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立花
摘? ?要: 嶺南非遺文化歷史悠久,具有豐富的經濟價值與人文價值。在中國文化“走出去”的時代背景下,研究嶺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外宣英譯策略,具有時代意義。本文依據變譯理論,探討嶺南非遺文化外宣變譯策略,提高嶺南非遺文化外宣翻譯質量,助力嶺南非遺文化的對外譯介與傳播。
關鍵詞: 變譯理論? ?非物質文化遺產? ?外宣翻譯
1.引言
嶺南非物質文化遺產種類繁多,有74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和182個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新時代正為嶺南非遺文化的繼承和發展不斷帶來新的機遇和挑戰,嶺南非遺文化的外宣翻譯和研究越來越受到重視。然而目前嶺南非遺外宣翻譯英譯資料嚴重不足,較少學者在此方面進行深入研究,不利于嶺南非遺文化的對外譯介和傳播。在“一帶一路”和“中國文化走出去”的大背景下,加強嶺南非遺文化對外翻譯,對嶺南非遺外宣英譯策略的深入研究,有利于為世界了解認識嶺南非遺文化提供一條新途徑,促進嶺南非遺文化更好地走出國門、走向世界,從而促進嶺南非遺文化對外譯介和傳播。本文在變譯理論指導下,深入探討嶺南非遺文化的英譯變通策略,提高嶺南非遺文化外宣翻譯質量,以助力嶺南非遺文化的對外譯介與傳播。
嶺南非遺文本對外英譯是一種跨文化交流的外宣翻譯活動。黃友義認為在我國對外宣傳翻譯工作中,要遵循“三貼近”原則,即貼近中國發展的實際、貼近國外受眾對中國信息的需求、貼近國外受眾的思維習慣[1](27-28)。在嶺南非遺文本對外譯介過程中,譯者在遵循外宣翻譯原則的基礎上,可以采取變通的翻譯策略,使譯文既能準確傳達文化內涵又能讓國外受眾喜聞樂見。
2.嶺南非遺文化對外英譯變通策略
變譯理論由黃忠廉先生于1998年提出。所謂變譯是指譯者根據特定條件下特定讀者的特殊需求,采用增、減、編、縮、并、改的變通手段攝取原作有關內容的翻譯活動[2](19-22)。變譯策略為嶺南非遺文化外宣翻譯實踐提供了理論指導。變譯理論中增、減、編、述、縮、并、改、仿八大策略廣泛應用于嶺南非遺文化文本外宣英譯中。
2.1增
增,是指在原作的基礎上增加信息,有效填充文化信息。以下以粵劇英譯為例。
例1:粵劇聲腔十分豐富,分為平喉、霸腔、子喉三大類型。
譯文:“Tones in Cantonese Opera are very abundant, and they are divided into three types, named Flat Vocal (gentle and plain male voice, the singing style of general Sheng and old Dan), Ba Style(resounding and passionate male voice, also called “Zuo Pie”,often used by Xiao Wu and Hua Mian) and Zi Vocal(faslsetto, a singing style of Dan)[3](40-44).
粵劇是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對于粵劇內容的翻譯不能僅僅音譯,還需要增加后面的副文本闡釋具體含義,譯文中對平喉、霸腔、子喉都有非常詳細的闡釋。因為對于目標受眾而言,粵劇的聲腔類型是一個完全陌生的概念,有必要對其進行闡釋,這樣有效填充文化信息可以使目標語讀者很清晰地明白文化內涵。
2.2減
減,指適當刪除部分冗余的信息[4](142)。在嶺南非遺文化文本英譯中,刪減不必要的信息是常見的翻譯策略。以下以粵繡為例。
例2:在繡線的選擇上,粵繡善選用金銀繡線、金絨繡線與彩珠,以凸顯金碧輝煌,光彩奪目之感。
譯文:In the selection of embroidery thread, Cantonese embroidery tends to choose gold and silver embroidery thread, gold velvet embroidery thread and colored beads to highlight the resplendence of gold and silver.
