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寧, 吳遵秋, 康穎倩, 修江帆, 張金娟, 曾 柱
(貴州醫科大學基礎醫學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貴陽 550025)
國務院下發的《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文件中強調:“突出人才培養的核心地位,著力培養富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各類創新型、應用型、復合型優秀人才”[1]。高等院校實驗教學是實現創新人才培養目標的重要教學環節,在學生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培養方面發揮不可替代作用[2]。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是高校開展實踐育人工作的重要平臺,是高校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訓練創新能力的重要基地[3]。而傳統人才培養體系中存在學習環境固化、思維培養欠缺、學習引導不足等問題[4-7]。基于此,我校基礎醫學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在2017年獲批的貴州省一流平臺建設項目、一流師資團隊建設項目等項目經費支持下,對中心實驗課程及內容、人才培養方式、評價體系等方面進行系列改革與創新,構建了“多元立體式”創新人才培養體系,并在教學實踐中取得了一定成效。
我校基礎醫學實驗教學中心于2016年獲批基礎醫學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中心始終銘記“誠于己,忠于群,敬往思來”的校訓精神,堅持將實驗教學與理論教學擺在同等重要地位,堅持“以學生為本,融知識傳授、能力培養、思維創新為一體”的教學理念,長期致力于探索創新人才培養體系的改革,突出基礎醫學實驗教學對醫學生綜合能力培養的重要性。
基于創新型人才培養的目標,我校基礎醫學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強調多學科知識與技能融會貫通,堅持理論與實踐、基礎與臨床、教學與科研、教學與思政、教學與競賽相結合,從培養環境、培養內容、培養模式、師資建設、評價體系等方面進行研究與建設,構建了一個有層次、有梯度、有階段、層次分明、融合遞進的“多元立體式”人才培養體系(見圖1)。

圖1 “多元立體式”實驗教學創新人才培養體系
中心通過打破專業界限、學科界限,優化、重塑并整合“多媒體形態學、化學與生物化學、人體解剖學、感染與免疫學、多媒體機能學、基礎醫學虛擬仿真實驗平臺、生命科學館”7大實驗教學平臺的教學資源,搭建統籌管理、共建共享、協調合作、形式多樣的運行模式。同時加強各學校基礎醫學實驗教學中心與中心之間、中心與醫院之間、中心與企業之間合作,充分打造開放、共享、合作、交叉訓練的培養平臺,實現對學生互幫與協同指導。建立切實有效的互育-共享機制,給師生提供跨專業、跨學科、跨單位的校際、校醫、校企之間的多元化培養環境,拓寬學習時空,延伸、拓展與升華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8-9]。
以本科生創新思維及能力培養為導向,優化、重組、構建了經典基礎型、綜合整合型、探究創新型3層次實驗課程內容,并貫穿醫學素養培養,打造從各學科知識與技能掌握到多學科知識和技能的綜合運用,從構建自我認知到啟發思維及能力創新的層次遞進的立體化培養內容。
(1)經典基礎型實驗。針對我校一、二年級學生開設經典的基礎性、驗證性實驗,要求學生掌握實驗室安全知識及應急措施、基礎理論與實驗知識、基本實驗方法、操作技能、常規儀器使用。
(2)綜合整合型實驗。針對我校二、三年級學生開設綜合性、整合性實驗,強調基礎知識與臨床知識的過渡,注重多學科知識與技能的交叉融合。
(3)探究創新型實驗。針對學習能力突出、興趣較強的學生,以創新能力培養為導向,在開放實驗室開展探究創新型實驗教學活動。要求學生發現問題、自主設計方案,自主進行探究性創新性實驗。
依據學生知識體系特點進行分階段學習、訓練和培養,充分利用虛擬仿真實驗教學項目、微課、MOOC等線上資源,借助在線教育軟件及網絡交流平臺等開展多樣化線上線下交互實驗教學活動[10]。通過訓練實踐、強化綜合、啟發創新3階段,著重于針對自主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開展遞進式培養。
(1)訓練實踐,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及實踐能力。制定不同培養方案,采用“教師為輔、學生為主”形式,學生進行經典、基礎、驗證性實驗,掌握基礎實驗知識和技能。在穩固基礎同時,貫穿實驗安全及人文素養教育,引導學生自主查閱文獻資料、捕獲學習目標,緊跟醫學領域最新動態。培養學生自學能力、自律能力、信息捕獲能力、表達、歸納及總結能力。
