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雅銳
(東北電力大學,吉林吉林 132599)
服裝表演作為一項綜合的藝術表現形式,其本身具有強烈的表現力和觀賞性;漢服市場日益擴大的同時卻缺乏專業化的服裝展示與營銷方式;歷史主題園區自身的創新求變也迫在眉睫。基于以上原因,借助服裝表演與歷史主題園區推廣漢服這一新模式,可以為三者注入新的活力,期待能夠借助相關研究為漢服的推廣助力。
該模式對服裝表演組織形式的創新和漢服推廣的社會實踐都具有一定的意義。拉近服裝表演藝術和漢服文化與大眾的距離,使普通受眾關注到服裝表演和漢服的藝術和審美價值;達到促進漢服文化和民族特色服裝等的發展,刺激市場消費,提高傳統特色服裝的銷量,最終實現傳承漢服之美,傳承中華文化,彰顯文化自信。
服裝表演的表現形式結合富有文化特色的歷史文化園區環境,能夠在宣傳傳統文化的同時促進漢服推廣。下面將詳細闡述借助服裝表演與歷史主題園區推廣漢服的具體方法。
服裝表演作為一種商業目的的藝術表現形式,主要是通過表演全方位展示服裝、詮釋設計師及品牌理念,進而擴大銷售。近年來,隨著人們審美水平不斷提高,對服裝表演的要求也從表面過渡到內涵。本段將從三個方面為服裝表演提供新的思路與角度。
1.對臺步及定位造型的戲曲表演化。從服裝表演基礎出發,模特可以借鑒戲曲舞蹈中的動作來展示漢服,“手眼身步法”[1]技巧是戲曲表演的核心,可以把它運用到服裝表演中。
首先,在手勢上可以選擇“蘭花指”“倒影指”“朝天指”“蘭花掌”“佛手掌”等,形態清雅秀麗細膩傳神。當然,面部表情也是服裝表演的關鍵。傳統的服裝表演中,模特不是面無表情就是淺淺微笑,這無疑無法拉近觀眾與服裝表演的距離。梨園界有句諺語叫“眼大無神,廟中無人”和“一身之戲在于臉,一臉之戲在于眼”。結合所展示的服裝,充分運用面部表情的變化以及眼神的傳達,塑造與服裝相符的形象可以更好地使觀眾理解該服裝。其次,戲曲表演中的“身法”(也稱形體),是表演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模特的形體動作,是靠身體和四肢表現的,不同服裝的展示也要選擇不同的“身法”來展示。再者,臺步是服裝表演的靈魂,將戲曲舞蹈中的動作與服裝表演本身融合將大大增強表演的觀賞性及藝術性。以花旦臺步為例[2],花旦臺步講究快、飄、巧、輕等特點。此外,還有“旗鞋步”“花梆子步”“云步”“老步”等可以融進服裝表演臺步之中。至于“法”,在筆者認為就是對上述表演方式的整合和運用,將它融進服裝表演中,更好地指導動作,從而使表演更有內涵、更獨特、更具有觀賞性。
2.對服裝表演的故事情節化。為服裝設計相應的故事情節,在服裝表演與故事情節之間建立緊密的紐帶,更好地展現服裝表演的獨特魅力,將服裝表演內涵進行升華,強化服裝表演的綜合效果。
可根據服裝設計師、編導的想法和設計,在主題園區演出的原有劇目之中汲取靈感。對于表演的劇本,編導應該通過反復閱讀,了解劇情的內在含義,根據劇本內容、演出地點以及人物性格,進行深層次的研究和呈現。可從角色設計和舞臺環境兩個方面入手。第一,在角色設計上,編導要結合所展示的具體服裝與服裝表演的特殊性,收集人物信息與歷史背景,融合演員自身特點,確定角色定位。同時,編導需加強對劇本的剖析,對劇中人物特色進行揣摩和分析,借助服裝表演語言,設計獨特的舞臺表演形式。以此來呈現更加真實的舞臺效果,激發觀眾的情感共鳴,增強觀賞沉浸感。第二,在舞臺環境上,編導需要考慮舞臺所處時空的藝術特點、服裝表演內容、設定的時間框架等因素。服裝表演要基于舞臺環境去進行完善和優化,積極根據劇本情節需求,構建準確的行動框架從而使服裝表演更好地融入劇情發展中。
3.對舞臺設計的數字媒體化。互動性的缺乏是如今服裝表演中不可忽視的問題。數字媒體技術的運用可以充分調動觀眾感官,讓觀眾不再覺得服裝表演單一、冗長,讓整個表演更有張力,加強觀眾的共鳴感,從而增強購買欲。
傳統的服裝表演采取T型伸展臺,觀眾席的安放采取就近原則,在一定程度上會導致部分觀眾無法巨細無靡地觀看服裝。基于歷史主題園區中原有舞臺的形式,利用數字媒體的LED屏幕及鏡頭追隨技術,讓觀眾在大屏上清晰、全面、實時的欣賞服裝與表演,使表演更加生動具體,增強整場演出的真實體驗感全息影像技術的使用可以為服裝表演帶來新的思維和出路。在全息影像技術的支持下,不需要借助真人模特就可以達到全方位展示服裝的效果,大大增強演出的科幻性與吸引力。
