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 建
(湘西武陵山民族文藝傳習中心,湖南吉首 416000)
擺手舞極具地方特色與民族花紋,它能夠完美地演繹出民俗風情,其屬于“國家級別的非物質遺產”。然而,因為現代化進程過快,該民族藝術已然步入失傳的困境。國家與政府頒發相關法律政策,如《國務院關于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的通知》來進一步保護土家族擺手舞。期望通過相關的法律政策來更好地傳承與保護湘西土家族擺手舞。
擺手舞的別稱為舍巴,該舞蹈源自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擺手舞在湘西土家族的類別較多,其中包含有“舍巴日”,“舍巴駱駝”等其他名稱,它們表達的意思是甩手或擺手的含義;雖然擺手舞的別稱多樣化,然而其具體呈現的舞蹈內容與形式趨于一致。土家族居民每逢節假日或祭拜祖先時期,均會通過跳擺手舞用于表達人們的情感。
擺手舞存在的時間較久,同時家喻戶曉。在重慶市的西陽、秀山;湖南省龍山、永順;湖北省恩施等區域均有部分文獻資料記載擺手舞。現階段,擺手舞的流行地區集中于湘西自治州。
土家族擺手舞的文化含義會隨著環境的變換而不同,就舞蹈配樂而言,以往的土家族擺手舞大都用鼓點作為配樂,抑或是土家族居民清唱。擺手舞歌詞包含的內容多樣化程度較高,其主要包含有民族遷址、祭拜祖先、日常生活等,總而言之,歌詞大都是以土家族歷史文化為核心展開的敘述。就舞蹈著裝和配飾而言,舞蹈者身著土家族的傳統服飾。年齡較大的居民會包裹顏色較深的包帕,衣服的顏色主要集中于青色與黑色,刺繡的紋路普通,未配備金屬飾品。年齡較小的居民服飾顏色大都呈現出艷麗和青春的狀態,配飾多以條狀布帶進行修飾。服裝的特色表達出土家族人民樸素風格和踏實的生活作風。土家族女子穿著的服裝主要為短款開襟衫(袖口敞開),布料的直筒褲或八幅羅裙,在開襟處、袖口均配有花邊;男子著裝大都為襟短衫與敞口布料褲。就舞蹈動作特點而言,主要呈現為:“擺同邊手”,其代表單側擺動手臂,同一側的手腳保持相同的擺動頻率,腳步隨著手臂的擺動而滑動,確保動作沉穩有力。擺手還包含“大擺手”與“小擺手”這兩種。土家族稱“小擺手”為“舍巴”;稱“大擺手”為“葉梯黑”。擺手舞的動律形式包含有“單擺”“雙擺”“回旋擺”等,換言之就是順拐、屈膝、顫動。類似于鐘擺樣式的“一順邊”動律屬于土家族擺手舞最常見的一種。擺手舞的規格較大,其組成成員數量較多,最多能夠接近萬人,最少為幾百人。其舞蹈動作易于掌握,所以,無論處于何種年齡段的人們均能夠參與至該舞蹈中去。
舞蹈是藝術的一種,其擁有的歷史較久,其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原始年代,土家族并為通過文字等方式進行記載,他們借助擺手舞將土家族的歷史文化和精神文明傳承至今。因為土家族擺手舞的歷史文化獨一無二,因此其具備的審美內涵較為獨特。
樸素美。湖南地區的地勢大都陡峭且蜿蜒曲折,同時原始時期,土家族的生活環境大都處于紛爭之中,土家族的先人們為了生存與繁衍大都會與同族爭奪。第一,土家族擺手舞最常規的狀態與土家族居民的生活狀態息息相關。例如土家族所處區域高低起伏較多,人們在山路這行走時,大都會微微彎曲膝蓋來維持平衡,來確保身體的平衡性。通過觀察土家族人們的著裝配飾可知,土家族的樸素,因為土家衣著與配飾,大都為簡單的布料和樸素的配飾。服裝的款式會隨著年齡的變化而變化,就顏色與式樣而言,也會有較大程度的不同。土家族擺手的外在表現形式較多,其既包含有戰爭、狩獵的舞蹈動作,同時還含有求偶等舞蹈姿勢,由此全方位的展現出土家族永不熄滅的信念。土家族擺手舞經過歲月的打磨,其形式更加多元化,擺手舞不僅在土家族人們心目中處于核心地位,同時也極大地豐富了土家族居民的日常生活,展現出土家族人們樸實無華的生活態度以及擺手舞的“樸素美”。
神秘美。土家族擺手舞較長時期受到楚巫文化的熏陶,同時該舞蹈自身也具備祭拜先人與神靈的作用。全部土家族村寨均創建擺手堂,其中土王祠是土家族人們祭拜先人和神靈的場所。此外,該場所還見證了土家族居民日常跳舞的全過程以及節假日慶祝、祭拜。土家族人們圍成一圈共同起舞,打鼓敲擊的聲音沉穩厚重,委婉的山歌飄揚在山間。一些擺手舞的舞蹈元素與神秘的巫文化息息相關,例如“上供品”“升龍旗”等,同時一些其他元素,如“圖騰”“火堆”等組分,均為擺手舞蒙上一層神秘的面紗。