(2)強化綜合,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和探究能力。采用“線上線下混合式引導”形式,以臨床問題或科學問題為導向,指導學生進行探究式學習。培養學生批判思維、邏輯思維、科學研究思維,訓練和提高其多學科知識與技能的綜合運用及實踐能力。
(3)啟發創新,培養學生綜合素質與能力。鼓勵學生“6走進”,即走進開放實驗室、走進大創項目、走進競賽、走進學生導師團隊、走進科研團隊、走進教研團隊。多角度指導和鼓勵學生進行自主創新、自主探究、自主實踐,拓寬學生學習途徑,鼓勵多渠道開展實驗實踐活動,注重捕獲知識、總結知識、共享知識、運用知識的能力訓練,培養樂于創新、勇于創新、善于創新的創新型人才[11-12]。
創新人才培養體系的構建,不僅體現在對學生的培養,對青年教師多元化的師資建設也是其中重要環節。采用“教學指導+科研指導”促進青年教師“兩條腿”走路,在加強教師教學能力的同時,提升教師科學研究能力;“指導教師+比賽教師”,鼓勵青年教師作為指導教師積極參與大學生創新創業計劃項目、各類大學生技能大賽的指導工作,并作為比賽教師主動參與教師的各項教學技能比賽,在指導教師與比賽選手兩個角色中提升自身的綜合能力,實現課內課外的自我提升;“虛擬仿真項目研發+混合式實驗教學”,在實踐教學中用心體察與發現實體實驗教學中的難點,引入并主持或參與研發虛擬仿真項目,在實踐中積極采用虛實結合的混合式實驗教學[13-14]。通過多元化的師資建設,多渠道提升青年教師的教學、科研水平及信息技術素養,培養青年教師的創新能力,推進創新人才培養體系的建設[15-16]。
從評價內容、評價標準、評價主體、評價類型4個方面構建多元化的評價體系。對學生知識、技能、思維、素養等方面的考核與評價來實現評價內容多元化;根據學生培養目標、專業、學習階段不同,制定多元化評價標準,重視學生參與度及實踐、動手、思維、創新能力的考核與評價;采用學生自評、學生互評、教師自評、教師點評、實驗技術人員評價、醫生評價、企業評價等方式實現評價主體多元化,加強相互間的互動,強化學習內容,訓練表達、分析、總結、評價能力;采用形成性、過程性、總結性評價實現評價類型多元化。通過多元化評價體系來體現學生的綜合素質及能力培養成效。
我校基礎醫學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的實驗教學體系及人才培養體系建設榮獲貴州省第九屆教學成果獎二等獎,在創新人才培養方面取得一定成績,發揮中心示范與輻射作用。
通過人才培養體系建設與實施,近3年中心在申報教改項目、申報大學生創新創業計劃項目、出版教材、發表教改文章等方面取得系列成績,推進中心可持續建設與發展。如成功申報教改項目20余項,其中國家級教改項目2項,省級項目5項,校級教改項目共10余項;出版教材16本,實驗講義5本;自主研發虛擬仿真實驗教學項目6項;獲軟件著作權2項,專利3項;發表教改文章1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文章3篇;指導學生成功申請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計劃項目9項、省級項目21項;學生為第一作者發表文章共1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文章7篇。
基于人才培養體系的建設,鍛煉師生創新能力,提高自主研發能力,推動了中心與各高校、企業之間的合作與交流。如針對實驗室安全,研發了“實驗室安全教育虛擬仿真實驗”;針對科學思維訓練,研發了“基于科學思維訓練的基礎醫學虛擬仿真綜合實驗”,針對新冠肺炎病毒研發了“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病原學檢查虛擬仿真實驗”等項目,目前這些項目已被國內十幾所高校有償共享使用,發揮中心的示范與輻射作用。
自2017年項目開始實踐以來,通過構建的“立體多元化”創新人才培養體系,在培養學生及青年教師方面取得一定成績。學生在國家級、省級、校級各項比賽中獲得一、二、三等獎項40余項,得到社會認可。基于本成果的實施,中心培養的學生年均10余名獲得免試研究生資格,先后被浙江大學、中南大學湘雅醫學院、華中科技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南京醫科大學等高校錄取,考研錄取率達到95%。同時,教師參加各類技能大賽榮獲全國一等獎5項,二等獎5項,三等獎7項,優秀教師風采獎1項,優秀制作獎1項,優秀教師榮譽稱號3項。
我校基礎醫學實驗教學中心基于中心7個實驗教學平臺,加強中心與企業、中心與醫院的協同與互育,打造多元立體式培養環境;創新3層次人才培養內容、3階段人才培養模式,強調綜合知識與技能訓練的同時加強學生科研思維、創新思維培養,采用多元化評價體系,對學生知識、技能、實踐、思維、素養等方面開展全方位、多維度醫學人才培養。今后中心將結合自身特色,進一步加強與兄弟院校的溝通交流,深挖人才培養建設過程中的瓶頸和亮點,優化和完善實驗教學中心,推進我校基礎醫學實驗教學中心人才培養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