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文叔
輪狀病毒是導致小兒出現腹瀉以及胃炎的主要病原體之一,患兒的主要表現為腹瀉、大便次數增多、大便形狀改變等,嚴重的還會使患兒出現不同程度的脫水癥狀以及酸中毒現象,甚至危及生命安全[1]。臨床中針對小兒輪狀病毒性胃腸炎暫無明確的治療藥物,只能通過急性腹瀉的治療原則進行癥狀的緩解,有效改善患兒的病情程度和臨床癥狀[2];因此,為了可以整體提高本院輪狀病毒性胃腸炎患兒的臨床療效,本次研究將采用布拉氏酵母菌進行治療,其整體研究結果如下。
1.1一般資料 研究納入2019 年6 月~2020 年6 月期間50 例小兒輪狀病毒性胃腸炎患兒,按照電腦隨機分配的方式分為常規組和實驗組,各25 例。常規組中,男16 例,女9 例;年齡1~3 歲,平均年齡(2.0±0.4)歲;病程最長3 d,最短1 d,平均病程(2.08±0.56)d。實驗組中,男18 例,女7 例;年齡1~3 歲,平均年齡(2.2±0.5)歲;病程最長3 d,最短1 d,平均病程(2.12±0.49)d。兩組患兒的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兩組患兒家長均在自愿情況下簽署知情同意書,由本院相關倫理委員會監督核準。
1.2納入及排除標準
1.2.1納入標準 ①經本院相關輔助檢查符合“輪狀病毒性胃腸炎”疾病的診斷標準,且年齡≤3 歲的患兒[3];②病史資料齊全且家長依從性較高的患兒;③就診時伴有稀水樣、蛋花湯樣或稀糊樣大便現狀,且發病時間<48 h 的患兒[4]。
1.2.2排除標準 ①具有過敏體質或對多種藥物過敏的患兒[5];②具有嚴重的營養不良現象,且在就診前實施抗真菌類藥物治療的患兒;③對于此次研究家長拒絕簽字同意,且依從性較差的患兒[6]。
1.3方法
1.3.1常規組 接受常規治療方案,由醫護人員按照醫囑給予患兒實施糾正脫水/電解質及酸堿平衡紊亂、胃腸減壓等相關的對癥治療后,采用蒙脫石散[商品名:思密達,博福-益普生(天津)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00690]倒入50 ml 溫水中,搖勻服用,年齡≤1 歲,1 袋/d;年齡1~2 歲;1~2 袋/d;年齡>2 歲,2~3 袋/d;分3 次服用;連續治療1 周。
1.3.2實驗組 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由醫護人員按照醫囑給予患兒布拉氏酵母菌散劑(商品名:億活,Laboratoires BIOCODEX,注冊證號S20100086) 口服,1~2 袋/次,1~2 次/d。將小袋內容物倒入少量溫水或甜味飲料中,混合均勻后服下;也可以與食物混合或者倒入嬰兒奶瓶中服用;連續治療1 周。
1.4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1.4.1比較兩組患兒的治療效果 參照“小兒輪狀病毒性胃腸炎”疾病的診斷和治療標準,分為治愈、有效和無效。如果治療后3 d 內大便癥狀恢復正常,且臨床并發癥狀消失,則判定患兒為治愈;如果治療后3 d內大便癥狀及臨床并發癥狀較治療前改善明顯,則判定患兒為有效;如果治療后臨床相關癥狀并無明顯好轉,且病情反復甚至更為嚴重,則判定患兒為無效[7]。總有效率=(治愈+有效)/總例數×100%。
1.4.2比較兩組患兒的臨床癥狀改善時間 包括脫水糾正時間、退熱時間、腹痛消失時間、止瀉時間。
1.5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 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兩組患兒的治療效果比較 實驗組患兒的總有效率為96.00%,高于常規組的76.0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的治療效果比較[n,n(%)]
2.2兩組患兒的臨床癥狀改善時間比較 實驗組患兒的脫水糾正時間為(2.22±0.87)d、退熱時間為(1.60±0.63)d、腹痛消失時間為(3.12±0.80)d、止瀉時間為(1.91±0.56)d,均短于常規組的(3.82±1.07)、(2.30±0.82)、(4.25±1.20)、(3.01±0.80)d,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兒的臨床癥狀改善時間比較(,d)

表2 兩組患兒的臨床癥狀改善時間比較(,d)
注:與常規組比較,aP<0.05
據相關醫學研究資料統計分析,小兒輪狀病毒性胃腸炎的發病時間具有一定的季節性,且主要以秋冬季節為主,具有起病急、潛伏期短等特點,而接近40%的患兒在發病過程中伴有強烈的嘔吐、發熱以及腹瀉和脫水現象,甚至出現酸中毒和電解質紊亂,致使患兒的呼吸系統、循環系統、肝臟和中樞神經系統造成一定的損傷,最終影響患兒的身體發育和生命健康。
目前,我國對于小兒輪狀病毒性胃腸炎疾病的臨床治療方案主要以通過恢復腸道內的菌群平衡來建立生物屏障,并有效對輪狀病原體的進入起到抵御作用,但是由于細菌類制劑的作用時間相對較長,通常需要4~6 d 以后才能起到一定的微小作用,而對于兒童來說,身體發育迅速,正需要大量的營養攝入才能保證健康生長,因此這種治療方案一直未在臨床中進行廣泛的推廣和采納,仍需要進一步的研究和探討。本次實驗中針對小兒輪狀病毒性胃腸炎患兒采用布拉氏酵母菌治療,并以常規的蒙脫石散劑治療作為對照,其整體效果顯示:實驗組患兒的總有效率為96.00%,高于常規組的76.0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患兒的脫水糾正時間為(2.22±0.87)d、退熱時間為(1.60±0.63)d、腹痛消失時間為(3.12±0.80)d、止瀉時間為(1.91±0.56)d,均短于常規組的(3.82±1.07)、(2.30±0.82)、(4.25±1.20)、(3.01±0.80)d,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該種治療方案對于小兒輪狀病毒性胃腸炎患兒的治療效果更為明顯。布拉氏酵母菌屬于臨床治療中較為常見的一種非致病性真菌制劑,其在服用后不容易被胃酸、胃蛋白水解酶破壞,可長時間定植在患兒的胃腸道內,補充營養腸黏膜,使小腸絨毛上皮細胞能夠快速修復破損部位,整體提高微生態和腸腔內菌群環境的平衡,具有一定的免疫能力,從而在短時間內幫助患兒進行止瀉、退熱和糾正水電解質平衡作用;另外,相關醫學研究專家也曾表示,布拉氏酵母菌本身可以有效抑制病原體的生長和無限繁殖,并且同時釋放出可以使病原體迅速失去活性的肽蛋白,進行毒素的中和降解,從根本上整體抑制輪狀病原體對于患兒機體的侵害。
綜上所述,臨床中針對小兒輪狀病毒性胃腸炎患兒在治療中采用布拉氏酵母菌效果顯著,不僅可以在短時間內改善患兒的脫水、發熱、腹痛以及止瀉等臨床癥狀,同時還可以整體提高患兒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具有臨床推廣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