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易
【摘? ?要】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我國多元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燦爛多彩的中華文化中的瑰寶,保護意義重大。但是,由于時間的變遷,傳承的局限性和人們生活的現代化,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產權保護也受到了很大沖擊。由于我國目前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產權的保護不是十分健全,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產權保護有著諸多問題。本文就根據我國目前立法情況,對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律保護現狀以及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產權保護的對策進行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具有可行性的方法與措施,以解決現實實踐中的問題。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產權;法律保護
引言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我國多元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燦爛多彩的中華文化中的瑰寶,保護意義重大。但是,由于時間的變遷,傳承的局限性和人們生活的現代化,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產權保護也受到了很大沖擊。由于我國目前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產權的保護不是十分健全,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產權保護有著諸多問題。本文就根據我國目前立法情況,對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律保護現狀以及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產權保護的對策進行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具有可行性的方法與措施,以解決現實實踐中的問題。
1.非物質文化遺產概述
1.1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概念
非物質文化遺產就是被社區、個人看作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表現形式、知識、觀念、手工藝品、工具和場所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可以世代相傳,還可以被社區、個人不斷再創造,并為社區和個人提供持續性,從而增強人類的創
造力。非物質文化遺產首先應該是一種文化遺產,是前任創造、后人繼承并創造的文化; 其次,非物質文化遺產表現為一種非物質性,是通過實踐、表演、知識等方式而存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產權法就是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為客體,將其中的財產、人身關系等納入到知識產權法的范疇,并設計與其相適應的規范,實現有效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目標。提出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產權法保護并不是意味著,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時只采用知識產權法,而是將知識產權法保護位于主體地位,還會利用與知識產權法有契合性的部分。
1.2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點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的特殊遺產,有著自己的特殊性。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征主要有:(1)無形性。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無形性主要表現,它不像物質文化遺產那樣是有形可感的,不具有穩定性。但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本質的無形性并不排斥其存在和傳承上的有形性。(2)“活態”性①。從本質上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特性是活態傳承,主要依靠傳承人的口傳心授和言傳身教。(3)利益性。非物質文化遺產同樣應當具有利益屬性。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利益中,包含著財產利益和人格利益。(4)地域性。非物質文化遺產與其他文化遺產一樣,是一定自然與文化環境的產物,也只有在適宜的生態環境中才能傳衍,因此帶有深深的民族和地域烙印②。(5)涉及公法私法性。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涉及到國家的文化實力,還涉及到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個人利益。
2.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法律保護現狀
2.1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國際上受法律保護的現狀
目前,許多國家根據自己國家現狀制訂了相應的法律保護制度及政策這些法律法規普遍都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納入了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行列當中,雖然做出的法律法規對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起到了一定的保護作用,但仍然欠缺專門的法律保護。
2.2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律保護現狀
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法律保護工作一直受到各部門的重視201年加入《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之后.我國相繼制定了一系列有關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律保護的規范性文件。2011年2月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是我國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第一部國家層面的法律。它的出臺首次為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提供從地方層面,很多地方政府以《非物質文化遺產法》為依據,并根據本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實際情況制定了許多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規范性文件。各省市提出的法律雖然都有較強的針對性,但也有很多值得相互借鑒的地方、為之后的立法及相關政策的完提供經驗。
