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媚 廖嫦雯 黃傲 林筱筠 鄧秀蝶
(廣西民族大學相思湖學院,廣西 南寧 530008)
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傳統的“先教后學”教學模式無論在教學目標的實現,教學內容的豐富,教學效果的提高等方面,都不能適應當今應用型本科教學的發展和需要[1]。而以互聯網教學輔助工具為支撐、結合翻轉課堂的混合教學模式和方法,在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同時,也彌補了傳統教學模式的諸多不足,實現教學中心從教師主體到學生主體的轉變,為當前高校教學改革提供了更多的思路和方向[2-6]。烹飪與營養教育專業是歸屬于食品科學與工程大類的應用型本科專業,隨著食品加工、貯藏保鮮、網絡技術等新技術在餐飲行業的不斷融合創新,傳統的餐飲生產設備、生產供應及管理模式正在發生智能化、數字化的變革[7-10],這意味著烹飪與營養教育專業要想適應行業新的發展需求,應用技術型課程的教學改革勢在必行[11-15]。為提高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培養高素質的應用技術型人才,在應用型本科課程《面點工藝學》中創新使用了基于理實一體化的創新型混合教學模式,并運用李克特量表對教學效果進行評價分析,旨在為應用型本科的教學改革提供實例和依據。
在應用型本科教學改革的大背景下,課程教學學時不斷減少,系統、全面、正規的實踐操作訓練與培養不足,且教學方法與手段傳統,教學互動性差,學生無法形成良好的產品質量和工程思維,學習自主性與創新實踐能力也得不到提升。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理論教學以教師講授、實踐教學以教師演示為主,學生參與熱情低,對理論知識一知半解,對實訓的內涵、原理、現象的學習敷衍潦草,更缺乏創新的能動性過程,難以達到高素質、實踐性、創新性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面點工藝學》課程是本科烹飪與營養專業的基礎課,是一門緊扣面點成型原理、制作工藝的課程,內容廣泛,技術含量高,實踐性強,既要求學生有較扎實的專業理論基礎,又與行業生產實際應用聯系緊密,在課程實踐中培養學生的產品創新和工程實踐能力,對學生畢業后從事行業相關工作至關重要。因此,《面點工藝學》課程教學改革應重點致力于突破課堂時間限制、增加教學互動和學生實踐的機會這兩個方面,以此提高學生的學習和創新的主觀能動性。
《面點工藝學》是一門理實兼具的專業基礎課程,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聯系緊密。在應用型本科院校全面壓縮教學學時的背景下,把面點工藝學課程的48 理論學時和60 實訓學時整合為36 理論學時和48 實訓學時,實訓課時不變,將理論課程學時適當縮減至36 學時,其中線上學習至少20 學時,線下課堂16 學時。線上20 學時包括學生觀看視頻的時間、完成課后作業的時間、在線討論的時間、在線測試的時間、在線互動的時間等等;線下16 學時主要用于課堂教學,其中包括重難點精講,學生提交的作業和考試中常見問題的集中分析,課后延伸部分的集中討論和總結等。與此同時,將實訓課的傳統教學中“教師講解示范、學生依瓢畫葫蘆”的模式轉變為開放式教學模式。學生先通過在線教學資源完成了理論、工藝原理及相關操作的學習,教師根據在線學情分析進行集中講解,然后組織實訓,在實訓過程中進行安全監督和進度把控,并對各小組進行巡堂輔導和分散答疑,通過理論課程與實訓課程內容的有效結合,既避免了教學內容的重復,又節約了學時,讓學生學以致用,用以促學,提升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具體情況如圖1所示。

圖1 《面點工藝學》整體教學設計
《面點工藝學》要求學生掌握與行業生產實際應用聯系緊密的理論知識和實踐創新能力,因此要對實訓項目進行重新規劃,以學生能力培養目標為導向,建立多層次、逐步遞進的實訓課程體系,在課程內容中夯實專項技術應用基礎,增加綜合創新實訓項目,充分保障實訓課程在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創新意識、工程思維等方面的作用。基于以上的需要和考慮,按照“陳述性”“程序性”“策略性”的遞進,把實訓項目的層次調整為“基礎認知實訓→專項技術實訓→綜合創新實訓”3 個模塊(如圖2)。從實訓項目選擇上,將面團調制工藝、餡心制作工藝和成型工藝有機地結合起來,根據不同的面團成型原理設計出專門的技術實訓項目,并在此基礎上增加開放性實驗,特別是綜合設計性實驗,如二次元面點還原、健康面點產品設計制作、傳統面點工業化設計等,使實驗具有探索性、未知性,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工程思維。

圖2 《面點工藝學》實訓項目設計
在信息化時代,教育現代化要靠教育信息化來推進,各類智慧教學工具為教學互動提供了有利條件。《面點工藝學》課程利用雨課堂作為輔助教學平臺,在“課前—課中—課后”的各個教學環節中實現全過程交互式教學。課前教師將視頻、作業、課件等預習資源推送給學生,提出學習任務,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學生接收到預習資源和學習任務后進行自學、完成測試,并及時在線反饋問題,教師可在后臺隨時監控學生的預習情況,并根據雨課堂預習數據完成學情分析,歸納整理,以便目的性、針對性更強地設計課堂教學。課中教師根據學情分析和學生反饋進行知識點串講,并通過雨課堂的實時答題、彈幕互動等功能進行預習檢查、互動答疑,在實訓過程中,學生可以通過雨課堂上傳照片、視頻等實時記錄實訓現象和成果,對課中出現的一些小或簡單的知識漏點或疑問,可以在教學平臺上及時查找信息解惑。課后教師可發布拓展學習任務,或者就課中未能及時解答的問題或“怪異”的實訓現象與學生在討論區板塊互動交流,實現“提問者主動學習,他人被動獲取知識”。通過雨課堂平臺上的師生、生生互動打造積極的課程學習氛圍,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豐富課外知識。另外,任課教師可以在雨課堂上瀏覽線上學習和線下課題的全部教學數據,直觀地掌握學生整體及個體的學習情況,有助于教學反思和改進,具體情況如圖3所示。

