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產教融合型企業”是解決高職教育發展痛點之所需,是貫徹國家職業教育最新政策之所向。高職教育“產教融合型企業”指能深入參與高職教育辦學與改革,能遵循規范、創造價值、提高人才培養水平與質量,且具有示范效應、引領作用的企業。高職教育“產教融合型企業”具有教育性、特色性等特征。
關鍵詞: 高職教育? ?產教融合型企業? ?內涵? ?特征
學者們對產教融合的研究已經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但理論研究成果較多,實證研究成果相對較少,目前對影響職業教育產教融合的外部因素有較多分析,但很少從影響產教融合的內部因素考慮,諸如學校與企業利益訴求關系、企業參與產教融合的內生動機、影響企業參與產教融合的因素等,特別是很少從企業層面研究產教融合現狀和問題。
一、“產教融合型企業”對高職教育發展的意義
(一)“產教融合型企業”是解決高職教育發展痛點之所需
高職教育產教“合而不融”、校企“合而不作”、校熱企冷、實踐性不強等是高職教育發展的痛點。高職教育具有較強的實踐性,企業主體性參與才能保證高職教育的辦學質量和人才培養水平。但是長期以來,企業在高職教育中的主體地位缺乏,高職教育產教融合的實效性不強,廣度及深度不夠,已成為制約高職教育發展的瓶頸[1](25-33)。高職院校作為育人主體的積極性毋庸置疑,企業由于機構特點、價值目標的不同而育人積極性不高,因而解決高職教育產教融合的根本問題在于調動企業的積極性,構建“產教融合型企業”勢在必行。目前全國各個區域都面臨這個問題,東部發達地區高職教育產教融合的實效性相對較強,地處中部地區的湖南省由于地理位置的劣勢,高職教育產教融合的實效性相對較弱,要解決高職教育發展痛點,需要加大對“產教融合型企業”的培育力度。
(二)“產教融合型企業”是貫徹國家職業教育政策之所向
近年來,“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已成為國家職業教育政策文件中的常用詞,之所以“高頻”出現,是因為沒有達到預期效果。目前對“產教融合型企業”的認證培育方式沒有明確的說法,對于“產教融合型企業”如何認證、如何培育目前尚沒有具體措施和經驗可循。因而應加強“產教融合型企業”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為高職教育建立“產教融合型企業”提供理論與實踐依據,是貫徹國家職業教育最新政策之所向。
二、高職教育“產教融合型企業”的內涵分析
(一)產教融合
“產”,即產業;“教”即教育,也包含職業教育。產教融合是基于產、教是兩個獨立的國民經濟部門而提出的。產業是在社會專業分工基礎上形成的相對穩定、相對獨立的國民經濟部門或行業。產業的內涵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來說,產業泛指一切提供勞務活動和從事生產物質產品的集合體,即國民經濟的各行各業(包括教育)都可稱為產業。狹義來說,產業特指生產物質產品的集合體,即工業部門[2](40-42)。“產教融合”中的“產業”是指狹義上的內涵,實質上是專指除教育之外的其他產業部門[3]。
產業的功能是創造社會物質和文化財富,以滿足人民不斷增長的物質和文化需求。教育的功能是為產業在生產要素方面提供人力資源。即企業是社會再生產中的主體,教育應為企業需求服務。作為教育的一種類型,職業教育肩負著為產業培養一線技術技能人才的重任。職業教育與產業分別是社會再生產鏈中的一個部門,各自發揮不同的功能,承擔不同的社會責任,相輔相成、協同合作,并與其他部門一起共同推進社會再生產的協調有序發展[2](40-42)。
職業教育與產業屬于不同的國民經濟部門,具有不同的性質,決定了它們的行為方式有所不同。根據公共經濟學理論,職業教育屬于準公共產品[4](77-79),具有較強的社會公益性和外部性特征,即職業教育不以營利為目標,旨在滿足社會大眾的需要。不同于教育,產業具有較強的私人屬性,決定了產業必然將營利作為生存發展的必要條件。職業教育與其他產業具有不同的性質及行為目標與方式。
產教融合的中心詞是“融合”,有利于區別“產教融合”與“產教結合”,兩者的內涵有很大不同。在中文語境中,“結合”與“融合”是兩個不同含義的詞語,“結合”是指事物或人之間發生的密切聯系,“融合”是指不同的事物合為一體[5](8-11)。融合是指像金屬熔化一樣將不同物質融為一體。融合的結果是產生了新的融合體或增長點。A與B融合之后,既不會是當初的A,又不會是當初的B,而是產生了新的Z[6](51-56)。“融合”是指相關的事物或人之間發生“質變”,能形成新的融合體,這種新的融合體在內容和形式上大多異于原事物,能發生質變而提高。
(二)產教融合型企業
“產教融合型企業”是“產教融合”這一概念發展而成的,是國務院在《關于印發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的通知》(國發〔2019〕4號)中首次提出的概念。國家發展改革委、教育部印發《建設產教融合型企業實施辦法(試行)》(發改社會〔2019〕590號)對“產教融合型企業”的內涵是這樣界定的,即能深入參與高等教育與職業教育辦學與改革,能遵循規范、創造價值、提高人才培養水平與質量,且具有示范效應、引領作用的企業。也就是說,“產教融合型企業”是高職教育辦學主體,企業應具有“法律主體地位”,企業對高職教育辦學的參與度應不低于50%,校企為“雙主體”,共育人才[7](105-111)。
