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茜茜
(江蘇商貿職業學院,江蘇南通 226000)
“創意產業作為一種非傳統經濟形態,擺脫了自然資源和客體資源帶來的資源約束性,其價值創造依托的是人的創意、高科技等無形資源的高創造力?!盵1]創意產業是以創意為核心、數字技術引領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主要包含網絡文學、動漫、影視、游戲、創意設計、VR、在線教育等領域。在過去的幾年里,云技術、分析技術和數字體驗技術在不斷顛覆市場,文化創意產業持續成為爆發點,各地具有區域特色的“文創+”項目,展現了文創產業的多元化、開放性和融合發展的特點。國家也出臺了一系列“著重發展文化產業”的方針政策。而藝術設計學科,有別于傳統的藝術門類,貴在創造與實踐。主要專業包括視覺傳達設計、展示設計、環境藝術設計、裝飾設計、服裝設計等。在這些專業課程中所體現出來的綜合性、服務性、科學性和協作性與文創產業的宗旨是一致的。
由此可見高校藝術設計專業與創意產業的關系密不可分,而這其中所需的創意和設計,都需要藝術設計相關人才來實現。國家大力扶持文化創意產業對藝術設計專業的發展是一個絕佳的機遇。人才培養是高校的核心任務,也是責任擔當。在創意產業蓬勃發展的今天,我們也看到了目前高校,特別是職業類院校,藝術設計人才培養的一些困境與不足。因此需要及時反思與調整,提高職業教育的適應性和融通性。
目前很多高校都開設了視覺傳達設計專業,并且乘著文化創意產業的這股東風,相較于服裝設計、環藝設計等專業,視覺傳達設計的學生有著更廣闊的就業前景和市場。但是時代變化日新月異,市場可以快速地響應,但是學校人才培養的機制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約和影響,未必能做出如此迅速的反應。例如最初制定的人才培養方案沿用多年,在進行新的方案修訂前,沒有經過深入的專業調研和市場調研等,都會造成培養模式與市場需求的脫節。每年滾動式的修訂基本也是基于原有基礎上的小幅改動,究其原因在于,人才培養模式的制定非一朝一夕的事情,非一人之力所能完成。它需要整個專業教師團隊共同發揮智慧才能,甚至依托學院的平臺,可謂牽一發動全身。
從視覺傳達設計的發展進程來看,在很大程度上,興起于西方的印刷美術設計的擴展與延伸,多是以印刷物為媒介的平面設計。主要研究以文字、圖形、色彩為基本要素的各種藝術形式。因此視覺傳達設計專業的課程主要以字體設計、編排設計、標志設計、招貼設計、包裝設計等傳統類目的專業課為主。但是隨著信息化技術的飛速發展,傳統課程設計表現的內容已經無法涵蓋很多新的信息傳達媒體,長此下去不利于教學。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網站談道探索新的學習形態、新規律,是當代教育研究刻不容緩的時代任務。在信息技術的大環境沖擊下,很多學校的視覺傳達設計課程教育還停留在原有的狀態下。通常將專業課程分為專業基礎課、專業核心課和專業實踐課,并且有嚴格的先后順序安排。而且到了高年級需要在一個學期的時間內按照順序完成多門專業課程的學習。這樣的三大模塊的課程結構、知識結構體系看似非常的完整,但卻過于僵化了。視覺傳達設計涉及的信息面廣、專業結構多元,兼顧了藝術與技術、涵蓋了文化與歷史等諸多領域,交叉性極強。專業課程之間也無法做到完全割裂地按照先后順序進行教學。比如字體設計中會涵蓋部分標志設計內容;編排設計中會進行招貼設計的訓練等。完全可以將此類課程相互進行滲透、整合教學。這樣既可以在備課時避免教學信息資源的重復;還可以節省出學時,以便根據文化創意產業實踐需求,安排一些例如動態圖形設計、新媒體廣告設計、數字手繪等課程進行添加。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需要培養具有綜合而全面的藝術文化修養的技能型人才,目前的課程架構已經無法完全適應社會的發展,例如社會上文化創意設計大賽很多,文化創意的氛圍已經很濃,但是卻沒有針對文化創意設計的課程或是專門的培訓等,因此急需對課程進行重新地梳理。
文化創意產業屬于知識密集型產業。創意產業發展的關鍵就是“創意”,強調創新和高創造力。學校要為學生建立良好的創新環境,重點就在于教學方法和教學形式上的創新。但是根據調查,目前很多高校對于設計類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還比較落后,教學的創新性更是與時代發展的腳步不匹配。主要體現在教學內容不做調整,理論教學內容陳舊,實踐教學形式單一,教學評價方式簡單等,導致學生對課程學習內容沒有興趣。其實并非學生對于設計不感興趣,他們通過互聯網,每天接觸大量的信息,知道設計創意的流行趨勢。從近幾年學生的畢業設計選題就不難看出,做與文創產品相關的學生占了絕大多數,說明他們對于新的設計趨勢還是十分敏銳的。但是大部分都是借鑒和模仿,具有全新設計亮點的作品寥寥無幾。作為老師應該從自身找找原因,缺乏創意的“土壤”和缺少創新精神的“園丁”,創意之花如何開放?