圖3 《面點工藝學》教學實施流程
采用網上問卷調查的方式,對71 名參加面點工藝混合式教學改革的烹飪與營養教育專業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有效答復率達100%,得到了71 份有效答案。如表1和表2,問卷從效果評價、滿意程度、適用性三個維度進行調查,共16 個題項,每項調查指標均為一個陳述,采用5 級李克特量表,對陳述設置五級態度選項,分別記為1-5分,中位數為3,每個指標或每個維度所選分數的均值表示學生對陳述的總體態度或某一維度的評價。

表1 混合式教學效果調查問卷題目設計

表2 混合式教學效果調查問卷選項設置
根據調查結果,64.79%的學生明確贊成混合教學模式提高了學習興趣,認為通過這門課程的混合式學習提高了學習興趣、自主學習能力和主動思考能力的學生占比分別為64.79%、64.79%和69.01%,還有77.47%的學生覺得通過混合模式自學很方便。并且,64.78%的學生認為混合式教學加深了對課程知識的理解,78.87%的學生認為混合式教學下知識點更容易掌握,說明在混合式教學模式下理論課時雖然減少了1/4,但由于學習主動性和自學效率的提高,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掌握程度不減反升。不僅如此,76.05%的學生認為混合式教學有助于對理論知識的掌握,而認為混合模式有助于掌握實驗操作的學生比例高達80.28%,可以基本認為在本次課程改革中,理實融合的整體教學設計是比較成功的。其原因在于,在混合模式下,節省了教師大量的講授和演示的時間,加強了與學生的互動答疑和隨堂輔導,學生自主學習和動手實操的時間增加,而且學生可以通過智慧教學平臺隨時查看實操演示視頻及實操過程中的注意事項,使學生動手意愿提高,自信心增強,對課程學習給予了更加多的關注和思考。
此外,問卷調查顯示,有69.01%的學生認為他們通過課程具備了獨立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77.47%的學生認為改革后的課程激發了他們的創新思維和探索精神,還有70.43%的學生認為課程能提高團隊合作能力。這說明,與傳統教學相比,改革后的混合模式更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解決復雜問題的綜合能力,而這些要素都是培養新工科人才的關鍵。
總的來看,問卷中16 個問題的標準差較小(在0.64-0.86之間),說明學生的回答比較集中;各問題的平均得分在3.8-4.3 之間,均遠高于中值3;效果評估、滿意度和適應性三個維度的總體平均值分別為3.98、4.11 和4.14。由此可見,學生總體上認為本次的混合式教學對學習效果有積極的影響,對教學改革的滿意度較高,適應能力較強,說明在《面點工藝學》課程中實施混合教學取得了良好的整體性效果。但與其他問題指數相比,A1、A2、A3、A4 問題評價得分較低(<70%),效果評價維度得分偏低,說明《面點工藝》課程的教學設計還不完善,教師的教學指導能力有待提高,混合式教學改革仍需不斷反思和改進。

表3 混合式教學效果調查結果表
綜上所述,應用型本科課程教學學時不斷減少的背景下,《面點工藝學》課程堅持“課時壓縮、教學質量不壓縮”為原則,以學生能力培養為目標導向,對課程進行理實一體化的整合,把技能與創新訓練分層逐級地融入教學設計之中,利用信息化智慧教學工具強化了交互性教學的主體地位,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了學生創新意識和解決復雜問題的綜合能力的培養,對傳統教學中存在的學時壓縮、理實脫節、教學互動差、創新引導不足等實際問題提供了一定的實踐經驗,對應用型本科課程的教學改革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和指導意義。
理實一體化混合式教學可以利用信息化教學手段有效鏈接理論知識和技能操作,不僅能利用信息化智慧教學平臺教學資源豐富、交互性強的特點,也發揮了實訓課在線下教學中師生交流示范、實時調節的優勢,適合理論和技能教學要求高、綜合性強的課程。
以顯性知識為主的識記類內容、實訓課原理的理解、實訓步驟的提前熟悉以及工具設備的操作方法、注意事項等課程內容適合安排在線上實施,線下課程的內容安排以學生對已掌握的理論知識進行運用或驗證為主。這樣做可以讓學生有足夠的時間提前熟悉操作步驟,節省了大量的講授和演示的時間,加強了教師與學生的互動答疑和隨堂輔導,也使學生能夠根據自己的習慣和節奏在實訓過程中進行個性化學習和練習,增強理論知識的實踐應用能力。
在理實一體化混合式教學中,教師既是導演,也是演員。開展教學活動前,教師要根據課程和學生的特點做好整體教學設計和規劃,在教學實施的過程中要根據線上和線下的學情分析實時調整教學進度和內容。在教學實施過程中,要以學生為主角,以學生的“學”和“踐”為主,教師作為“配角”,要變“教”為“導”,由講授變為引領,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進行學習、討論和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