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 瑾
(華中師范大學音樂學院舞蹈系,湖北武漢 430000)
舞動治療又被稱為舞蹈治療、動作治療,是利用身體—動作為媒介,整合一個人的情緒、生理和心理問題。舞動治療中的舞蹈不是狹義的舞蹈表演,而是廣義的內心活動通過肢體運動的表達。[1]舞動治療借助于簡單的舞蹈動作或即興的表演動作引導人們去感受身體的變化、緩解自身的肢體障礙,實現肢體層面與認知(情緒)層面的共同發展,進而有效改善治療者的心理狀態,是一種融合舞蹈藝術、心理學等科學藝術的學科,也是一種有效的心理治療方式,強調舞者的身體意識、自我表現、自我創造與個性化發展。它沒有規定的動作模式,也不是跳給別人看的,而是關注自我的表達、覺察與探索,通過舞動打破思想禁錮,用身體觸碰靈魂,達到“身心合一”的療愈效果,即“身隨心動”與“心隨身動”。
大學生正處于人生重要的轉折階段,進入高校學習后,所經歷的社會范圍與前期成長中長期適應的絕對單純環境有較大反差,再加上就業壓力的負擔,使學子們極易產生各種負性情緒。這些負性情緒并非以語言的形式存儲在大學生身體內,而是以壓力與傷痛的形式留存在人的身體里,久而久之出現疲勞、焦慮、壓抑等心理問題。當前,大學生常見的心理健康問題主要有:
在進入大學后,學生的生活、學習環境較以往發生了顯著變化。離開父母獨立生活,衣食住行學等都要大學生自己安排;學習自主性大大加強,自由支配的時間增多,大學生的社會活動豐富多彩,需要大學生自己科學合理分配時間和精力;日常管理制度化,更強調學生的自律和自我管理。對于剛剛入學的大學生來說,他們難以在短時間內適應這種生活環境,難免會出現心理失衡,休學、退學行為頻頻發生,甚至部分大學生還產生了相應的心理陰影,這就為心理疾病的產生埋下了隱患。
大學生往往來自全國各地,他們的受教育經歷、生活環境、家庭教育等往往不同,這就使得大學生三觀不盡相同,看待問題的角度、廣度與深度和處理問題的方式也不盡相同。三觀不同是人與人之間大的障礙,所以大學生人際交往困惑和問題不可避免,例如:獨立生活的能力較差;不愿與他人進行交往;因生活習慣差異而發生宿舍矛盾;不能明辨大是大非而隨波逐流等。當問題出現時部分大學生不知如何有效處理問題,再加上有效傾訴對象的缺乏,這些因素都極大地加重了大學生的心理壓力,部分大學生產生了自閉、偏執、抑郁等心理疾病。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才競爭日漸激烈,用人單位對人才的需求越來越高,這倒逼著大學生為了完善自我不斷給自己學習“加碼”,考研、考證、過級等學習任務讓他們應接不暇。再加上近年來我國的就業市場不很樂觀,大學生順利找到理想工作的難度較大,現實的應聘情況與大學生的想象存在巨大的差異,這就使得部分即將畢業的大學生產生了巨大的心理落差、面臨著巨大的心理與精神壓力,焦慮、自卑、安全感缺失。
舞動治療并不是以舞蹈表演為主要目的也不是以舒展身體為主要目的,而是在音樂與語言的感染之下,讓舞者或觀眾在舞蹈律動中去清理釋放身體,并了解、辨認自身身體語言,探索和覺察自己是如何利用非語言行為去科學處理好學習、工作、生活中的困惑,以達到自我身心愉悅、與他人與社會和諧相處。所以舞動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起到很好的療愈作用。具體表現為:
當代大學生常因過于在意別人的想法,懼怕完全化表達,甚至習慣性將自己密封起來,然而每個人都需要身心能足夠舒展的空間。舞動就為人提供了一個很好自我舒展的空間。在舞動與音樂中,通過流動的藝術形式暫時擱置語言,經由身體與感官的練習,通過聲、色、味、香、觸等方式錨定身體,打開肢體,回歸當下。通過呼吸、五感、動態正念,全面升級身體感官靈敏度,以此打開聯結靈感層面的通道,獲取自由與創意。
人類的基本情緒包含:高興、悲傷、恐懼與憤怒等。有些被允許,有些被限制,有些被禁止。舞動可以讓人在不同的時間與空間里,釋放身體積累的情緒包裹,療愈內在創傷,讓身體長吁一口氣,重獲松弛與平靜。[2]大學生群體普遍消化負面情緒能力較低,而這些負面情緒長期堆積,便會影響大學生的健康狀態。在舞蹈情緒體驗中,進一步清理釋放身體,清理生命中積累在身體里的負累,并借助于真實的肢體動作表達自我,紓解不良的心理情緒,長此以往改善大學生的心理問題,促進大學生的身心健康。