在對粵繡繡線的翻譯中,“金碧輝煌”一詞本來就具有“光彩奪目、華麗”一意,與原文緊隨其后的“光彩奪目”造成語意上的重復。翻譯過程中在不改變原文意思的基礎上將其翻譯為“resplendence”,能使譯文更嚴謹,適當刪除冗余信息,符合譯文讀者的思維方式與閱讀用語習慣,達到言簡意賅而生動形象的效果。
2.3編
“編”即合理編輯句子結構。以下以醒獅英譯為例。
例3:廣東醒獅最早出現于明代初年的佛山。廣東醒獅被認為是驅邪避害的吉祥瑞物,每逢節慶,或有重大活動,必有醒獅助興,長盛不衰,歷代相傳。廣東醒獅主要是靠舞者的動作表現獅子威猛的形態。醒獅的表演經常還配以武術競技,使節目更加扣人心弦。
譯文:Waking lion dance originated from Foshan, Guangdong Province in Ming Dynasty. It relies on the dancers to show the mighty and fierce nature of the lion. A waking lion dance often involves Kungfu competitions which add to the excitement of the performance. It is regarded as the auspicious thing to avoid evil in important festival or activities, which is inherited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and lasts for long.
根據語言邏輯,譯者對譯文的順序進行了重新編排,把第二句編排在整段譯文最后面,合理編輯句子結構使譯文理解更加符合邏輯。適當的編譯有助于外國讀者更容易理解文化信息和內涵。
2.4述
述,指譯者客觀敘述原文句意[5](62-66)。在翻譯非物質文化遺產文本時,可以對原作形式進行適當調整。在介紹嶺南非遺文化內容時,譯介內容需要結合實際靈活譯敘。以下以客家山歌英譯為例。
例4:客家山歌是中國著名的民歌之一,用客家方言演唱,主要流傳于廣東、廣西、江西、湖南、四川和臺灣等客家人聚居的地方。客家山歌起源于唐代,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經過不斷的發展,吸引了世人的目光。
譯文:Hakka folk song is a type of Chinese folk songs. It is popular mainly in Guangdong, Jiangxi and Taiwan province. It originated from Tang dynasty, and now has more than one-thousand-year history. As it develops continuously, it now attracts attention all over the world.
從例4中,可以發現譯者并未按照原文內容進行全譯,而是采取譯敘的策略,對原文內容進行了順序調整和轉述,原文第一句中“用客家方言演唱”調整到了第二句翻譯,然后敘述客家山歌的淵源。譯述更加符合外國受眾的期待和文化接受。
2.5縮
縮,即有效壓縮譯文文本。中文以意合為主,內容豐富,信息煩瑣,英文以形合為主,力求簡潔明了。翻譯中適當縮譯可以避免譯文冗長,同時,使嶺南非遺文化更容易傳播。以下以廣彩瓷器英譯為例。
例5:中國古代陶瓷器數量多、質量好、豐厚精美,其中以明清時期各品類的瓷器為最。廣東最早的陶器出現在新石器時代早期。晉代開始出現青釉瓷器。唐、宋、元時期廣東的制瓷業飛速發展,并大量輸出國外。明、清時期,石灣陶器、廣彩瓷器成為蜚聲中外的著名品種,成為我國陶瓷百花園里的兩朵奇葩。
譯文:The earliest ancient pottery of China in Guangdong originated in the early Neolithic Age, developed well and exported to foreign countries in the Tang, Song and Yuan Dynasties.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Shiwan pottery and Kwon-glazed porcelain had enjoyed a high reputation at home and abroad.
廣州彩瓷始于明代,逐步從三彩發展到清代五彩,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在上面介紹廣東瓷器的譯文中,譯者壓縮了原文中的部分內容,包括“數量多、質量好、豐厚精美,其中以明清時期各品類的瓷器”,“晉代開始出現青釉瓷器”,“成為我國陶瓷百花園里的兩朵奇葩”,由原文中的五句壓縮為譯文中的兩句,語言更加精煉,通過短小精悍的句子凸顯嶺南非物質文化遺產“廣彩瓷”的獨特特征。
2.6并
“并”即適當合并相關詞、句、段、篇、章乃至整卷書。在嶺南非遺文化外譯過程中,合并詞和句是常見的翻譯策略。以下以端硯英譯為例。
例6: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文房四寶,硯為其一。在中國所產的四大名硯中,尤以廣東省端硯最為稱著。端硯又稱端西硯,在古代端周制造而得名(今廣東省肇慶市)。端硯以石質堅實、潤滑、細膩、嬌嫩而馳名于世。
廣東是端硯的故鄉。端硯與湖筆、徽墨、宣紙并稱“文房四寶”,美譽眾多,聞名遐邇。
譯文:There are Four Treasures of the Study in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of China, such as writing brush in Huzhou, ink in Huizhou, Xuan paper in Anhui . The Duan Inkstone is also named as the Duanxi Inkstone, since it was produced in ancient Duanzhou (present-day Zhaoqing of Guangdong). For its unique texture, marks of stone and characteristic of “getting more ink without damage of brush”, the Duan Inkstone was favored by ancient Chinese literati and ranked at the first of “The Four Famous Inkstones” in China,including Duan Inkstone, Ye Inkstone, Hongsi Chengni Inkstone. It is well-known at home and abroad.
