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東衍 劉玉軍



站在海青鎮廒上村近千畝的水田,仿佛來到了江南水鄉。伴著機器的轟鳴聲,一排排整齊的秧苗在水田里格外蔥綠顯眼。池塘、蘆葦、白鷺,幽幽蟲鳴,碧綠稻田,景色十分秀美的廒上村擁有著大小不一的田疇。“選擇在這里種水稻,我當時就看中了這塊土地,毗鄰甜水河和黃海支流,有千余畝生態天然的濕地資源,土壤有機質極為豐富,海水與甜水隨潮汐更迭而交融萬變,造就了該區域種植海水稻獨一無二的自然條件。氣候條件優越,適宜水稻生長,結出的稻穗籽粒飽滿,營養價值高。”青島廒上米田家庭農場主王飛凝望著眼前的稻田,道出了選擇在這片土地種植海水稻的初衷。
1981年出生的王飛,畢業后毅然回到家鄉,這位勤勞的漢子,躬耕在希望的田野,他的稻田畝產總比人家要高出一兩百斤,是村民心目中的種植能手。廒上村種植水稻已有50余年歷史,村民種植水稻基本是滿足自身需求,由于村民種植理念單一,傳統水稻品種老化,種植、加工技術落后,市場銷路不暢,賣的也不多,水稻鮮有人知。
王飛深知,種田要有效益,要靠規模化提高經濟效益,靠機械化提高生產效率,靠科技化提高產品品質。為了擴大種植規模,2013年,王飛流轉濕地500畝,成立青島廒上米田家庭農場,開始現代化種植海水稻。距水稻種植基地不遠處,農場的廠房里擺放著許多臺“大家伙”:育秧機、插秧機、收割機、烘干機等。為更好地保護好廒上村這一天然優質資源,打造現代版的“廒上糧倉”,為人們提供優質新鮮的大米,王飛自選野生稻種,使用機插技術、水肥一體無盤育秧技術等,還在田間設誘蛾燈,種植出來的水稻綠色生態。水稻經過長達225天的無霜期生長,口感軟糯香甜、富有彈性,畝產150-200公斤,年產5萬-8萬公斤。為充分保留胚芽營養成分(胚芽占大米重量2%-3.5%),還采用大米加工設備,加工全過程無拋光、無打蠟,胚芽保留度可達70%-80%,最大限度保留了粗纖維、多種維生素和微量元素,蛋白質含量高達7%。
“這種米的確口感很好,吃起來非常香,并且它保留了七成的胚芽,大部分的維生素等營養成分都保留了下來。”王飛介紹。產品包裝高端大氣,生米香氣撲鼻,燜出的米飯更是晶瑩剔透,軟糯香甜,深受消費者歡迎,打出了響當當的“廒上貢米”有機稻米品牌。品
質優、口感好,隨著“廒上貢米”在當地得到消費者青睞,銷售大幅提升,每公斤價格達到50元。目前,來自北京、深圳的訂單紛至沓來,“廒上貢米”已銷往全國各地大中城市。
為了發展生態農業,帶動村民創收,王飛探索發展稻田養蝦共生模式。“‘蝦稻共作”模式,實現了小龍蝦與水稻的共養共生。耕作期在稻田中沿田埂挖出2米寬、1.5米深的大溝。插秧時節,把尚在幼苗期的小龍蝦移至大溝內生長,等秧苗長壯實了,再把溝里的幼蝦引回到稻田里。這樣,四五月份收一季蝦,八九月份又收獲一季蝦,就是‘一稻兩蝦。”王飛介紹,水稻在生長過程中產生的微生物及害蟲為小龍蝦的發育提供了充足的餌料,而小龍蝦產生的排泄物又為水稻生長提供了良好的生物肥。水稻收割后,秸稈可以還田,培肥地力。在這種優勢互補的生物鏈中,小龍蝦及水稻的品質都得到了保障,更使稻米成為一種接近天然生長的生態稻。龍蝦為稻田除草、松土、增肥,讓稻田為龍蝦供餌、遮陰、避害,讓稻蝦共作“比翼齊飛”,有效提高了濕地利用率和產出效益。
“作為一名種糧大戶,社會責任首要在于種糧,其次在于將自己成熟的種植技術傳授給農戶,帶領大家共同致富。”為此,王飛經常為農戶講課,通過“理論+基地”的教學模式,講授育秧技術、病蟲害防治等技術要點。
2017年下半年,廒上米田家庭農場“互聯網+農業”的新興團隊應運而生,通過引進人才、增加投入經費、拓展推廣資源等方式,將水產、農產等特色產品成功上行;并通過培訓與實操,積極幫助當地農戶對接互聯網,促進全村共同致富。如今,該家庭農場銷售網絡已輻射到農業、漁業、線下實體店、淘寶、微信等,已帶動廒上村、馬家灘村等眾多鄉親父老過上好日子,收入和生活明顯改善。
“現在農場發展前景特別好,剛和青島漁業協會會員單位簽下訂單。這1個月簽了差不多 2.5萬公斤的訂單。”王飛順手從辦公桌上拿起一沓訂單合同說,這些訂單來自全國各地。“村民信任我,把土地流轉給我,我就擼起袖子加油干!現在我們有穩定的利益聯結機制,就要努力帶動農戶致富奔小康。”幾年如一日的堅持,王飛見證農場走出的每一步。
2020年,農業農村部面向全國公開推介50家家庭農場典型案例,廒上米田家庭農場榜上有名。“下一步,我們將繼續擴大種植面積,明年種植面積將達到1000畝,在保證質量的同時增加水稻產量,讓更多的青島人嘗到我們西海岸新區產的稻米。”王飛說,除此之外,他還打算將水稻產業與休閑旅游相結合,衍生出稻田觀光、稻田藝術、稻田運動等特色產業,帶動當地村民共同致富。★
(作者單位:1.中央農廣校;2.青島市黃島區農廣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