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約瑟夫·博伊斯(Joseph Beuys),德國著名藝術家,被認為是的20世紀70、80年代歐洲前衛藝術最有影響的領導人。①
【關鍵詞】約瑟夫·博伊斯;創作理念
博伊斯于1921年出生,于1940年參軍,1943年,博伊斯駕駛的飛機在轟炸蘇聯時被敵方擊落,博伊斯則幸運的在四肢全部折斷的情況下被當地人救了回來,并靠動物油脂、奶制品和毛毯恢復了健康。1945年,帶著切除了脾臟的身體和一枚金質傷員勛章,博伊斯在庫克斯港被英軍俘虜,從此結束了他的軍人生涯。戰爭的經歷和與死亡擦肩而過的心理對博伊斯日后的創作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此后他相當多的藝術作品都為毛氈和油脂、奶制品作為材料。 1947年春天,博伊斯進入杜塞爾多夫美術學院學習,并在與同學艾爾溫·黑里希的共同工作中培養了他對特殊材料特性的準確把握和敏感。 1954年博伊斯從大學畢業,大學畢業前后的這段時間,凡·格林騰兄弟資助他進行了一些小規模的展覽,并且頗受成效。但人們對于博伊斯的態度依然是懷疑、不予以肯定的。事業上的不穩定使得博伊斯陷入了嚴重的自閉癥深淵。荒唐、殘酷又懦弱的狀態在維持了將近兩年后,他被格林騰兄弟送到了他們母親的凡·德·格林騰農場進行調整治療。用兩年的時間博伊斯離開了農場,并且開始大刀闊斧的、具有規模的進行他的藝術嘗試。1959年,離開農場后的博伊斯又回到了學校,并且開始有規模的逐步進行藝術上的探索。② 這期間他在國內外進行了一系列的作品展覽,得到了世界性的聲望。這些聲望直到今天依然顯赫。
約翰凱奇描述了一場黑山藝術學院表演的狀況,《Infiltration Homogen für Konzertflügel》③呈現了一個復雜的語意問題,鋼琴成為隱喻中的聲音儲藏倉庫。經由毛氈的過濾,使得能夠進入到鋼琴力的外能量同質化(如聲音高頻首先被過濾掉,而手指無法解除到琴鍵)。無縫的毛氈阻擋了外界能量釋放出存在于鋼琴結構中的聲音,人們沒辦法打開鋼琴彈奏,借此截斷正常的演奏操作,整體關系在此得以展露。毛氈的物理系在語義上同時存在以下幾個概念,阻隔(阻止聲音穿越)、吸收(能量消耗)、過濾(保留一部分,通過一部分)、滲透(緩慢流通)。經由毛氈造成的內外阻斷,四個矛盾概念在鋼琴中結合起來,由于其拒絕被彈奏,點到了鋼琴師與鋼琴的主客關系,卻又不完全斷絕與外界的關系,毛氈鋼琴這個符號不在是一個馴服被動的“物體”,而成了一個與外界可以溝通的媒介。④ 博伊斯最受歡迎的唱片可能是他1982年與德國新浪潮樂隊合作的反戰單曲《Sonne Statt Reagan》這段抗議美國前總統訪問德國武器銷售強勁的音樂視頻中,主唱貝伊斯躲在管弦樂隊后面,走上麥克風線學習牛仔的旋轉動作套圈,同時在一個調子唱:“他想在東部挑起那些不使用原子的麻袋,但是你的戰爭是為了那些不使用里根的燒毀的目標,我們有很多!放棄你的核戰略,這部電影來自帶火箭回家!因為我們想生活在陽光下而不是里根。無論是東方還是西方的冷戰戰士,都是瘟疫!我們要的是太陽而不是里根。”⑤《Sonne Statt Reagan》是貝伊斯生前出版的五張專輯之一,另外四部包括一部限量版的激浪派夜場錄音。《克拉維耶杜埃特》、《松嫩施賴比》、與音樂家亨寧·克里斯蒂安森合作的《尼雅尼雅》、與蘇格蘭交響樂團合作的《藝術安魂曲》《Ja Ja Ja Nee Nee Nee》在不同的語調、速度和情緒中,持續了一個多小時。這部作品不斷地在聽眾的腦海中轉換各種各樣的單詞“Ja”和“Nee”。人生境遇,如肯定、懷疑、敷衍等。最后,在聽完疲勞之后,“是”和“否”只是無聊和毫無意義。后者是兩人在英國愛丁堡凱爾特文化表演的現場錄音。博伊斯與1985年的另一件作品《Plight》是以寂靜為主題,當觀眾步入擺滿豎起毛氈卷的房間,參觀者的腳步聲與交談的聲音都被房間的毛氈所吞噬吸收。在聲學上,毛氈是可以吸收聲波的作用;就耳朵而言,能量較低而明顯的高音會比能量較高但不明顯的低音容易過濾,因而造成一種安靜的感覺。我們聽覺中習以為常,用于辨識身體所在空間的反射音被毛氈吸收了,只能聽到未經反射、短促的一次音,特屬于此展廳的原油材質(水泥、木材、石料)的聲學特性被取消了;我的身體在感受到溫暖、安全的同時也感受到一種難言的窒息感。“能量”是博伊斯不斷強調的作品的功能,他癡迷于科技和精神世界觀念之間的密切關系,對材料的使用都是基于他對材質的認知和理解物理性的把控。博伊斯在1986年結束了生命。