原文中第1段和第2段合并在一起進行翻譯。此外,漢語經常使用很多華麗的辭藻修辭物體,英語經常注重語言簡潔,“馳名于世”和“聞名遐邇”合并翻譯為一句“It is well-known at home and abroad”。將兩個段落合并為一個段落,使譯文邏輯更加清晰,語言精簡,外國讀者更容易理解其深刻含義。
2.7改
改,即靈活改變句子形式。改的目的是使譯文更加本土化,使譯者更加容易理解和接受。改譯可以是文本內容、句子結構、語言風格方面的變化。在《錦繡嶺南——粵繡》中有講述唐代胡令能寫的一首描繪粵繡的詩,名為《詠繡障》,譯者采取了改譯的方式。
例7:日暮堂前花蕊嬌,爭拈小筆上床描,繡成安向春園里,引得黃鶯下柳條。
譯文:Charm of the stamen before hall at dusk appeals embroideresses to drawing sketches. They embroider it into a beautiful screen and put it in spring garden, which attracts orioles to rest under the willow.
在譯文中,譯者對原文進行了適當改譯,把“爭拈小筆上床描”譯為“appeals embroideresses to drawing sketches”而不是譯為“the embroideresses quickly hold pen to draw on bed”。把“引得黃鶯下柳條”譯為“attracts orioles to rest under the willow”而不是譯為“attracts orioles to fly away from the willow”。通過改譯,使讀者腦海中形成一幅美妙生動的畫卷,更容易理解詩歌中描繪的景象。
2.8仿
仿,即巧妙模仿經典作品的語言風格。以下以描述粵劇的詩詞英譯為例。
例8:將柳英當作芙蓉帳。
譯文:We use the willow tree as our warm hibiscus curtains.
原文是粵劇《帝花女·香夭》的劇中臺詞,“芙蓉帳”出自白居易的《長恨歌》:“芙蓉帳暖度春宵。”譯為“Were sheltered on spring evenings by warm hibiscus curtains.”。例句就是模仿《長恨歌》詩詞英文譯文進行的翻譯,巧妙地模仿經典詩詞的語言風格,增強譯文的美學效果和文化傳播力。
3.結語
嶺南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優秀的嶺南文化載體和瑰寶。嶺南非遺文化外宣翻譯是一種文化變譯,是一種文化融合的過程。在嶺南非遺文化對外譯介過程中,譯者在忠實文化源流的基礎上,靈活采取增、減、編、述、縮、并、改等變通翻譯策略,譯出嶺南非遺文化的地方特色,提高嶺南文化外宣譯文的質量,使外國受眾深刻感受到嶺南非遺文化的內涵和魅力,凸顯中國文化的自信,促進嶺南非遺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提高國外受眾的文化認同感,助力嶺南非遺文化的對外譯介與傳播。
參考文獻:
[1]黃友義.堅持“外宣三貼近”原則,處理好外宣翻譯中的難點問題[J].中國翻譯,2004(6).
[2]黃忠廉.變譯理論:一種全新的翻譯理論[J].國外外語教學,2002(1).
[3]黃映雪,曾衍文.“一帶一路”背景粵劇的外宣翻譯策略探究[J].四川戲劇,2019(04).
[4]黃忠廉.翻譯方法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
[5]丁大琴,丁立福.安徽地方文化對外傳播變譯策略研究[J].河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21).
基金項目:廣東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項目《文化自覺觀視閾下提升翻譯專業學生中華傳統文化素養的研究》(項目編號:GDJG2019758)階段性成果;廣東省特色重點學科“英語”建設項目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GDTX170109)階段性成果;2019年廣東省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廣東非物質文化遺產外宣翻譯策略研究——以粵繡為例》(項目編號:S201912620019)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