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揚 于靜波
FIB 是血漿中的主要凝血因子之一,其濃度在血漿中也是最高的,是纖溶酶和凝血酶經一系列復雜反應后得到的終極產物[1]。所以血漿FIB 濃度的改變,不但可以提示凝血功能不全,而且還與惡性腫瘤的發生與轉移都有一定的關聯。所以當患者患有惡性腫瘤時其血液大多處于一種高凝狀態。而人體出現的這種高凝狀態會進一步促進腫瘤的惡化,并與其轉移程度密切相關[2]。此次研究通過測量80 例胃癌患者和其他人群的血漿FIB 含量,明確其診斷的相關性,并研究其和惡性腫瘤的臨床分期和轉移的相關性。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9 年8 月~2020 年8 月期間在遼寧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已經明確診斷的胃癌患者80 例設置為胃癌組,其中男46 例,女34 例;年齡54~81 歲,平均年齡(69.48±5.58)歲;病程1~6 年,平均病程(3.27±1.21)年;病理診斷:淋巴結轉移51 例,無淋巴轉移29 例;分期:Ⅰ期18 例,Ⅱ期19 例,Ⅲ期27 例,Ⅳ期16 例。選取本院同期治療胃部良性病變的患者40例設置為胃良性疾病組,其中男25例,女15例;年齡49~82 歲,平均年齡(69.30±6.77)歲;病程4~15 年,平均病程(10.62±4.59)年;萎縮性胃炎12 例,胃潰瘍17 例,胃息肉11 例。同時選擇同期的健康體檢者40 例設置為健康對照組,其中男22 例,女18 例;年齡51~80 歲,平均年齡(69.50±6.18)歲。三組患者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抽取靜脈血于BD 公司109 mmol/L 枸櫞酸鈉抗凝劑的真空管,抗凝劑與全血之比為1∶9,3000 r/min 離心10 min,分離血漿待測。血液標本于離體4 h 內完成檢測。采用美國BeckmanCoulter 公司ACL-9000 全自動凝血/纖溶分析儀進行FIB 檢測(Clauss 法),使用美國BeckmanCoulter 公司原裝試劑,以FIB>4.0 g/L 定義為高FIB 血癥[3]。應用日立7170s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SCRP,其臨界值設為3.0 mg/L。以羅氏Elecsys2010 全自動電化學發光免疫分析儀檢測CEA、CA19-9、CA72-4,TPS 檢測采用酶聯免疫方法。
1.3觀察指標 比較三組FIB、SCRP、CEA、CA19-9、CA72-4、TPS 水平,比較胃癌不同分期及有無淋巴結轉移患者的FIB、SCRP 水平。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三組血FIB、CEA、CA19-9、CA72-4、TPS和SCRP 水平比較 胃癌組的FIB、CEA、CA19-9、CA72-4、TPS 水平明顯高于胃良性疾病組與健康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三組的SCRP 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三組血FIB、CEA、CA19-9、CA72-4、TPS 和SCRP 水平比較()

表1 三組血FIB、CEA、CA19-9、CA72-4、TPS 和SCRP 水平比較()
注:與胃癌組比較,aP<0.05
2.2不同臨床分期的胃癌患者的FIB 濃度比較 不同臨床分期的胃癌患者的FIB 水平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不同臨床分期的胃癌患者的SCRP 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不同臨床分期的胃癌患者FIB 及SCRP 水平比較()

表2 不同臨床分期的胃癌患者FIB 及SCRP 水平比較()
注:與Ⅰ期比較,aP<0.05;與Ⅱ期比較,bP<0.05;與Ⅲ期比較,cP<0.05
2.3有無淋巴結轉移胃癌患者的FIB 和SCRP 水平比較 有淋巴結轉移的胃癌患者FIB 水平高于無淋巴結轉移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者SCRP 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有無淋巴結轉移胃癌患者的FIB 和SCRP 水平比較()

