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全黨全國在更深層次貫徹學習黨的全會精神的新形勢情況之下,進一步分析與中國特色法學體系有關系的一些問題對形成中國特色法學體系、建設法治國家具有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中國特色;法學體系;形成
1.關于中國特色法學體系的形成
在提高立法效果的前提條件之下,保證形成中國特色法學體系并不斷地進行改善。在黨的正確領導下,通過各個方面持續不斷的努力,到目前為止,我國在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及生態文明建設的各個方面總體上都做到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以憲法為總領的多方面、多部門的中國特色法學體系即將形成。中國特色法學體系充分地體現了三個層次。一是決定了我國法學體系的構建必須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國情出發。二是法學體系的構建必須把握住現代化建設的需求,牢固把握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要求。三是法學體系逐步形成和不斷完善的過程體現了法學體系要經歷一個從無到有、從初步形成到基本形成再到形成、然后通過不斷完善趨向更加成熟的過程。
確保了解中國特色法學體系的構成,還應該注意了解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第一構建法學體系是為更好的解決有法可依的問題做準備。目前我國各方面最基礎主要的特別是起支架作用的法學總體上已經生成,中國特色法學體系已經總體上能夠適應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法學體系構成以后,我們還需要依照發展變化了的情況制定新的法學。第二各方面的法學規定在各自的區域發揮著重要作用。對于用法學來規范目前不具備條件的,可依據法學制定出合適的法規。第三將我國的國情與實際情況作為出發點。建立法學體系任何時候都要立足本國國情。我國實際情況需要的,我們需要及時的制定出來。
2.關于中國特色法學體系的基本特征
中國特色法學體系不僅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一部分,還是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根本,具有特別鮮明的特點。法學體系體現了傳承中華法制文化優良傳統和借鑒人類法制文明成果的文化要求。
2.1法學體系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
規定的各類法學制度,必須對鞏固與發展社會主義規定有利,從而表現出人民的共同意旨、維護人民群眾的基本利益、保障人民當家作主的基本要求。中國特色法學體系的建立,始終都是從我國的基本國情實際出發,很好的體現出了這個法學體系在文化上的先進性、包容性與廣泛性。傳承中華法制文化中的優良部分,很好的吸收人類法律文明的果實,參考國外的優秀經驗,從中國國情和實際出發,取其精華。
2.2法學體系顯現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時代要求
改革開放為法學體系的建立與改善提供了很好的舞臺。中國特色法學體系與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互相提升。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為法學體系的形成提供內在的需求動力與實踐基礎經驗。改革開放與當代化建設越向前進對改善法學制度的要求就越急,法學體系構成所靠的基礎也就越牢固,從而達到良好的法制環境。
2.3法學體系體現了內在的結構一致而又多方面的科學要求
為了使我們的法學不但應用到全國,還能適應各地不同情況的要求。我國逐步完善了多方面的立法體制,按照在中央統一領導下發揮地方的主動性、積極性憲法原則。不同立法主體根據憲法和法學要求的立法權限制定不同的效力,都是中國特色法學體系的重要一部分。
3.中國特色法學體系形成的重要含義
中國特色法學體系的構成,是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法治建設的重點,反映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在與現實需求,具有特別重要的含義。中國特色法學體系與中國實際緊密相關,明確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這一根本的政治制度,為實現依法治國的有效提供了有力的法學保障,根據憲法與法學規定,通過各種有效途徑與形式管控國家與社會的大小事務,提供了可行的法治保障。中國特色法學體系的建設對于全面促進依法行政,加速轉換政府的工作職能;積極配合司法體制的改革,大力發揮司法程序的規章制度與司法機關的作用;確保國家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活的正常秩序上得到很好的保障,對加速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具備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聶秀華,張琳,李華,林婧婧.關于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發展路徑的思考———黨的十八大報告的法治解讀[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8,16(8).
[2]孫婷婷.關于中國特色法學體系構建的思考[J].活力,2017(17).
[3〕張文顯.關于構建中國特色法學體系的幾個問題[J].中國大學教學,2017(5).
作者簡介:付東瑾(1999.03-),女,貴州畢節人,武漢東湖學院學生,本科,法學專業。
武漢東湖學院? ?湖北武漢? ?43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