如今,歷史主題園區已發展成為成熟的旅游產品,據《2016年中國歷史主題園區發展報告》顯示[4],目前中國共有2700多家各類歷史主題園區,2015年我國歷史主題園區的接待量已超過2億人次,預計至2025年接待量將達到3.69億人次。這說明歷史主題園區已擁有廣闊的游客群體,可為漢服推廣提供巨大的流量。下面將從三個方面來闡述如何能更好地在歷史主題園區中推廣漢服的方法。
1.園區內開設漢服體驗間。目前由于漢服體驗市場的缺乏,園區內開設漢服體驗間的這一舉措具有非常廣闊的市場。近年來開設的漢服體驗間大多是在室內打造的,場景單一、活動范圍小、裝修和主題更是不能經常更換。而在歷史主題園區內開設漢服體驗間,整個園區都可以作為漢服體驗的場所。游客不僅僅是簡單地試穿漢服,更是可以穿著漢服進行一整天的游園旅行,從而更好地體會“一朝步入畫卷,一日夢回千年”之感。這種沉浸式體驗感可以讓顧客與漢服歷史產生共鳴,而這種共鳴也是增進顧客消費的助推器。歷史主題園區可以開發專門的 APP 軟件和公眾號,APP軟件可設置線上預約的模式,漢服體驗的預約可以精確到具體款式。鑒于線上消費者的選擇數據,分析消費者的需求變化和傾向,對變化及時做出反應,力求以消費者需求為出發點;同時打造線上消費渠道與歷史主題園區內線下營銷雙模式[3],漢服商家更是可以與歷史主題園區合作聯名推出專屬限定款式,增強彼此的獨特性與關聯性。同時,歷史主題園區與合作商家的公眾號對最新活動與服務進行實時推送,形成線上線下的雙向互動。再者,潛在客戶群不僅是游玩該景區參觀的游客,還有廣大的漢服愛好者。這一項目的投入不僅可以為歷史主題園區的消費群體注入新的活力,更是可以實現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弘揚,從而讓更多的人體驗其中,了解中國傳統文化。
2.服裝表演與園區內實景舞臺演出聯動。首先,借助園區內搭建好的、現有的大型實景舞臺劇的場地,結合需要展示的服裝進行編導。相較于臨時搭建的服裝發布會展廳、傳統的T臺等場地,實景演出的舞臺本身就是一種具有綜合體驗性與互動性相結合的表現形式,更是一種藝術創作和商業資本相融合的產物[5]。再者,如今的實景演出很少有服裝表演類節目的加入,觀眾對服裝表演與漢服的了解也僅僅停留在互聯網等網絡資訊之中。那么,結合大型實景演出的原有節目,融入服裝表演的這一行動,不僅能拉近服裝表演、漢服與觀眾的距離,更是可以為原有的大型實景演出增加賣點、豐富其演出內容、提高景區知名度、延長游客停留在景區的時間,從而促進經濟消費,為彼此都注入新的活力。
3.即秀即買小程序助力漢服銷售。整場演出應在不破壞沉浸式觀賞體驗的基礎上進行漢服的售賣。首先,可以在歷史主題園區的公眾號中打造專門售賣漢服的小程序,該小程序不僅可以同步跟蹤每一件正在臺上展示的服裝,還能提供相關的細節圖,便于消費者更好地挑選和購買。鑒于每位消費者的購買需求,該小程序提供即秀即買與快遞到家兩種方式,確保讓每位消費者的購買體驗達到最佳。考慮到有些不知道公眾號小程序的游客,會因為找不到購買渠道,破壞自己及他人的觀賞體驗。鑒于此,可以在入園手冊上打印出該小程序的二維碼,觀眾可以即掃即買,大大提高了從觀賞到購買的流暢性。
4.舉辦相關主題活動。歷史主題園區還可以根據不同節日舉辦相關主題活動。比如說在節假日期間,凡是穿著漢服到園區來游玩的顧客拍照打卡朋友圈、參與集贊活動都能有機會參與相關抽獎活動;當日在園區內購買漢服的旅客也可以參與抽獎(獎項可以有一整年免費暢游卡、購物八八折優惠劵、漢服零元得等),這樣一來可以充分調動消費者的積極性,并對于潛在客戶和現有客戶進行長期綁定,達到良好的宣傳效果。
借助服裝表演與歷史主題園區推廣漢服的新模式研究具有獨特的價值和意義,相關設計者在運用和設計該模式時,要對服裝表演、傳統文化、舞臺設計、漢服營銷等方面進行深入的研究,以更加靈活地方式進行詮釋。文中的分析及建議都為個人總結觀察所得,可能存在片面不足之處,本人將會對相關問題進行進一步的研究。望本文能對相關行業從業人員及設計者提供一點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