(1)現有立法現狀。《憲法》是國家最根本大法,是國家的立法基石,規定著國家最原則的國家制度。《憲法》第119條規定:“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自主地管理本地方的教育、科學、文化、衛生、體育事業、保護和整理民族的文化遺產,發展和繁榮民族文化。”《憲法》原則性的規定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管理,鋪墊了下位法律的基礎和指導。《憲法》的法制體系從立法、司法等方面原則性的保護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以下簡稱為《民族區域自治法》)是實施《憲法》規定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基本法律。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進行中,《民族區域自治法》作為一種基本的法律制度也是極力保護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重要立法制度的內容結構。其中《民族區域自治法》第38條規定:“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自主地發展具有民族形式和民族特點的文學、藝術、新聞、出版、廣播電影、電視等民族文化事業,加快對文化事業的投入,加強對文化事業的投入,加強文化設施建設,加快各項文化事業的發展。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組織、支持有關單位和部門收集、整理、翻譯和出版民族歷史遺產、繼承和發展優秀的民族傳統文化。”從條例可以看出,《民族區域自治法》為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法律保護作出了重要的貢獻,在促進地方文化發展作出了全面的考慮。《民族區域自治法》明確了民族自治地方文化發展和法律保護的具體內容,包括地方的歷史文化書籍、名勝古跡、傳統醫藥、地方教育、科學技術、文化藝術等內容也作出了具體的規定,相關內容的法律也設置的極其細致,各部屬間的權利協調及財力的調配使用,民族區域自治法對此也有明文規定,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律保護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2)非遺知識產權保護立法現狀。非遺在著作權保護領域范圍非常廣闊,主要表現為口頭類型產物、文學藝術等。以上傳統文化非遺是可以得到著作權法及實施條例保護,傳統文化的內容越來越豐富,僅靠著作權一般規定不能實現充分保護非遺。著作權法規在涉及到非遺領域比較少,非遺保護的實際操作性比較困難③。
3.現階段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律保護中存在的問題
3.1缺少有關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律法規的建設
《非物質文化遺產法》是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領域的基本法④,但是這個基本法的有效實施需要與之相配套的其他法規和制度的配合,需要用相關法律來補充基本法的缺陷因此,出臺與《非物質文化遺產法》相配套的法律法規規章制度是目前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迫切需要。
3.2相關人員的主體權利和濟方式不明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不僅僅是國家和政府的事情,其及到創造、保存、傳承、開發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相關社會團體、個人和社會公眾。因此、要考慮到作為文化遺產傳承的社區和個人的主體權利和救済方式。應當明確相關創造保存、傳承、開發者的權利.以提高他們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積極性。
3.3我國公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律保護的意識弱
隨著我國公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文化程度的提升,人的守法程度和文明程度也提升不少但是,公民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律保護的意識還是比較欠缺,這無形中給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民間的傳承和保護工作帶來了很多不便。
4.完善我國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產權保護的建議
4.1加大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律法規的建設力度
從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律保護的現狀來看,要想更好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話完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法律保護是必然的。應當要抓緊制定和出臺《非物質文化遺產法》的實施細則.把某些法律制度具體化和細化,増強可操作性。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法律保護涉及到諸多方面,《非物質文化遺產法》不可能面面到予以調整,需要進一步出臺和完善與之配套的法律法規,與現有的基本法律制度相協調。針對一些新問題的出現,可以制定一些新的規范性文件。我國現行刑法的有關規定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是比較脆弱的,可以修改和完善刑法的相關規定,增加侵害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罪名,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刑法保護力度。
4.2明確相關人員的法律地位和責任
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律保護領域的法律責任主要包括政府、相關社會團體及個人的責任對于代表性傳承人可以定,傳承人不得以積極或者消極的方式破壞傳承活動若傳承人不履行傳承的義務可以由非物質文化進產的權利主體向政府相關部門中請強制行傳承或由政府主動采取相應措施進行制傳承,最終也可以取消相關人員的傳承人資格。于破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侵權人應該根據不同類型的法律責任進行處理。
《非物質文化遺產法》沒有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和其他主體的法律地位和作用做出明確的規定。在這方面我們可以借鑒其他國家的法律法規,根據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實際,明確他們的法律地位和作用。
4.3完善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產權的保護
(1)完善非遺的著作權保護。非遺的保護涉及著作權的保護是完全可以的。首先要明確主體,著作權權益
人是要明確受到法律保護的。由于非遺的特殊性,著作權權益人可以是個人也可以是群體,如果這兩個方面不存在就由政府出面。其次明確客體方面,非遺運用著作權保護就必須有客觀的表現形式,主要形式為民俗口頭文化和民間藝術文化表達。最后明確內容方面,主要為人身權和財產權。
(2)完善非遺的專利權保護。運用專利保護非遺是具有可行性的。由于非遺在歷史演變中傳播繼承的形式
和地域種群性質使得非遺傳播者和權益持有人有可能性請求有關部門進行專利設定⑤。
(3)完善非遺的商標權保護。一部分非遺的保護需要利用商標保護才可行,但這并不代表所有的非遺都可以使用商標保護,具體可以以民族傳統標記為主⑥。非遺的商標保護可以包涵兩種情況:第一種是積極商標保護非遺,發揮經濟形式帶來收益,形式為使用可能,標識用途。第二種是消極的商標保護非遺,主要表現形式是禁止權、賠償權。將非遺和商標聯系在一起,非遺的繼承人、傳播人以及持有人就可以阻止第三人申請注冊非遺的權利,非遺如果以及被申請注冊的,非遺繼承人、傳播人以及持有人都可以要求撤銷注冊,同時也可以對侵權行為請求賠償。
5.結語
面對現代文化和高新科技強有力的沖擊,古老的非物質文化無時不在面臨著被遺忘、被融化被破壞和被丟棄的困境。采取一切有效的方法來保護和傳承發展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我們每個中華兒女義不容降的義務。將非物質文化的法律法規的補充和完善工作一定會給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帶來繁榮發展,進而使得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良好的保護、傳承和發展。進而會間接促進我國各民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發展,促進國家文化事業的發和國家軟實力的提高。
注釋
①楊長海.合同方法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理論經驗及對我國啟示.政法學刊.2016(8).123-128.
②曹新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模式研究.法商研究. 2009(2).75,80.
③譚宏.“公地悲劇”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 上海經濟研究. 2009 (2).
④劉曉遠.“非遺”保護與知識產權法的契合性. 四川戲劇. 2016(10). 118.
⑤吳漢東. 知識產權法. 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9. 15.
⑥孔曉玉.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知識產權保護研究——論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產權制度的構建.
安徽財經大學法學院? ? 安徽蚌埠? ? 23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