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登琴
【摘? 要】深度學習的產(chǎn)生一開始就與社會發(fā)展要求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在信息社會的視閾中, 學到知識只是學習邁出的第一步,學習還要邁出更重要的一步,即學會學習。學會知識建構、學會問題解決、學會身份建構、學會高階思維。
——《深度學習設計-模板與示例》
【關鍵詞】《深度學習設計-模板與示例》;思與行
引言
讀一本好書,是與偉人的精神交流;讀一本好書,是為心靈尋找生長的沃土,讀一本好書,是充實靈魂的必然需要。暑假,我認真閱讀了李松林、賀慧、張燕共同編著的《深度學習設計模板與示例》受益匪淺。最大的收獲是讓我在原有對學科教學的認識的理論基礎上,向縱深去理解。我也相信對我今后的學科教學有很大的幫助。
深度學習,也被譯為深層學習,作為一種特定學習概念的表達由來已久。早在20世紀70年代, Ference Marton和Roger Saljo根據(jù)學習者獲取和加工信息的方式,提出深度學習的概念。與孤立記憶和非批判性接受知識的淺層學習相對,深度學習是一種主動的、批判性的學習方式,強調理解性的學習、批判性的高階思維、主動的知識建構、有效的知識遷移及真實問題的解決。
“深度學習設計-模板與示例”一書重在指導老師怎么進行教學案預設。讀完后,收益頗豐。
1.鉆研教材,是深度學習設計之源
教材分析是教師教學設計中一項重要的工作,是教師進行教學設計編寫教案、制訂教學計劃的基礎;是備好課、上好課和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的前提和關鍵,對順利完成教學任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教材分析和教法研究的過程,既是教師教學工作的重要內容,又是教師進行教學研究的一-種主要方法,這個過程能夠充分體現(xiàn)教師的教學能力和創(chuàng)造性的勞動。
我在設計《霧在哪里》一課時,就先對教材進行了深入的研究,本課知識的產(chǎn)生與來源是對生字的識寫,對課文內容的初步理解,仿照課文例句“無論是海水、船只,還是藍色的遠方,都看不見了。”運用條件關系的關聯(lián)詞大膽地進行仿創(chuàng)表達。本課中事物的本質與規(guī)律是讓學生聯(lián)系之前的學習生字方法進行自主先學,后集中交流分享,老師點撥。反復誦讀課文喜歡的段落,讀出霧的語氣,體會它的淘氣。知識間的關系與結構、知識的作用與價值,通過對教材內容的充分理解,確定初步的學科教學方法為:(1)熟字加減識字法。(2)形近字對比識字法。(3)比較朗讀法。(4)讀說結合、創(chuàng)意表達法。
2.學情分析,是深度學習設計之根
教學設計必須把學生作為焦點,以幫助每個學生深度學習為目的。
(1)本書強調要把握學生的前理解(先見、先知和先驗)。《霧在哪里》一課學生的前理解分別是:a.學生經(jīng)過一年級的學習,掌握了學習生字的一些方法,可進行自主識字。b.秋冬季,學生在生活中見到過霧。
(2)設計教學案時要找準觸發(fā)點,即新奇處、困惑處、共鳴處或挑戰(zhàn)處。《霧在哪里》這課的觸發(fā)點如下:
新奇處:霧把什么藏起來了,藏起來后的景象怎樣?
共鳴處:課文用擬人手法,將“霧”這一人們熟悉的自然現(xiàn)象,描述成小孩子和世界捉迷藏的故事。
挑戰(zhàn)處:運用關聯(lián)詞“無論……還是……都”結合生活實際進行仿說,創(chuàng)意表達。
(3)找出學生的困難處,即有認知障礙的地方。在本課中,書寫有穿插筆畫的生字“步”時會覺得困難;在讀“霧”說話的語氣,體會它的淘氣,對學生來說也是有困難的。運用關聯(lián)詞“無論……還是……都”結合課文或生活進行仿創(chuàng)對部分學生來說,也是相當困難的,老師在設計學案時應想辦法突破。
(4)找準關鍵點,需要老師重點點撥的地方。上述學生的困難處即是老師應該重點點撥的地方。也可以設計突破難點的活動,留足夠的時間讓學生先自主探究,之后,老師再進行點撥。
(5)發(fā)展區(qū)(現(xiàn)實水平-潛在水平),教學應該在學生發(fā)展的前面,創(chuàng)造著最近發(fā)展區(qū),有力推動學生的不斷發(fā)展。《霧在哪里》本課教學時,學生的發(fā)展區(qū)為發(fā)現(xiàn)掌握更多的書寫規(guī)則,寫好生字和能夠用自己的話說一說霧是什么樣子,體會其中所蘊含的生活情趣。
總之,學情分析是教學設計的基礎,沒有考慮學情的設計往往是空中樓閣。學情是教學的依據(jù),它能使教學有的放矢,使教學策略和活動有落腳點。
3.項目學習,深度學習設計之本
項目式學習不但重視知識的傳授,更加重視知識的應用,把學生作為教學的中心,強調學生在教學中的主觀能動性和自覺性,老師和學生間是互動的。
在《霧在哪里》這一課的設計中,將組織學生進行項目式學習。
首先是課題描述,從情境、問題、方法三個方面進行著手。開課伊始,就出示一些大霧籠罩下的風景圖片,讓學生欣賞后說說自己看到了什么樣的景象,用一個詞說說霧景給自己的感覺。引導學生進入到大霧彌漫的場景,猶如身臨其境,為后面的學習做好鋪墊。接著拋出問題:霧去了哪些地方?把這么多東西都藏起來了,被藏起來后的景色是什么樣的呢?學生自主學習,勾畫、利用思維導圖進行脈絡梳理。引導學生在這階段采用對比閱讀法、讀說結合法進行深度學習。
其次是本課的核心目標確立。學生需要知道什么,理解什么,能夠做些什么,希望自己成為什么,這些問題的確立,決定這學生學習的深度。《霧在哪里》這課核心目標該如何確立呢?我們要培養(yǎng)學生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fā)展與提升這兩方面的素養(yǎng)。
再次,鑒于以上核心目標的確立,又該如何設計深度學習過程呢?老師在設計時應先界定問題,讓學生進行獨立嘗試,自主學習(即首學)。接著同桌或四人小組進行協(xié)作發(fā)展,進行深度探究式學習(即互學)。再就是師生一起概括整合,升華概念。(即群學)最后是拓展應用,進行自我反思。(即共學)
4.學習評價,是深度學習之花
評價具有催化作用,激勵學生主動學習,所以學習評價應貫穿整個教學。
(1)對學習過程進行跟蹤評價,學生學習時是否具有問題意識,生生間的表達交流、合作對話是否順利。評價時師生融入真情,具有精當?shù)闹笇裕瑔⒌蠈W生的智慧,充分挖掘學生潛力。過程性評價還可以有效調控課堂。
(2)對學習結果的總結性評價也是非常重要的。通過本堂課的學習,你知道了神秘,理解了什么,你做了什么,你成為了什么。更讓要利用學生的反饋以及教學效果對前一堂課程進行教學反思,并著手開始設計新的或者相關、遞進的下一步深度學習課程。
深度學習貴在參與,重在思考,妙在引領,巧在拓展。通過多種有效途徑,讓我們的文本真正“活”起來,讓我們的孩子真正”發(fā)展”起來,讓我們的教學真正“高效”起來,這是我們共同的追求!追求深度學習夢想不遠沒有盡頭。深度學習,我們一直在路上!
龍泉驛區(qū)實驗小學校? ? 四川成都? ? 61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