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加陽 洪全 李鈿
股骨轉子間骨折主要是指股骨頸基底至小轉子水平以上部位的骨折,在老年群體中發病率較高,該部位血液循環豐富,骨折后愈合良好,而為確保最佳的恢復效果,需確保實施最適合的手術方法[1]。股骨轉子間骨折主要是由于間接暴力或直接暴力引起,導致轉子區疼痛、腫脹及下肢活動受限,下肢外旋畸形明顯,若未能及時手術或手術效果不佳可能導致畸形愈合,因此需根據影像學檢查明確骨折的類型和移位,制定可靠的手術方案[2]。股骨近端防旋髓內釘固定術廣泛應用于股骨轉子間骨折的治療,但選擇長釘或短釘尚存在爭議,長釘固定需經過骨干峽部,易出現髓內釘與骨干間曲率不匹配情況,而短釘雖然不涉及股骨干峽部,但可能受到各種因素導致釘尾處骨干骨折,不同長度髓內釘均存在一定優勢和不足,需結合實際病例深入研究。為此,本文對不同長度髓內釘治療股骨轉子間骨折的臨床效果進行了探討,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8 年1 月~2020 年5 月本院60 例行股骨近端防旋髓內釘固定術治療的股骨轉子間骨折患者作為研究對象,依據髓內釘類型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0 例。對照組男16 例,女14 例;年齡52~75 歲,平均年齡(65.42±5.03)歲;其中左側10 例,右側20 例;AO/ASIF 分型:A1 型12 例,A2 型18 例。觀察組男17 例,女13 例;年齡50~75 歲,平均年齡(65.52±5.25)歲;其中左側11 例,右側19 例;AO/ASIF 分型:A1 型12 例,A2 型18 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排除手術禁忌證患者、重要血管神經損傷患者、病理性骨折患者、同側股骨干骨折及下肢多處骨折患者等[3]。所有患者均經臨床及影像學檢查確診為新鮮股骨轉子間骨折,AO/ASIF-A1/2 型,美國麻醉醫師協會(ASA)分級:Ⅱ~Ⅳ級[3]。
1.2方法 觀察組采用短釘行股骨近端防旋髓內釘固定術治療,髓內釘直徑9~11 mm,股骨頸部曲度130°,髓內釘長度為170 mm。給予患者腰硬聯合麻醉,仰臥位,牽引床實施股骨復位,C 臂引導下完成,確保復位良好。經股骨大轉子進釘點縱向切口,鈍性分離,顯露股骨大轉子,以大轉子頂點或稍外側作為進針點,置入導針進行擴髓,置入主釘,裝置螺旋刀片,固定螺釘,置入1 枚遠端鎖釘。術后盡早開展康復訓練,定期復查。對照組采用長釘行股骨近端防旋髓內釘固定術治療,髓內釘直徑9~11 mm,股骨頸部曲度130°,長釘髓內釘≥200 mm。手術方法基本與觀察組相同,遠端鎖定置入1~2 枚遠端鎖釘,術后盡早開展康復訓練,定期復查。
1.3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①比較兩組手術時間、出血量、住院時間、部分負重時間、完全負重時間、骨折愈合時間;骨折愈合標準:無痛及異常活動,骨折線模糊,連續性骨痂通過骨折線,功能測定下肢活動正常,連續觀察2 周骨折不變形。②恢復效果,隨訪6 個月評價恢復效果,依據Harris 髖關節評分標準從疼痛、功能、急性及活動范圍進行評價,滿分100 分,優為90~100 分,良為80~89 分,可為70~79 分,差為<70 分[4];優良率=(優+良)/總例數。③并發癥發生情況,包括螺旋刀片移位、感染、釘尾部骨折、異位骨化、骨折延遲愈合等。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兩組臨床指標比較 觀察組手術時間短于對照組,出血量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與對照組住院時間、部分負重時間、完全負重時間、骨折愈合時間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指標比較()

表1 兩組臨床指標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2.2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螺旋刀片移位、感染、釘尾部骨折、異位骨化、骨折延遲愈合發生率分別為6.67%、3.33%、0、3.33%、3.33%,與對照組的3.33%、6.67%、3.33%、6.67%、6.67%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n(%)]
2.3兩組恢復效果比較 觀察組優良率為93.33%,與對照組的90.00%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恢復效果比較[n(%),%]
隨著我國老年人口增多,股骨轉子間骨折發生率明顯增加,主要與老年人鈣代謝障礙發生骨質疏松癥有關,屬于常見的髖部骨折。老年人很容易在跌倒時因為身體旋轉,過度外展或內收,導致大轉子直接撞擊,繼而發生股骨轉子間骨折[5]。目前臨床治療股骨轉子間骨折多采用內固定術,以髓內固定應用廣泛,如股骨近端防旋髓內釘固定術,而且近年來髓內釘選擇多采用長釘,認為可規避斷釘固定可能出現的釘尾部骨折風險,降低術中及術后繼發性骨折,而釘尾部骨折作為屬于常見且難以處理的并發癥,若能夠有效預防,利于預后[6]。但隨著長釘應用的開展,發現術后釘尾部骨折發生率并未明顯降低,難以體現治療優勢,尤其骨質疏松患者發生率較高。長釘和短釘固定術治療均可能發生釘尾部骨折,其中長釘術后骨折需采取附加鋼板固定,固定效果差,術后制動時間長,影響恢復效果,而短釘術后骨折可采取長釘固定,固定效果好,利于術后盡早康復訓練[7]。股骨近端防旋髓內釘固定術中長釘和短釘的差別主要為髓內釘的絕對長度與遠端交鎖裝置的外形,理論上伴累及轉子下區的轉子區骨折采取長釘固定可獲得最佳固定效果,但臨床實踐發現,長釘在其他骨折位置也應用普遍,且未獲得明顯優于斷釘固定的效果,而且與斷釘固定相比,長釘治療復雜度更高,延長術中擴髓距離,增加出血量,延長手術時間[8]。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手術時間短于對照組,出血量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與對照組住院時間、部分負重時間、完全負重時間、骨折愈合時間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螺旋刀片移位、感染、釘尾部骨折、異位骨化、骨折延遲愈合發生率分別為6.67%、3.33%、0、3.33%、3.33%,與對照組的3.33%、6.67%、3.33%、6.67%、6.67%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優良率為93.33%,與對照組的90.00%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提示股骨近端防旋髓內釘固定術采取長釘固定與短釘固定遠期效果相近,并發癥相近,而且短釘固定操作相對簡單,縮短擴髓距離,出血量少,長釘固定無明顯優勢。需注意,針對發生并發癥患者對癥處理如感染必要時內置物取出,釘尾部骨折可采取微創固定系統鋼板固定。
綜上所述,股骨近端防旋髓內釘固定術治療股骨轉子間骨折中應依據骨折位置及類型選擇長釘或短釘,多數患者療效無明顯差異,而短釘具有操作簡單、出血量少優勢,未增加術后骨折風險,臨床治療效果較好,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