舞動治療有機結合了舞蹈與心理學的特點,是消除人與人之間隔閡、抒發情感的重要途徑之一,在治療過程中可以通過團隊成員之間的身體接觸動作感應對方傳達出的信息,憑借自己最原始、最自然的反映感受去感知身體動作,領悟最直接的舞蹈律動,促進大學生身體與心理素質的全面提升[3]。而要想高質量、高質量地完成團體舞動任務,往往需要團隊中每一個人的有效協作,在長時間的訓練中大學生之間就會形成強烈的團結協作意識,盡自己的最大可能去配合團隊其他成員的表演,從而有效提升大學生的合作意識,為他們后續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舞動治療具有很強的社會性特征,特別是其特有的團體舞動治療程序等需要多人合作完成的活動。在和諧、融洽的團隊與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大學生能學會如何健康地與其他同學特別是異性同學進行交流、如何合理地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緒、如何與其他進行互幫互助,在交流、傾聽的過程中逐漸構建融洽的人際關系,鍛煉與提升適應能力、溝通能力,增加對社會的接受與適應,進而實現、提升大學生的社會價值。
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大部分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主要以教師的理論知識講解為主,相關的教學實踐活動較少,學生對心理治療還停留在高深晦澀的理論層面,實際的教育效率較低、教育效果較差,需積極探索全新的教育模式。而舞動治療理念的引入,教師在傳統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設計一個簡單的舞動環節或活動,不僅極大地豐富了教學課程體系,將復雜晦澀的心理學知識以生動有趣的形式進行講解,還能有效激發學生對心理課程的興趣,積極參與到課程教學中來,進而達到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成效、優化大學生心理的教學目標。
團體輔導是現階段各大高校心理咨詢室常見的一種教育咨詢模式。事先設置某個特定主題,聚集一些具有相同心理困惑或心理問題的大學生,再圍繞預設的輔導主題開展舞動活動,使學生在舞蹈律動中實現自我的發展與成長。具體輔導方式有:第一,接受式。這種輔導方式的主要特點為使參與者體驗各個身體部分處于緊張、放松不同狀態下的感覺,掌握正確的放松方法[4]。具體而言,大學生與教師要共同選擇一個舞動片段,待觀看結束后自由地發表對動作、背景音樂等方面的看法,積極鼓勵和引導大學生根據音樂節奏隨性地做動作,盡可能讓音樂與舞者產生情感共鳴,此后再將大學生的心理狀況與情緒引導至預期的方向。第二,即興表演式。所有參與輔導的大學生自由選擇音樂進行自由、即興地做動作,根據音樂節奏與整體的表演狀況不斷調整自身的動作,而音樂的選擇和動作的設計則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彰顯選擇者的人格特點,對于后續的針對性輔導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參考價值[5]。第三,再創造式。這種輔導方式主要包括兩方面:音樂性活動和非音樂性活動,前者重點關注參與者的表演動作即表演結果而不是表演過程,后者關注參與者的表演過程。在活動過程中參與者只有克服自身的身體與心理障礙,主動學習各項舞動技能、大方進行表演,有效提升自我效能感和增強信心,并運用到日常生活中實際問題的解決中去。
在舞動治療效果的影響因素中,心理健康教師的能力素養也是影響教學與輔導成效的重要因素。高校要積極從心理學知名高校、舞蹈院校、心理輔導機構等處引入既具備一定心理學知識又具備一定舞蹈能力的高素質教師,為心理健康教育舞動治療的順利開展注入新鮮血液。同時,高校還要定期對本校從事的心理教師進行舞動治療教育與培訓,在有效提升教師專業知識與能力素養水平的同時提升他們的職業幸福感、道德感[6]。高校的心理教師與咨詢部門工作人員還要定期與本校其他專業的教師進行交流溝通,共同舉辦一些有助于緩解、治療心理問題的實踐活動,例如:校園舞蹈、集體舞會、繪畫書法等活動,從而幫助大學生能更好地通過自身的肢體動作來享受、放松自己的身心,了解自己實際的內心需要,進而達到緩解不良心理、情緒問題的目的。
總而言之,近年來,由于各項主客觀因素的影響,大學生的心理問題頻發,傳統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已經不能適應時代的發展要求了。而舞動治療是一種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相較于傳統的心理治療模式,舞動治療模式更符合大學生的心理需求,治療效果較為顯著。因此,高校與教師要提升對舞動治療應用的重視程度,在全面了解和掌握學生實際心理狀況、性格特點、興趣愛好等因素的基礎上積極探索全新的舞動治療形式,切實提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