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珊珊
(安徽師范大學體育學院 安徽蕪湖 241002)
隨著網球運動的發展,高校網球運動也逐漸興起,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校園文化的發展,豐富了校園文化內涵[1]。網球運動是隔網性對抗極強的運動項目,運動損傷將會限制大學生的網球運動壽命,影響其運動生涯的發展[2]。該文對安徽師范大學網球專項學生的運動損傷現狀進行了調查,主要從運動損傷發生率、特點和常見因素等方面進行分析,并提出預防措施,以此提高網球專項學生的網球技能水平,防止學生在實踐中受傷,進而提升我國體育院校網球水平,進一步豐富了網球運動損傷的研究。
學術界對運動損傷[3]的主流觀點是:在運動過程中由于機械性或者物理性對身體造成的傷害,稱作運動損傷。其發生與所從事的體育項目的規范動作、運動量、參與者自身的技術水平和周圍的環境息息相關。目前國外的醫療水平較高,對網球運動損傷的研究也比較細致。GD Abrams和PA Renstrom[4]將網球運動中的運動損傷按身體部位以及損傷程度來分類,發現運動員的下肢容易受到更直接、嚴重的傷害,而其他部分則主要是長期的、磨損性的傷害;對受損傷的運動員進行區分,發現受傷群體的年齡和性別不是主要影響因素,并進一步發現運動量的增加及場地、器材等客觀因素的影響程度更大。JS Dines與A Bedi[5]在研究中同樣將上下肢的損傷進行了比較,并且對損傷的過程和細節展開了描述,強調了發球是最容易受傷的一個環節。
吳麗君收集了我國32名一級以上男子網球運動員的創傷數據,發現他們的創傷無一例外,全部發病[6]。作者對這些癥狀的誘因進行了分析比較,得出相應預防和治療措施。欒麗霞、徐祥峰則將研究范圍縮小到某科技大學,對相關網球運動參與者進行了小范圍的走訪,研究發現,由于大學生大多是初學者,他們的損傷大都集中在關節扭傷上,并未有一些急性或慢性的損傷[7]。
以安徽師范大學的網球專項學生運動損傷現狀為研究對象,隨機選取網球專項二、三、四年級學生各30名,共計90名。
2.2.1 文獻資料法
該文檢索了近10年的期刊、碩士論文等文獻,了解該研究相關領域理論和實踐的總體情況。
2.2.2 問卷調查法
遵循體育研究方法中問卷設計的基本要求,設計問卷。對安徽師范大學網球專項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共回收問卷88份,有效問卷79份。
2.2.3 數理統計法
采用體育統計學方法,運用Excel軟件等分析數據,并使用圖表來反映調查結果。
3.1.1 運動損傷次數
如表1所示,此次的調查結果顯示,在79份有效調查問卷當中,77.22%的學生都有運動損傷經歷。未發生過運動損傷的網球專項學生僅為18人,占總人數的22.78%;其中發生過1次運動損傷的學生最多,所占的比例為43.04%;發生過3次運動損傷的學生最少為6人,占7.59%。后續的研究中,將從不同的運動損傷類型來分析網球專項學生的運動損傷情況。

表1 安徽師范大學網球專項學生運動損傷發生率(n=79)
3.1.2 運動損傷類型
如表2所示,運動損傷主要以肌肉拉傷為主,占比39.36%;其次為關節損傷,有26人,占比27.66%;占比最少的運動損傷類型為腱鞘炎,僅發現1例,占比1.06%;在此次調查當中未發現骨折和皮膚擦傷的網球專項學生。

表2 安徽師范大學網球專項學生參與運動中受傷的類型分布情況(n=95)
3.1.3 運動損傷部位
根據運動解剖學中對人體部位的劃分,并結合早期對網球運動損傷文獻[8,9]的閱讀,將此次調查運動損傷分成了9個部位進行調查。
根據表3對受傷部位的調查,網球專項生最易受傷的部位是肘關節,占24.21%。網球肘關節損傷俗稱“網球肘”,即在學生進行訓練時,例如擊球、揮拍等,由于肘關節周圍肌腱過度拉伸導致肘關節過度伸展。肘關節韌帶的特點是肘關節受到周圍尺側副韌帶的保護,當肘關節受到強大的外力,肘關節被迫外展或內收時,會造成韌帶損傷。此外,網球肘和肌肉也有關系。如果在比賽中用力過大,肌肉會輕微撕裂,關節的炎癥也很容易發生。隨著時間的推移,會變成慢性疼痛或習慣性疼痛,從而影響網球專項學生的運動能力。

