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心
(四川音樂學院,四川成都 610000)
由古至今,全球曾舉辦過形式各異的藝術節。許多國家的大型城市曾舉辦或擁有自己的藝術節,比如紐約、柏林、新加坡、上海、香港等。這些藝術節有的涵蓋領域較多的綜合類藝術活動,也有以舞蹈、戲劇、音樂等某個專門領域的藝術活動。
早在古希臘時期,藝術節的雛形就已產生。追溯戲劇節的歷史,需要先回顧戲劇的由來。戲劇藝術歷史悠長,是人類在生活中對各類事物認知、感受的再現,并借此形式來表達他們的思想感情?!霸紤騽〉难莩龌顒邮呛驮既说淖诮虄x式密切地聯系著的。”[1]在祭祀活動的狂歡中,人們酩酊大醉,拋開現實的種種,沉浸在藝術的感悟和體會之中。
從古代人的各種慶典、節日、祭祀活動中,能找到許多戲劇比賽的影子。古希臘城邦每年有四個酒神節,在每一個酒神節中都會舉行全民范圍的戲劇競賽。節日氣氛濃烈,戲劇比賽火熱。政府不惜采取釋放罪犯、停止公務、制定假期等措施,積極鼓勵民眾去劇場里看戲。古希臘的戲劇競賽主體與現代現代戲劇比賽類似,也是由作品、主辦方、贊助方、固定的場所組成。
近代戲劇節成長于20世紀40年代。1939-1945年,一場戰爭席卷了全球60多個國家和地區,造成9000多萬人傷亡。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戰爭,在全球范圍內造成了巨大沖擊和深遠影響。戰后,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為爭奪世界霸權又展開了數十年的爭斗(1947——1991,冷戰),直到前蘇聯解體方才結束?,F代戲劇節便是在“冷戰”背景的鐵幕之下逐漸興起的。彼時各國在政治上雖然四分五裂,戲劇節作為搭建文化交流的載體卻得以讓各國文化在民間蔓延。這也造成了一個有意思的現象,包括愛丁堡藝術節(1947年)和阿維尼翁戲劇節(1947年)以及國際戲劇節(1957年)在內的幾個聲譽頗顯的戲劇節幾乎都是在這一時間段產生的。二戰后出現的各種藝術節、戲劇節、舞蹈節……基本都帶著振興和撫慰的訴求。“藝術節的舉辦如同是在痛苦與磨難中進行的一種涅槃,帶有心靈療傷、文化重建、地區振興等方面的意圖。”[2]
戲劇節自出現以來一直備受人們推崇,到了70年代初期,種類繁多的藝術節、戲劇節在全球范圍內泛濫開來。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各大戲劇節的格局模式也在不斷完善中基本確立。各大戲劇節的賽程差異不大,節日內核有的以城市為中心,有的以名人為依托,有的以其定位特點而著稱。得益于戲劇節的推廣,戲劇創作和教育的振興獲得了有力渠道,城市聲望及文化旅游的發展得到了快速提高,國際文化交流也建立起了互通的橋梁。
自20世紀30年代起,一群致力于戲劇發展和傳播的戲劇界學者提出了“國際戲劇節”的構想。經過漫長的探討與努力,終于在1948年成立了國際戲劇協會(International Theatre Institute)。國際戲劇協會獲得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大力支持,常年開展各類國際間的戲劇活動,宗旨是加強世界各國在戲劇創作、表演、理論研究等領域的交流。作為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建立了工作聯盟的國際合作機構,該協會日前擁有會員國逾百名之多,是國際間戲劇教育和傳播的重要渠道。我國于1980年正式加入該協會。
經過國際戲劇協會的努力,第一屆“國際戲劇節”于1957年在巴黎成功舉辦,有來自10個國家的戲劇團體參加了首次戲劇節。隨后的15年間國際戲劇節的總部和主要演出場地都設置在了巴黎,期間在巴黎演出了來自世界各國的不同種類劇目,將戲劇藝術的多樣性充分體現了出來。比如中國的戲曲、日本的歌舞伎等亞洲藝術作品都是通過國際戲劇節首次出現在西方觀眾眼中。后期,國際戲劇協會不再固定戲劇節的舉辦城市,改為每年由不同國家承辦該項盛會。2015年國際戲劇協會總部的會址由巴黎遷至上海。眾多西方的戲劇作品通過上海在東方的世界大放異彩,與此同時更多亞洲的戲劇藝術受吸引加入該盛會,在國際舞臺上進一步推廣亞洲藝術,東西方文化得到更好的融合輝映。
藝術氣息濃郁的法國境內,有一座地中海小城——阿維尼翁。城中擁有眾多歷史建筑,其中的教皇宮殿曾在14世紀作為羅馬教皇的居所。1995年阿維尼翁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是廣受歡迎的旅游城市之一。
1947年,二戰的陰霾尚未完全褪去,戲劇導演讓·維拉爾為了實現大眾戲劇的理想,發起了阿維尼翁戲劇節(Festival d’Avignon)。
