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德貴
“再過幾天,我們基地種植的竹蓀就可以上市了。劍川氣候冷涼,早晚溫差大,竹蓀生長周期長,這批竹蓀從種下去到現在已經5個月,比其他地方人工種植的竹蓀上市晚50天,賣價卻更高。并且口感好,產量高,耐運輸。”走進云南省劍川縣江尾農產品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田間大棚,一朵朵神奇的竹蓀藏在厚厚的松毛下面,輕輕用手一扒,就露出一個個球形的菌朵。合作社負責人楊明亮介紹說,“用大棚種植竹蓀,一畝地的成本一萬多元。等過幾天我們的竹蓀上市,價格每公斤可達到90元,一畝地的產值將達到14萬元左右。”
楊明亮從小生長在劍川縣的一個小山村,家里田地少,日常生活僅靠父母種田、務工艱難維持。高中畢業后外出打工,多年打拼,楊明亮有了一定的資金積累。2014年底回鄉創辦劍川縣江尾農產品農民專業合作社,種植季差蔬菜。
劍川素有“高海拔、強光照、良生態、病蟲害少”的獨特自然資源優勢,再加上合作社采用有機肥種植,規范化栽培,科學的水、肥管理,產出的蔬菜品質優、口感好,深受合作公司的贊譽,“劍川基地種植的萵筍,生長周期長,品質好,重量重,平均每棵可達到1公斤,棵頭大、不空心、不開花、不抽苔,最低價每棵3元。每畝產量6400多棵,產值超過1.8萬元。”合作社種的都是季差蔬菜,均已認證為無公害產品,銷住廣東、廣西、貴州等地。
經過多年的學習和實踐,合作社總結出了一套完善且符合當地實際的管理模式,以基地為核心,帶動農戶發展種植,訂單回收產品。目前,合作社共流轉土地300多畝進行規范化種植,成為合作社發展的核心示范區,建成了劍川縣出口蔬菜和食用菌示范種植基地,安裝了產品可追溯系統和病害綠色防控設備,實現了示范基地的水肥一體化噴滴灌設施全覆蓋,注冊了“綠明禹”牌商標;通過無公害農產品產地認定面積1.15萬畝,鮮食玉米、辣椒等8個品種被認定為無公害農產品,萵苣、香菇、大球蓋菇等三個品種申報有機認證;完成了容積3000立方米的冷庫、占地面積1850平米的包裝加工車間、辦公樓等項目的建設。
合作社與齊齊種田(廣州)網絡科技有限公司等多家省內外農產品龍頭企業建立了長期穩定的供銷關系,并依托合作公司,面向日本、泰國、香港、臺灣等國家和地區出口外銷高原特色無公害農產品。合作社采取“黨支部+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運作模式,帶動農戶種植實行區域管理制,在每個區域中設立區域經理,負責解決種植戶的資金、技術、銷售等相關問題,并統一供苗、統一防疫、統一藥肥、統一收購。同時,合作社給農戶墊付籽種款、簽訂最低保護價收購合同、無償提供技術指導,與農戶在市場信息、業務培訓、技術指導和產品營銷等方面建立了穩定的服務關系。
幾年來,合作社輻射帶動了大理州、麗江市、迪慶州等地5886戶農戶增收致富,其中劍川縣建檔立卡貧困戶872戶,帶動農戶每年畝均增收0.65萬元以上。合作社累計覆蓋貧困戶1410戶,產業覆蓋建檔立卡貧困戶的扶貧成效顯著。一是扶持對象得實惠,以基地為核心,帶動農戶發展種植,訂單回收產品。2019年,合作社再次創新土地入股新模式。農戶用土地入股并提供勞動力,合作社投資種苗、農資和技術并負責銷售,雙方按各自50%分配收益。二是項目扶持結碩果,實現“扶真貧,真扶貧”。資金整合,減少貧困戶實施項目資金不足問題,每年270戶建檔立卡貧困戶享受到合作社的資產收益27萬元,每戶可分到1000元。三是貧困戶的技術在生產實踐中日漸成熟。合作社通過基地建設,培訓了一批種植能手,有效解決貧困戶缺少資金、技術、信息等困難問題,先后培訓農民蔬菜栽培技術和病蟲害防治近4000余人次。四是促進勞動力轉移。合作社用工優先錄用建檔立卡貧困戶,每年用工量達2.5萬人次,建檔立卡貧困戶每年在合作社務工6個月以上有38人。
近年來,合作社已帶動劍川縣3600多戶農戶產業增收,與建檔立卡貧困戶之間建立了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楊明亮說:“一路走來,雖然不易,可村民們富了,咱也值了。”
(作者單位:云南省農廣校大理州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