表3 安徽師范大學網球專項學生參與網球運動中受傷的部位分布情況(n=95)
其次是腕部關節,占18.95%,在網球訓練中,過于頻繁的復合訓練會造成腕部損傷,其原因是由長期運動和慢性損傷引起的,隨著時間的積累,這種損傷會越來越嚴重。
受傷頻率排名第三位的是膝關節,占14.74%。網球是一個涉及許多快速啟動、緊急停止和反向旋轉的運動,長時間做擊球運動時會造成膝關節損傷。常見的膝關節損傷包括:一是輕度扭傷,會造成膝關節腫脹、疼痛等,但無明顯的功能障礙;二是韌帶斷裂,會造成膝關節腫脹、劇烈疼痛和明顯的功能性障礙。
3.1.4 運動損傷程度
根據表4的數據,安徽師范大學網球專項學生在網球運動過程中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傷有95頻次。其中60%的學生為輕度損傷,中度損傷占33.65%,重度損傷占6.32%。網球運動中學生所受到的輕度損傷可通過機體自我恢復實現損傷消除,一般不會影響學生后續的正常生活及學習;而中等損傷的學生由于具有明顯的疼痛感影響后續學習及運動,需采取一定的醫療措施進行治療。

表4 安徽師范大學網球專項學生參與運動中受傷程度情況(n=95)
通過對學生運動損傷原因調查結果可知,38.95%的學生認為網球技術動作錯誤是造成運動損傷的主要原因。造成因素可以總結為5點:其一,對網球運動相關技術、動作等沒有形成明確清晰的概念認識;其二,相關教師進行技術動作指導教育過程中存在講解不清晰、示范不規范、指導不到位等現象;其三,專項學生沒有充分認識技術動作實施的意義及重要性;其四,學生訓練強度過大,導致運動過程中技術動作變形;其五,部分技術動作實施難度較大,不符合部分學生的學習階段或進程,導致動作實施度有限。
表5中由于身體過度疲勞而造成的運動損傷有23人,占24.21%。部分學生運動負荷過大,不注意休息及保養,長期形成身體疲勞,從而導致運動損傷形成。16.84%的學生因為準備活動不足而造成運動損傷,主要表現為:首先是學生運動意識不足,省略了運動前準備活動的實施過程;其次是學生準備活動的實施時間距離運動開展時間差過大,導致身體機能調整后又重新下降;最后是準備活動實施不足,沒有形成良好的準備熱身結果。12.63%的學生在進行網球運動時,由于起步和移動能力差、揮桿速度慢、擊球力量小、肌肉力量不足而導致運動損傷,具有一定的普遍性。9.47%的學生因為運動過程中注意力不集中而發生損傷。影響學生注意力的因素主要可以劃分為外部環境及學生自身兩方面,外部環境大多包含運動場景、天氣及現場指揮等,而學生自身主要是個人性格、精力充沛度及身體素質等。7.37%的學生是由于對預防傷害的重視不夠、思想上的疏忽及缺乏必要的預防知識造成損傷。當出現身體不適時,學生經驗不足,不能判斷運動損傷的前兆,無法及時治療,延誤病情。

表5 損傷原因調查(n=95)
第一,調查的網球專項學生中運動損傷發生率比較高,占77.22%;運動損傷的類型主要為肌肉拉傷、關節損傷及韌帶損傷;損傷的部位主要集中在腕關節、肘關節及膝蓋等部位;運動損傷的程度以輕度為主。
第二,網球專項學生運動損傷的原因有網球技術動作錯誤、身體過于疲勞、準備活動不足等。
第三,網球專項學生對運動損傷不夠重視,缺乏預防運動傷害的經驗,準備、放松活動不足。
第一,針對網球專項學生運動損傷的管理及控制,學校層面應側重對于網球教學場地及設施進行完善及優化,提高場地設施的專業性及完善度,給予學生良好的運動環境。學校要加強學生損傷治療意識宣傳,提高學校內部醫療條件,確保學生運動損傷后具有較為全面科學的治療服務,避免由于治療不善或重視度不高,導致二次損傷的形成。
第二,教師層面需要強化對學生運動保護及損傷預防等的相關教育,加強對相關運動技術動作的講解及示范,提高學生運動及動作實施專業性及規范性。
第三,學生層面應首先重視對運動損傷的客觀認識,提高對損失預防及治療的重視度,同時結合技術動作學習及訓練,持續提升運動專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