整個戲劇節以教皇宮殿為主舞臺又不局限演出地點,演區覆蓋到整個城區。街道和所有你能去到的空間都可以進行表演,整個城市化身為舞臺,極大的拉進了人們與藝術的距離。它的核心不在于劇場而在于民眾。阿維尼翁戲劇節有“IN”和“OFF”兩個單元,其中由官方出資邀請來的劇目稱之為“IN”,劇組自費參加的視為“OFF”。
在首屆柏林戲劇節(Berlin Theatertreffen)舉行的前一年,柏林電影節組委會邀請了5所來自德國不同城市的劇院攜其作品到柏林進行戲劇比賽的項目試點。隨后,首屆戲劇節于1964年10月作為第14屆柏林電影節下的一個單元以柏林戲劇比賽為名推出。旨在展現德國、奧地利、瑞士三國的戲劇作品現狀,同時為散落在各個城市的表演團體開啟一扇觀摩、學習、比較的窗口。在柏林墻倒塌前,柏林戲劇節一度被稱為“西方的櫥窗”。隨著東、西兩德的統一,這一口號變為了“德國戲劇的現狀展示”??梢哉f柏林戲劇節為戰后的柏林重新塑造了積極正面的城市形象。
柏林戲劇節的基本賽程結構自第一屆沿用至今:由戲劇評論家組成的評審委員從上個演出季中的數百個德語戲劇作品中選出10個他們認為“最值得關注”的劇目在柏林進行演出?!霸u委選出的作品在某一方面須有獨到之處,對戲劇的探索和發展具有一定借鑒意義。除了表演出色、表現形式多樣的劇目之外,當某一出戲正好契合了當時的一個政治、社會和文化事件,也有可能得到評委的青睞?!盵3]隨著社會的變遷和科技的進步,戲劇藝術的表達也在不斷前行,柏林戲劇節就是要讓人民關注和促進戲劇藝術的多樣性。在戲劇節上還會頒發“年度劇院/導演獎”“最佳戲劇創新獎”“最佳青年演員獎”三個重要獎項。
1965年柏林戲劇節成立了國際戲劇論壇。這是全球連續舉辦的歷史最久的戲劇論壇活動。最開始只是一些德國年輕職業導演的研討會,后來論壇向全球開放,并逐漸衍生出研討會、戲劇節博客、劇本朗讀等交流活動。
作為德語區最重要的戲劇比賽,柏林戲劇節與其他戲劇節相比更注重戲劇的專業性,演出作品聚焦當前社會問題、美學立場和先鋒的戲劇思想,體現當代戲劇的前進方向和最高水平。“德語戲劇注重的是戲劇的文化反省,注重對人的內在的精神生活極其深刻而真切地挖掘與表現。一句話,德語戲劇崇尚的是文化的理性價值以及對社會洞察、反思與批判的意識?!盵4]
錫比烏戲劇節(Sibiwu international Theatre Festival)始于1993年,至今已經成功舉辦了26屆。這一盛會每年6月在羅馬尼亞的錫比烏市舉行。錫比烏拉杜斯坦卡國家劇院的演員康斯坦丁·希拉克因著對城市和戲劇的熱愛發起并領導團隊大力促成了錫比烏戲劇節的誕生。
錫比烏戲劇節集戲劇、舞蹈、馬戲、電影、書籍、會議、展覽、表演、音樂等藝術形式于一體,每次為期十天,每一屆都會設置一個主題口號圍繞各屆主題開展藝術規劃。節日期間開設講習班、研討會和戲劇界的名人訪談,并同時面對專業人士和普通市民開放。為羅馬尼亞和全球的戲劇專業人士提供自由對話的機會。劇目演出場所散布在城市各個角落,露天廣場、街頭巷尾……都可能成為藝術家們的舞臺。古城城市范圍不大,當全球各地的專業戲劇團體和戲劇愛好者們蜂擁而至時,整個城市熱鬧喧囂,節日氛圍營造的格外活躍歡騰。
錫比烏戲劇節初創伊始便吸引了大量羅馬尼亞的優秀劇團前來參加并且快速成長為一個具有很大影響力的國際活動,招引著眾多國際上最優秀的劇目。這座被人們稱之為“橡樹之城”的百年老城,吸引了成千上萬的戲劇愛好者蜂擁而至。得益于節日蓬勃的藝術影響力,
錫比烏于2007年被評選為“歐洲文化之都”。錫比烏戲劇節也成為這座百年古城的一個標志性品牌,為鞏固羅馬尼亞的國際聲望和發展文化旅游現象作出了重大貢獻。
錫比烏戲劇節與這座城市和它的市民牽絆十分深刻,市民們可以說是自發積極地參與到戲劇節的各項活動中。錫比烏人民為這個節日和他們的城市驕傲、自豪,錫比烏戲劇節理念從它的城市和市民中汲取著力量和養分。城市、民眾、節日三者交織密切且融洽。
錫比烏戲劇節是文化改變社區、城市的一個極佳實例。通過人群的聚集,賦予了古城歷史和古老建筑新的屬性,廢棄的廠房也可以成為新潮的文化工廠。一群人、一個節日、一片社區、一所劇院、一座城市、一腔熱愛就是錫比烏戲劇節。
如今全球大大小小琳瑯滿目官方和民間的戲劇節數量眾多,質量卻是良莠不齊。舉辦一場高質量的、具備持續性發展力的戲劇節面臨著更多挑戰與困難。僅僅吸引和聚集人群,簡單地進行劇目堆砌已不能滿足市場和民眾的需求。唯有找準自身的文化屬性、功能定位和身份認同方能從眾多斑斕多彩的戲劇節中脫穎而出。亞洲區的戲劇節初期較似西方戲劇節的“搬運工”。然而戲劇節在亞洲地區發展至今,依葫蘆畫瓢似的盜版連鎖非已經難以引起游客的興趣、關注,節日失去活力,甚至本地民眾與節日間的聯系、對節日的熱情也會消磨甚至有殆盡的危險。復制帶來的后果是消減,在文化多樣性的今天需要更多的文化自信,需要真正認識東西方文化碰撞的內涵,將本土的和舶來的在國際大背景下融合再造。賦予每一個戲劇節蓬勃的生命力、多遠的創造力以及獨特的文化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