視力。這與何等人[3]的研究一致。
一些研究也支持早期PPV,但給出了不同的手術時機。于等人[4]認為PPV的最佳時機是傷后8-14天。Ryan和Allen[4]認為傷后4-10天是PPV的最佳時機。Kuhn[5]得出PPV越早則術中并發癥的風險越高,越晚則術后并發癥的風險越高。我們認為一些術中并發癥是可以避免的,但需要醫生具有豐富的臨床經驗。
總之,嚴重的機械性眼外傷主要發生在工作場所的中青年男性身上,工作中要注意防護。PPV是一種有效的治療嚴重機械性眼外傷的手段。早期 (<14d)對嚴重機械眼外傷進行PPV比后期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