近年來我國文化創意與設計服務業的規模不斷擴大。十八大報告提出,到2020年要把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性產業。國家大力支持創意產業發展,市場潛力巨大。例如2019年的國產科幻片《流浪地球》,觀眾反響強烈,代表著文化思想成果應用于影視媒體的現代數字技術再現,體現文化思想和多媒體技術水平的嶄新高度;動畫片《哪吒》登頂國產動畫第一席位,給迪士尼皮克斯等長期霸占票房頭部位置的世界動畫巨頭,狠狠的一擊。并且由此產生的相關文化衍生品產業鏈更是帶來長久的文化紅利。國家出臺一系列政策,為文化創意產業指明了方向。產業的振興,人才是根本,而人才振興的基礎是人才培養。近幾年來,文化創意產業對藝術設計教育所產生的影響可以說是全方位的,推動作用尤為明顯。各藝術院校在專業設置中加入了一些配合現代高科技技術發展和創意文化產業發展的新興專業,如數字媒體藝術設計、動漫制作、影視編導等。而視覺傳達設計專業作為老牌的藝術設計專業,追隨市場的需求與變化,所產生的改革力度一定是最大的。
文化創意產業作為一種新興的產業,它是經濟、文化、技術等相互融合的產物。高校作為創意產業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必須適應產業發展的要求。不僅僅滿足于培養高技能應用型人才,也要高瞻遠矚地培養具有較高的文化素養、創新能力、高尚情操的新一代高端、復合型數字藝術人才。目前很多高職院校都在探索人才培養的新模式,其中“3+2”高職院校與本科院校聯合舉辦應用本科教育就是現階段為了構建和完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所進行的探索與嘗試。視覺傳達設計專業在本科藝術院校或本科院校的藝術類專業中,都有著豐富的教學經驗和積淀。本科院校注重國內外的設計理論前沿動態,研究設計學基本原理和方法;注重運用藝術、人文、社會科學的理論與方法觀察和認識設計問題;培養哲學思辨能力和文學素養等,職業類院校的藝術設計專業注重根據崗位需求,培養學生良好的職業技能和職業素養。在高職階段主要以藝術設計類實訓操作、實踐項目為主;在本科階段可以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認知層次,擴大學生的認知范圍,開展如設計學、藝術心理學、傳播學等課程的講授。兩類院校的聯合辦學,各有側重、優勢互補,實現師資、設備等資源共享,可以更好地實現“工學交替”的專業培養要求。為響應國家號召,培養更多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國工匠奠定堅實的基礎。
文化創意產業將傳統文化和前沿科技無縫銜接,對于學校的師資力量和教師的個人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視覺傳達設計的老師大多具有良好的平面設計創意技能和豐富的教學經驗,但是面對飛速發展的時代和產業,過往教學的內容等可能都已經不合時宜,脫離市場。[2]相比而言,企業對于市場需求是最敏銳的,若能與文化創意企業達成協同培養機制,對老師和學生都是有利的。一方面,企業老師的課堂可以引入真實項目,模擬真實崗位任務實施過程,使學生提前接觸工作流程,了解行業標準;另一方面老師可以進企業學習鍛煉,參與企業項目,跳出固定思維,了解行業動態?!靶F蠛献鳌a教融合”在學校的人才輸出和企業的人才引進之間,架構起一條暢通的紐帶,是創新職業教育模式的重要環節。
高校人才培養模式的科學制訂是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有效保障,是教育實施的依據。藝術設計作為一門獨立而有特色的藝術學科,它與時代的變化緊密相連。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為視覺傳達設計教學帶來了新的視野和新的環境。能夠為教學提供豐富的教學資源和教學案例,也給視覺傳達設計教學思維以及課堂教學方式、方法的改革和創新帶來了影響。教師們應該及時反思以往的教學模式,接受新型教學形式??茖W合理地對新的設計生態進行應用,借助它的優勢,提高教學質量,提升學生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