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丹

民辦高校是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我國高等教育體系的不斷完善以及創新創業精神的深入,民辦高校需要輸出大量的優質人才,以響應社會轉型發展、信息化以及區域化經濟發展的需求。民辦高校應當圍繞行業技能型人才培養這個核心,從學校類型、辦學模式、辦學理念、人才培養模式等方面進行深入思考,提升應用型人才的培養質量。基于此,在我國戰略政策方針及社會發展需求的引領下,民辦高校應當與政府、科研機構、行業協會、企業等各方主體合作,構建多元主體協同育人機制,進一步深化產教融合、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結合民辦高校人才培養的特性,針對目前民辦高校的人才質量與社會需求脫節的問題,促進民辦高校人才培養與現代產業協調發展。
培養的人才具有高級性
我國高等學校可以從教育性質、辦學類型和辦學層次三個方面劃分為不同的類型。其中教育性質分為學科、學術性教育和職業技能性教育。民辦高校只有職業技能性教育這一種性質。國辦高校以學科、學術性教育為主,輔之以職業技能性教育。我國高校的辦學類型主要包括:研究型、教學研究型和教學型,其中民辦高校只有教學型,而國辦高校包含三種辦學類型。國辦高校的辦學層次包括專科、本科、碩士和博士研究生四種,而民辦高校的辦學層次主要是專科和本科。目前我國民辦高校主要以應用型、技術技能型的高職高專人才培養為主,且部分民辦高校逐漸轉變為應用型本科,將人才培養工作向培養高職本科生和高職研究生拓展。但無論民辦高校的辦學層次如何變化,其人才培養目標仍然是為技術技能型崗位培養有較強動手能力和操作水平的高級專門人才。
培養的人才具有職業性、技術技能性
民辦高等學校致力于為特定職業崗位群培養所需人才,因此,某種職業崗位需要用到什么生產技術技能或管理知識,那在民辦高校相應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和教學計劃里就應當得到充分體現。即對某職業崗位進行具體的工作分析,確定相應專業的畢業生應具備哪些職業道德、職業技能和知識,明確具體的培養目標,進而組織教學。民辦高校培養的應用型、技術技能型人才,不僅需要掌握某專業的基礎理論知識,還需要掌握某具體崗位所需要的操作技能和管理、組織能力,具備在生產現場做技術指導、組織管理以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是熟練掌握專業理論、生產技術并具有一定組織能力的復合型人才。
人才培養和社會需求數量均增長較快,但結構性矛盾突出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市場對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與日俱增,盡管目前我國民辦高校已逐漸突顯出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主的特色,而且培養數量快速增長,但人才培養質量和企業需求脫節的問題依然存在。一方面,主要表現為民辦高校在專業設置方面存在粗放型的特點,對于精細化以及實踐性方面的設計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另一方面,大部分民辦高校的專業設置同質化現象嚴重,培養目標、教學計劃、課程設置大同小異,缺乏特色。在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質”和“量”上,供需的結構性矛盾比較突出,不能滿足經濟增長與社會發展的需要。
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存在不足
1.校企合作形式單一
目前,校企合作的形式主要有訂單培養、頂崗實習、個人工作室、成立研究所等,校企合作的形式比較單一,不能充分體現學校和企業的雙主體作用。另外,校企合作普遍不夠緊密。由于缺乏緊密合作的模式與保障制度,民辦高校與企業之間缺乏深度合作,不能為企業提供有效的技術支持和社會服務,而且科技成果轉化率不能滿足企業的需求。
2.企業參與校企合作的積極性不高
校企合作存在“學校熱、企業冷”的現象。企業沒有義務為培養人才而參與校企合作,因此目前校企合作,更多的是由學校邀請企業參加,較少有企業主動參與。企業培養人才是由利益驅動的,而培養人才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而目前勞動力市場供過于求,一些科技含量不高的企業,不需要進行校企合作,通過人力資源市場就能獲得足夠的勞動力。加之,校企合作會增加企業負擔,所以企業參與校企合作的積極性普遍不高。
3.校企合作缺乏深度
民辦高校在校企合作方面不夠深入,主要是因為學校與企業存在體制和機制的差異,一方面是缺乏穩定的合作運行機制,學校處于合作的主動方但缺乏長遠的合作規劃,企業處于被動地位且片面追求短期的經濟利益,政府未制定相關的政策、法律等。另一方面,校企雙方存在利益共同點是校企合作的前提。企業對于校企合作的利益訴求是得到使其滿意的具有專業技術服務能力和水平的人才,而目前民辦高校的育人質量與企業技術開發對人才的需求還存在差距,使得企業缺少參與校企合作的動力。以上因素相互作用,導致目前民辦高校的校企合作大多缺乏深度。
政府部門多渠道提供支持和保障
多元主體協同育人模式能否達到一定的效果,使各方均從中獲益,離不開政府部門的大力支持。對政府部門而言,參與民辦高校的多元主體協同育人模式,其根本目的是給區域經濟發展提供大量有用人才。政府部門可以為多元主體協同育人模式提供強有力的支持和保障,同時發揮監督職能,通過制定具體的支持性政策,在協同育人的過程中起到粘合劑和催化劑的作用,解決目前校企合作存在的高校缺乏總體規劃、校企合作不夠深入、校企合作機制不完善、企業參與校企合作的積極性不高的問題。政府部門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推進:第一,為保障高校和企業在校企合作過程中的合法權益,出臺相關法規,具體落實高校和企業的責任和義務;第二,為提高企業參與校企合作的積極性,政府部門可以對參與校企合作的企業給予具體的利好政策,比如稅收優惠、簡化行政審批手續等;第三,為深化校企合作,組建區域產教融合聯盟,在聯盟內優化資源,并做到科學管理,建立評價標準和機制,從而確保協同育人機制向更高層次推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