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佳良
(廣東第二師范學院,廣東廣州 510303)
藝術劇目是指借助某些手段或媒介,塑造形象、營造氛圍,來反映現實、寄托情感的一種文化,用舞臺劇、話劇、戲劇等表現出來的一種形式。通過藝術劇目的排演,旨在檢驗學生的專業知識與技能,培養學生養成合作意識與較好的創造能力。藝術劇目排演的實踐性強,要求學生不僅僅只有扎實的專業技能還得有較強的文學、歷史、音樂理論等知識,在排演的過程中能直接或者間接反映學生的綜合知識能力,同時能讓學生在排演的過程中自我學習、自我完善、更好地理解作品和表達作品,從而提升音樂師范生的藝術思維與技能。
我國交響管樂的發展歷史較為短暫,只經歷了僅僅一個多世紀。我國最早的西洋管樂隊是1881年有外國人在上海租界所創辦的“上海公共管樂隊”,直到1888年才有了第一支由中國人組成的管樂隊。但近年來,隨著音樂藝術的發展,管樂類樂器的不斷普及,管樂已經慢慢進入大眾的視野,逐漸變成大家喜愛的一門藝術種類。如今,大部分的中小學基礎教育中特別重視管樂團的組建,也為提升學生綜合素養能力和我國管樂藝術的進一步發展起到有力的推動作用。縱觀國內交響管樂團的歷史與現狀可見,交響管樂的發展有了明顯的提升,但作為培養中小學音樂教師為目標的高師院校音樂師范專業而言,其管樂團的發展還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我國高等師范院校的音樂師范生中,有“童子功”的學生是非常少的,大多數的音樂師范生都是在高中經過培訓“速成”出來的。且高等師范院校,對于管樂學生的需求量很小,多數是鋼琴、古箏、薩克斯等樂器為主的專業。師范院校的樂團想要發展就必須通過在人數較多的專業里“挖人”學習管樂,這也導致樂團要從零基礎開始發展。
一個管樂初學者往往需要經過兩到三年的學習才能擔任樂團中獨奏作品的獨立演奏,而我國師范高校的學制一般為四年,一個初學者進入樂團后,經過兩到三年的訓練,能熟練地掌握技巧后就面臨了畢業離團等問題,樂團的水平剛得到提高就又返回基礎水平,這對樂團的發展十分不利的。
我國師范類高校關于交響管樂的課程少,音樂師范生對交響管樂、藝術劇目認知的不足,對于交響管樂的曲目以及劇目如更是了解甚少,但國外大多數師范類高校會對音樂劇、舞劇、歌劇都是進行現場配樂,國內高校關于交響管樂與劇目的表演少之又少,音樂專業的學生不能很好地體會劇目所蘊含的情感,使得音樂師范生的專業知識與專業技能的提升得到了限制。國內大多數高校管樂團對于藝術劇目的排演都只停留在譜面演奏,并沒有對作品深層次的分析,缺乏創新。
音樂是給予人們抒發感情最好的藝術形式之一,需要擁有一定的文學修養和音樂專業知識的支撐。只有具備全面的知識素養,才能表現音樂的真諦。本文以歌劇《卡門》編配的交響管樂組曲排演為例進行闡述:
《卡門》作為一部當今上演率最高的經典歌劇,如果不知其中的跌宕起伏的戲劇情節以及作曲家比才偉大的音樂創作,不知當時創作背景、人物性格的塑造、音樂配器的巧妙編排、曲式與和聲精密的運用,就無法真正理解出這部偉大格歌劇背后蘊含的意義。歌劇《卡門》是法國作曲家比才生前最后一部歌劇,也是當今世上上演率最高的一部歌劇之一。由歌劇《卡門》里的序曲、間奏曲等所有重要的曲目的集合編配的交響管樂組曲為《卡門組曲》。通過對交響管樂組曲《卡門組曲》的排演可以提高高師音樂專業學生的審美能力與音樂素養。音樂素養是學習音樂所必須具備的綜合能力,它包括讀譜、視唱、聽音、節奏、和聲、寫作、音樂欣賞和音樂史等多方面的綜合理論知識。歌劇《卡門》正是結合以上幾個方面,有力地提升了音樂師范生的音樂素養,對日后教學研究等方面做出重要的基礎鋪墊。
歌劇《卡門》的創作是當時的文學和音樂審美的變革的產物,作曲家比才受到了人文主義思潮的影響,追求用不同的藝術手段真實有力地表達人的思想情感。這部歌劇以法國作家梅里美的同名小說為題材。從體裁上看,這是一部典型的法國喜歌劇,但比才運用獨具異國情調的色彩性旋律、強烈的西班牙節奏、明晰的配器、個性鮮明的角色將其完美的詮釋成抒情悲劇。在歌劇《卡門》中,作曲家巧妙地將音樂與戲劇完美融合,讓音樂以豐富的、不同性格的旋律刻畫了不同的人物形象與性格,同時加入了對吉卜賽民族風格的精彩描繪,通過營造出對比、沖突的戲劇氣氛,更好地凸顯卡門溫婉而又性感熱烈的形象。以《卡門》作品的序曲為例:
全劇以激烈的序曲揭開序幕。這首序曲是復三部曲式,其旋律來自劇中的三段音樂:第四幕斗牛士出場時熱鬧歡快的進行曲風格的樂曲,在銅管樂伴奏下由木管樂器奏出威武雄壯而又親切易懂的旋律,這是人們都熟悉的“斗牛士之歌”副部主題,這主題由大號、小號、單簧管、大管堅定地奏出,特別是這段代表卡門的音樂主題,成為該作品的主要動機,貫穿于全劇。
音樂作品和文學的創作形式有著本質上的必然聯系,通過一部藝術劇目的排演,需要學生們了解全面的創作背景、文學知識、專業理論知識,才能更好地理解這部作品的內涵,詮釋該作品的藝術形象。可見,文學知識儲備是音樂鑒賞的基礎,在提升文學修養的同時,音樂鑒賞能力也隨之會加強。所以在學校音樂教學中一定要重視文學修養對音樂素養的影響和作用,而且要把這種對文學修養的提升付諸實踐中,切實提升學生這兩方面的能力。
藝術劇目以改編的交響管樂的形式進行排演,通過不同管樂器的音色與表現來渲染劇中人物的不同形象和氣氛。在歌劇《卡門》中有很多聲部的管樂solo,是用來渲染不同的主題形象。
以歌劇《卡門》的經典詠嘆調《哈巴涅拉》為例(譜例1):主題的聲部在歌劇中是一個女中音的獨唱,描寫著女主角卡門身穿一襲性感飄逸的紅裙,嘴里含著一朵玫瑰花,搖擺著優雅的舞姿出現的場景。在管樂團的演奏中,由薩克斯來承擔女主角卡門獨唱的主題,能很好地貼合女中音的音色,同時該樂器富有超強的層次感與張力,能把卡門身上溫婉又性感的韻味表現得淋漓盡致。
譜例1

又如《卡門》歌劇中第2、3幕的間奏曲(文末譜例2),是一段輕柔、優美的旋律,在管樂團改編版中,以長笛這個非常甜美的樂器,來預示著美好的愛情與對追尋自由愛情的向往,表現劇中男女主角飽含的溫情,為悲劇性的結局埋下伏筆。
通過結合藝術劇目的學習,讓學生能更清楚地認識到不同樂器的獨特音色與可塑性,同時結合劇情的內容與形象,學生能更了解每個樂器在不同位置應該呈現怎么樣的藝術表現與音響效果,從而幫助學生提升自我的藝術核心素養能力與演奏技能。
一個完美、優秀的舞臺,從來不是一個人可以完成的。在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藝術劇目排演對音樂師范生藝術思維與技能再提升探索——以歌劇<卡門>編配的交響管樂組曲的排演為例》的實施期間,學生們也經歷了許多合作上的困難,比如聲部上的不平衡,導致低音聲部與高音聲部的嚴重不平衡,再如指揮與團員們之間還未能達到默契的程度,容易在演出時出現重大失誤。
合作的意識不僅僅要表現在舞臺上,也要體現在平時的排練當中,就如《卡門》所編配的交響管樂組曲中,有非常多管樂solo部分,當樂隊進行到某個樂器的solo時,伴奏聲部要逐漸降低音量,給予solo樂器進入的機會,在solo樂器進行時,其他聲部也要保持好伴奏聲部的進行。再如《卡門》中,有許多節奏較快且旋律和打擊樂的走向并沒有很匹配時,容易導致打擊樂難以進入旋律。遇到這種常見的情況,需要團員們相互主動探討,比對旋律,明確相互之間各個聲部的旋律和節奏走向,這樣才能有序合作,共同完成樂曲。
綜上所述,通過學習以藝術劇目改編的交響管樂作品,要求學生需要具備豐富的歷史、文學、音樂理論等各方面知識,有助于全面提升高師院校音樂師范生的藝術思維與演奏技能,旨在培養新時代擁有核心素養的音樂教育者。本文作為大學生創新訓練項目的成果論文,以自主創新為原則,將藝術劇目排演對音樂教師培養藝術思維的提升進行探索,符合國家提出建設“新文科”的精神要求,促進音樂師范生對歷史、文學作品等其他文科專業的學習了解,促進學科間的融合,把歌劇中的情節與交響管樂相結合,對學生全面理解作品的人物形象與藝術內涵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附圖:
譜例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