表3 有無淋巴結轉移胃癌患者的FIB 和SCRP 水平比較()
注:與有淋巴結轉移者比較,aP<0.05
在我國現階段,在臨床上比較多見的惡性腫瘤中胃癌是其中之一,其病發的人數位居第二位,僅次于肺癌[4]。所以當下情況要尋找一種既能準確的判斷胃癌又能預估其轉歸的檢查方式就成為我們臨檢醫師需要努力的目標[5]。FIB 是血漿中的凝血因子之一,其主要作用就是防止出血,而且因含量最高,所以在凝結血液中起著決定性作用。在以前,臨床監測血漿FIB 主要還是用來評估其血液凝固功能水平的高低,預測其血栓或出血風險,并對溶栓、抗凝或止血治療做進一步的指導。血漿FIB 在肝臟生成,其分子量是350 kd,血漿FIB 通過機體的凝血酶經過氧化水解后生成FIB,其活性時間是4~5 d。血漿FIB 在急性發病期會迅速合成并起效。但現階段,血漿FIB 濃度和腫瘤及機體炎性反應的直接關系還不得而知。現代研究的重點是血漿FIB 和惡性腫瘤的生長、轉移的相關性。許多試驗均發現,惡性腫瘤患者血漿中FIB 含量普遍較高,但根本原因尚不明確。有學者認為,可能當惡性腫瘤細胞擴散到血液中時血小板活性被激發,當血小板釋放出大量FIB 時其血液中FIB 也會升高[6]。所以目前的共識,考慮胃癌患者血漿FIB 高濃度的原因包括:①腫瘤細胞擴散到血液中時與大量的內皮細胞與血小板相遇后后者的活性被激發,從而大量生成高度活躍的產物,血小板功能增加,導致α 顆粒大量釋放,其內含的纖維蛋白被放散入血,并進一步加速腫瘤細胞的擴散;②腫瘤細胞大量激活內皮細胞,導致其放散出許多凝血因子,啟動了凝血系統,加速血液凝固,誘發血栓生成,同時可以促使內皮細胞,進一步合成纖維蛋白溶解酶,從而激發了纖溶酶抑制劑,間接減緩FIB 的分解代謝,故血漿FIB 濃度上升[7];③惡性腫瘤細胞也會生成血管增生物質,導致腫瘤周圍的毛細血管網異常茂盛,腫瘤細胞脫落導致癌栓,隨著血液循環擴散到狹窄處,能誘使血流動力學障礙,本就FIB 濃度已經上升,極易造成栓塞,從而又激發了纖溶酶,而分解FIB 得到的物質(fibrinogen degradation product,FDP)可以反饋給肝臟,進而又加速血漿FIB 的合成;④血漿FIB 可以誘導腫瘤細胞,其加強成纖維細胞中的生長因子-2(fibroblast growth factor-2,FGF-2)的分泌和效能,從而加速腫瘤細胞的生長和放散。所以從降低胃癌患者的高凝形式這個思路可以提供一個合理的診療方式。血漿FIB 加速腫瘤細胞轉移的原因是,血漿FIB 在肝臟中生成,其分子量較大,屬于一種蛋白質,而血漿FIB 加速腫瘤細胞擴散的方法有:①血漿FIB 由二聚體生成,通過一個二硫鍵將腫瘤細胞與正常組織細胞相連,腫瘤細胞對FIB 受體有高度敏感性,而FIB 和血管內皮細胞的受體也高度敏感,所以腫瘤細胞隨診血液循環,擴散到其他成長的組織血管中,與其內皮相連接;②血漿FIB的受體與血小板的糖蛋白高度契合,所以腫瘤細胞根據FIB 的特性,與血小板聚集產生更大的結合物質,其中腫瘤細胞在其中心位置,外層由FIB 與血小板形成,所以輕易躲避了免疫系統的追蹤和消滅。通過另一個試驗得知,治療前,其血漿FIB 濃度能夠診斷卵巢表皮細胞癌和子宮內膜癌,而且其診斷的準確率和敏感程度均較理想[8]。而且另一個相關試驗也證實,腫瘤患者的存活率下降,跟患者長期處于高濃度的FIB 有密切關系,所以測量FIB 濃度能較準確的評估胃癌患者是否發生轉移的主要手段之一[9]。此次試驗觀察證實:胃癌患者的FIB 濃度明顯高于良性腫瘤患者和健康人群,這和其他相關文獻的結果相同[10]。所以FIB 也可以預測胃癌轉歸。而腫瘤的各種轉移會導致病情的進一步惡化,其預后越不利。據統計,約有75%以上的腫瘤患者均因腫瘤細胞的擴散而失去治療價值。臨床有大量的試驗證明,高濃度的FIB 會加速腫瘤細胞的擴散,但是FIB 也在急性炎性反應階段被激活,所以當出現炎性反應時其濃度也能上升,所以其準確性就會大打折扣。此次試驗表明,胃癌患者的FIB 濃度與胃癌的擴散呈正相關,但是SCRP 和胃癌擴散無明顯聯系,說明FIB 的增多不但與炎性反應相關,也和腫瘤的轉歸密切相關。此次觀察還證實,血漿FIB 的濃度高低和腫瘤標志物CEA、CA72-4、TPS 的濃度高度一致。
綜上所述,通過檢測FIB,根據其濃度的高低可以幫助鑒別胃癌與其他良性腫瘤的類別,對患者病情的預后和轉歸起到提示作用,意義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