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艷
(山西機電職業技術學院 山西長治 030006)
體育舞蹈是一項技能表現難美項群的體育運動,它的制勝規律就是“高、難、新、美、穩”。要充分體現體育舞蹈的制勝特點就必須具備一定的專項技能與專項體能,即充沛的體能、全面的技能、靈活的技巧、完美的表現、突出的特點及良好的藝術感染力。因此,形體訓練是所有運動項目的基礎。特別是對體育舞蹈項目而言,形體訓練顯得尤為重要。因此,形體訓練是提高體育舞蹈運動員的專項技術、專項素質及表現力的重要手段之一。
研究對象為體育舞蹈教學中融入形體訓練對運動員訓練效果的影響。實驗對象為山西體育職業學院2016級學生32人(均為女生),根據實驗對照的要求,隨機抽樣分別分為實驗組16人和對照組16人。
在查閱文獻資料的基礎上,針對兩組教學情況分別設計了“學習后主觀感受”和“學習中的困惑”的調查問卷,將問卷分別發放給對照組和實驗組,每組發放問卷16份,共計32份,回收有效問卷32份,有效問卷率為100%。采用測重法對實驗班的學生進行了兩次問卷測試,測試時間間隔2周,其問卷的可信程度比較高(r=0.864),說明該次實驗班的效果比較好,通過該實驗可以說明該研究的結果。
利用計算機相關統計處理方法對所調查的數據進行統計處理。
2.3.1 實驗組教學
制定教學內容:(1)徒手練習,介紹基本位置與基本動作,包括舞蹈的基本方位,芭蕾的手型、手位、腳位,以及舞蹈的基本身體姿態教學;(2)基本功訓練,包括腿、腰、背、手臂、肩胸的力量和柔韌訓練、髖部柔韌訓練、腹部力量訓練;(3)基本形態控制,把桿訓練站立和行走姿態,包括腳尖擦地、全身下蹲、踢腿、屈伸、壓腿等動作;(4)舞蹈練習,包括基本舞步介紹、組合練習及綜合練習,以組合練習為主;(5)實施教學,體育舞蹈選修課開課1學期,共64學時,每周2次課,每次課90min,其中基本功訓練安排在“課課練”內容教學,時間為5min;徒手操、基本形態控制、舞蹈練習安排在準備活動,時間為25min,體育舞蹈教學為60min。
2.3.2 對照組教學
進行常規的準備活動,如簡單的熱身操、柔韌性練習、一般游戲活動等,不進行專門性的形體練習。其教學內容與實驗組基本相同。
1個學期結束后設計問卷進行調查。
從表1和表2可以看出,對照組與實驗組的學生對形體訓練感到困惑的問題基本一致,二者基本沒有差異性。其中主要體現在身體姿態控制均為100%、身體姿態控制分別為75%與62.5%、協調能力分別為62.5%與75%、運動幅度分別為56.3%與62.5%。說明無論是實驗組還是對照組,對形體訓練在體育舞蹈學習均有重要的意義。而且實踐證明,形體訓練的主要作用就是提高與發展運動員的動作協調能力、身體的姿態控制能力和運動的幅度。因此,形體訓練貫穿于體育舞蹈教學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表2 實驗前對學生感到難以掌握的問題調查(實驗組)
通過1個學期的學習訓練之后,就實驗組學生對體育舞蹈的主觀感受進行訪談與調查,以便進一步詳細了解形體訓練對體育舞蹈學習效果的影響。
從表3可以看出,排在第一位的是注意自身形態的變化,占93.8%;排在第二位的是在體育舞蹈學習中對身體姿態控制,占87.5%;排在第三位的是認為體育舞蹈教學中增加形體訓練,占81.2%;其他依次為對形體美的認識有了更大的變化、動作更加靈活、變現力有了較大的提高;同時,對學生的氣質也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由此可見,體育舞蹈教學之中融入形體訓練會給學生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不僅提高了學生的身體協調能力、柔韌性及表現力等體育舞蹈所需的專項素質,而且提高了學生完成動作的能力,例如運動幅度明顯增加、動作的舒展力明顯提高;同時,學生對形體美的認識得到加強,從而更有利于體育舞蹈的教學。

表3 實驗組體育舞蹈練習者1個學期之后的主觀感受
從表4可以看出,排在第一位的是體育舞蹈教學中應該增加形體訓練內容,充分說明對照組的學生渴望在體育舞蹈教學融入形體訓練,也就說明形體訓練對體育舞蹈學教學中提高學生的協調能力、身體控制能力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表4 對照組體育舞蹈練習者1個學期之后的主觀感受
通過表3和表4的比較可以證明,形體訓練在體育舞蹈學教學中的應用具有十分顯著的教學效果,可明顯提高體育舞蹈練習者的各種能力。
形體訓練可以各種基本的身體動作來提高體育舞蹈者的身體靈敏、協調性、柔韌性、藝術感染力及表演力,使體育舞蹈學生能在各種情景中自如、多彩地表現自己的各種基本運動能力及藝術形象。形體訓練基本概括為“開”“繃”“直”“立”4個基本動作。而這些基本動作也是完成體育舞蹈動作的基本技術,是完成體育舞蹈動作的基石與條件。
國際體育舞蹈即國際標準舞正式引進我國已有20多年的歷史,我國國際標準舞總會藝術分會多年來一直倡導形體訓練的教與學,把形體訓練作為體育舞蹈的關鍵內容。因此,運用形體訓練手段對提高體育舞蹈運動員的基本運動技能與專項技能及藝術表現力具有獨特的效果。
3.4.1 體育舞蹈教學中運用形體訓練的動態技術
形體訓練的動態技術是由轉、跳、轉跳結合等動作技術構成,并將這些技術動作組合在一起。通過各種跳躍練習,可以提高學生的下肢的爆發力及下肢各關節的支撐能力與緩沖能力,能夠使學生在體育舞蹈練習中掌握跳轉的正確用力方向、用力形式和發力時間。通過運用各種轉體技術與跳躍技術的有機結合,能夠使學生熟練掌握體育舞蹈中的高難動作,從而更加自如地運用舞步、花步及各種轉體跳躍動作。
3.4.2 在體育舞蹈教學中運用形體訓練的靜態技術
形體訓練的靜態技術包括各種舞姿和各種控制、平衡等動作,其訓練手段主要借助把桿訓練。根據體育舞蹈動作訓練的要求,可采取單手扶把訓練和雙手扶把訓練兩種,其目的都是控制學生動作的姿態和提高學生的平衡能力,使學生能夠更好地調控自己的神經—肌肉控制能力,使體育舞蹈動作做得更加準確規范,以達到技術動作的“動力定型”。
形體訓練是體育舞蹈教學訓練中的關鍵內容,也是體育舞蹈技術動作的基本技術,它不僅可以提高體育舞蹈學生的身體姿態、身體的控制能力、神經—肌肉的支配能力、身體的平衡能力等,且還可以提升學生的藝術修養與高雅的氣質。因此,在體育舞蹈教學訓練中應該把形體訓練作為第一要素,明確形體訓練的特點及學生的個體差異特點,合理安排形體訓練的基本內容、訓練方法、訓練負荷及訓練之后的恢復,使學生通過體育舞蹈教學中的形體訓練,能夠真正體會到形體訓練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