縱觀博伊斯的一生,和他的作品,充滿了坎坷與不易,其中有他對社會、文化、政治得強調和介入,這似乎是人生對于偉大藝術家的的磨難,種種磨難也成就了他偉大的創作理念,無論是理論還是實踐,博伊斯至今還對現代藝術還產生著不可磨滅的影響。博伊斯的一個重要的理念就是“人人都是藝術家。”對于博伊斯來說是,這是對藝術概念延伸,他進而提出的“社會雕塑”理論的口號。相對于建立在形式美的藝術而言,他所宣傳的藝術理念則是涵蓋了日常人們行為在內,借此影響達到社會的目的。藝術家作為藝術品的創作者的關系被打破,而延伸到了每一個人的行為活動中去,一同塑造社會,文化,政治以及生態, 以此作為藝術手段來“雕刻藝術品”。在他眼里創作“社會雕塑”所該具備的條件,不再是傳統作為藝術家的素質。而是人人都具備的條件,而人們只要取了解和開發自己這些與生俱來的素質。
經歷過戰爭和死亡的博伊斯更愿意運用自身的行動表現戰爭的殘酷和對溫暖的向往。他用蜂蠟、黃油和毛氈作成標示,濟以文辭,呼吁人們建立有機社會,以尋求未來的溫暖。1967年,在建立學生黨的過程中博伊斯完成了一件重要的作品《給死兔子講解藝術》。這里面 之所以選擇兔子,除了博伊斯在戰爭中培養出的動物情懷以外,他始終認為動物和人之間有著某種淵遠相傳、割舍不斷的東西,他認為動物是人類進化中的催化劑, 說“動物,犧牲了自己,使人得以成為人。”而兔子生活的狀態與降生和土地有著密切的關系,似乎更接近于人。于是他利用這個行為,完成了與神、與人、與魂魄 之間的靈性的、意象的平衡。1974年,他在美國紐約完成了他一生中影響最大的作品——行為藝術《荒原狼:美國愛我,我愛美國》。他用毛毯裹著自己,與狼在籠子里一起不吃不喝的相處了5天。⑥這個作品雖然沒有他后期那些作品的觀眾可參 與性,卻是博伊斯影響最大的一件作品。在這件作品中,博伊斯高度集中運用了符號的力量和宗教活動的魅力,使得在與傳統概念中的神圣動物相接觸中找到崇拜、 動物和人的相通點和交融的可能。這件作品完成后,他激動的說自己能夠活下來完全是神的作用。
在博伊斯看來,暴力是一切罪惡的根源,他反對以暴力去爭取和平。而藝術則被他認為具有革命潛力,藝術創新是促進社會復興的無害的烏托邦。博伊斯正是這樣試圖用藝術去重建一種信仰,重建人與人,人與物以及人與自然的親和關系。他他認為人類最大的災難是人間的冷酷。科學和技術的發展使個體變得更加精明,同時也更為經常地為他人的精明所冷遇。
由于博伊斯善于宣道講理,并使人蒙受啟發。因此也產生了廣泛的社會影響力,用觀念藝術的方法履行藝術世界也開闊了一片新的天地。他曾說過:“我在哪里,哪里就是美院。”這句話很簡明的說明了在博伊斯的意識中,對于藝術觀念的貫徹至關重要,而至于硬件的設施,都應該位于意識之后。因為其作品構成的特殊性,博伊斯大多數的作品無法以實物的形式保留,比如一些行為藝術以及布置在展覽中的裝置這些只能瞬時保留的作品使得博伊斯在人們之間的流傳和討論更存在于語言和文字的記錄之中,對于觀念藝術,互動和參與無疑是 其最大的生命力,于是語言和文字的極易流通性就使得博伊斯的作品得以最大范圍的傳播其想法。至今保留下來的資料每一件作品都顯得彌足珍貴,不論是事件、影響或是文字資料都是當時觀念藝術家社會影響力的證明。
博伊斯在德國現代藝術中占有一席之地。他獨特的生活經歷,出眾的創作理念,和廣泛的社會影響力以及積極的創作理念都是后輩藝術家藝術創作的有益養料。博伊斯的藝術實踐當之不讓他所有應得的頭銜。
注釋
①【德國】Stefan Fricke,《Musikalisches bei Beuys》,Mainz:Schott Music ,1997,P23.
②【美國】Douglas Kahn ,《Wireless Imagination: Sound, Radio, and the Avant-Garde》,MIT Press,1994, P13.
③【德國】Stefan Fricke,《Musikalisches bei Beuys》,Mainz:Schott Music ,1997,P103.
④【美國】Laura Kuhn,《The Selected Letters of John Cage》,Wesleyan University Press,2016,P96.
⑤《Sonne Statt Reagan》Video URL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Q1_ALxGbGk
⑥【英國】Mariellen R. Sandford ed,《happenings and other Acts》,Routledge,1995,P53
作者簡介:曹蔚然(1989.10-),女 ,漢族,浙江人,研究方向為新媒體藝術。
浙江越秀外國語學院? ? 浙江杭州? ? 3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