三、高職教育“產教融合型企業”的特征分析
(一)特色性
產教融合的內涵豐富、外延廣闊,從廣義上說涉及教育、產業、經濟、文化等社會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對產教融合機制要分層次來看,可分成宏觀、中觀、微觀三個層面。(1)從宏觀來看,高職院校產教融合是指國家層面的教育和產業的總體融合,指國家總體制度、體制層面的頂層設計,是對政府、行業、學校、企業等利益相關者如何投入高職教育的總體布局和高職教育辦學體系和辦學制度的宏觀調控。(2)從中觀來看,高職院校產教融合是指區域層面的高職院校布局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適應性,主要指高職專業與區域產業的協同度和匹配度。(3)從微觀上說,高職院校產教融合是指院校層面的人才培養模式和教學組織形式的設計需要利益相關者的參與,利益相關者應參與人才培養和教學組織的全過程。
從這個意義上說,從區域來看,湖南省“產教融合型企業”要體現區域特色,遴選體現區域特色產業、重點產業的企業與高職教育融合,只有區域層面能遴選獨具特色的產教融合型企業,才能在宏觀上支撐國家層面產教融合及在微觀上促使高職院校重視區域特色及重點產業,促進區域產業發展。因而,從湖南省區域層面看,需遴選對接高端裝備、新材料、生物、新一代信息技術、綠色低碳、數字創意等區域戰略性新興產業及重點產業的企業[8],打造成獨具特色的“產教融合型企業”,并與區域職業教育深度融合,支撐區域特色及重點專業發展。
(二)教育性
“產教融合型企業”應是產教融合的引領者及高職教育的命運共同體。
1.產教融合的引領者
高職教育主要為企業培養人才,企業應及時提供產業發展需求及趨勢、人才需求信息及發展方向,引領產業發展方向及高職院校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方向,以使高職教育在產業的引領下實現可持續發展。
產教融合型企業需為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提供實踐場所和設備,提供培訓導師和技能大師,在實習實訓場所、師資隊伍建設、專業建設、課程建設等方面與高職院校全員全過程協作。
2.高職教育的共同體
產教融合型企業應與高職教育融為一體,參與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與辦學全過程,主要表現為與高職院校共研人才培養方案,共促課程教學實施,共擔實踐教學任務,共建實習實訓基地,共商決策咨詢項目,共攻科研及技術難關,共享科研與技術成果,共促科研成果轉化,共享成功的管理模式,共贏創新創業紅利。產教融合型企業通過與高職院校、政府等建立全方位合作,能有效整合和運用各項資源,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9](36-40)。
在高職院校產教融合中,作為產業的代表方,在開展產教融合的過程中企業有著追求自身價值和發展的要求。特別是當下經濟市場變化較快、機遇與挑戰并存,科技發展迅速,企業不得不考慮經營風險,正是因為這些因素的制約,企業在合作中始終有所顧忌和有所保留,較之高職院校的主動謀求合作,企業的主動性欠缺,因而發揮企業主動性至關重要。企業參與高職教育的主動性決定了企業教育性,只有較大限度地發揮企業的教育性,企業才能成為“產教融合型企業”[10]。
總之,產教融合型企業作為近幾年出現的新事物,其內涵和特征需進一步研究和探索。
參考文獻:
[1]冉云芳.我國企業參與職業教育辦學研究綜述[J].教育學術月刊,2017(01).
[2]陳年友,周常青,吳祝平.產教融合的內涵與實現途徑[J].中國高校科技,2014(08).
[3]陳夏哲.基于產教融合的職業教育信息數據平臺設計與開發[D].廣州:廣東技術師范學院,2018.
[4]孫蕾,唐小艷,羅汝珍,孟子博.基于專業視角的高職教育成本構成分析[J].中國高教研究,2009(07).
[5]羅汝珍.市場經濟背景下高等職業教育產教融合機制研究[J].教育與職業,2014(21).
[6]歐陽河,戴春桃.產教融合的內涵、動因與推進策略[J].教育與職業,2019(07).
[7]唐小艷.“創新3.0”背景下高職院校“創客式”人才培養探析[J].當代教育論壇,2019(03).
[8]湖南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湖南省“十三五”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Z].2017-1-23.
[9]劉春艷,聶勁松.職業教育產教融合中的企業權益及其影響機理[J].職教論壇,2017(13).
[10]鄒松林.產教融合生態圈的建設路徑研究[D].南昌:江西農業大學,2016.
本文系湖南省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湖南省高職教育‘產教融合型企業培育路徑研究”(編號:ZJGB2019 184)的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