國家和政府要大力宣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極大的展示我國歷史文化的凝聚力,為中華民族復興奠定基石。為了更好地傳承與保護土家族擺手舞,我們要選擇性的保留傳統文化,所有不同類型的藝術文化均會對民族藝術遺產產生至關重要的功效。我們能夠家住多種創新型方式對民族傳統文化進行傳承。土家族擺手舞屬于活態文化遺產,傳承人屬于核心的文化媒介。就湘西土家族擺手舞傳承人的保護政策而言,一方面要顧及他們的生活,另一方面要兼顧考慮擴大傳承人擁有更多發揚民族藝術的機遇。所以要強化傳承人的引導與激勵制度,傳承人自我潛能能夠被最大化的挖掘。第一,要引導傳承人不僅要傳承土家族的擺手舞舞蹈,同時也要將傳承人培育的傳承者也較好的保護,由此才能可持續性的發展壯大。第二,確保傳承人的擁有良好的生活狀態,不僅通過基于經費補貼的方式鼓勵傳承者傳承擺手舞,同時也要積極引導他們參與更多和湘西土家族擺手舞相關聯的工作,例如藝術團體特聘教師等,最大化減少他們因為生計而摒棄民族藝術傳承;第三,一方面要激勵他們發展成為傳承人,另一方面也要和舞蹈領域的技術型人才加強溝通,最大化展現傳承者在民族舞蹈中的傳承,將舞蹈的價值極大發揮。一旦全民對非物質文化的保護意識有所提升,則會吸引更多的研究學者投入至該項工作中去,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影響力會不斷上升。
近些年,國內旅游行業發展前景較為廣闊,這極大地提升了少數民族區域的經濟發展。為了更好地結合民族特色擺手舞和文化旅游,筆者提出以下建議,第一,在發展旅游項目時,要最大化減少原生態舞蹈受到的損傷。以土家族的擺手舞為例,土家族經過后期整改修建后,彰顯出土家族的文化底蘊,但是其歌舞表演略顯遜色。就舞蹈的專業化程度而言,原生態的舞蹈動作幾乎不曾展現,他們的表演更大程度傾向于表演者身穿舞蹈服裝展示與民族特色幾乎沒有關聯的舞蹈動作。后期了解可知,這類舞蹈表演者全是旅游公司的工作人員與導游,她們展示的舞蹈均為提前預演,為了展示給顧客觀看而特意編排,若想向這類表演者了解更多的舞蹈文化,收效微乎其微。綜上推斷,湘西土家族擺手舞與旅游項目的結合,必須要最大化展現原生態的擺手舞,要多樣化的展現其舞蹈形式,進而引入更多類型的創新元素,但對于專業舞蹈者而言,他們的能通過編排舞蹈和后期訓練的方式在較短時間內熟練掌握民族舞蹈,進而將土家族擺手舞較好的傳承下去。第二,土家族的擺手舞節目的排練方式多樣化,就編創過程而言,除了向游客展示有沒的傳統舞蹈,還可借助游客體驗、游客互動的方式來增加趣味性,由于土家族舞蹈自身存在深厚的生活氣息,同時該舞蹈的具有較強的活力與青春力,當邀請顧客一同參與擺手舞的氛圍中,用感官去實際感受土家族擺手舞的民族熱情與文化,能夠更進一步的提升人們對土家族擺手舞的動作步驟與內涵的見解。
現如今,科技化水平不斷提升,湘西土家族擺手舞的還原程度也不斷地提升,人們也能感受到更貼近原生態的擺手舞。就理論分析視角而言,文字記載的途徑具有更多的優點,借助標準化、系統化的文字和多學科較差的角度,深入講解土家族擺手與它的內在文化底蘊。就實驗角度而言,視頻拍攝的途徑有利于更加真實的展示原生態的土家族擺手舞。不僅是信息科構建過程中展現出“互聯網+”技術的優勢,就傳播途徑而言,最大化利用電視節目、短視頻、網頁報道等各種類型的媒介,讓非物質文化遺產與人們的日常生活近距離相遇,讓擺手舞的受歡迎程度進一步提升,由此一來,越來越多的人加深了對擺手的印象。現階段,占據較少比例的人群接觸紙媒,出版與湘西土家族擺手舞有關的書籍已然不屬于傳承和保護民族特色的中堅力量。大力開展非遺數據管理庫是極其必要且需要被提上日程的一項工作,借助線上電子文庫的構建,土家族擺手舞被“遷移”至網絡媒介中,這一方面簡化了搜索和保存的操作步驟,另一方面也加強了安全系數,同時還能為人們提供更加全面的湘西土家族擺手舞資料,讓人們可以足不出戶就就能輕輕松松獲取資料,為研究學者開辟了信息交流的新途徑。
土家族擺手舞的歷史淵源較為久遠,其包含有濃厚的文化底蘊、豐富的文化內容、獨一無二的藝術氣息,它不單單是少數民族的文化瑰寶,其更加是中華民族文化長河的燦爛浪花。本文通過提高人們對非遺傳承與保護意識、將民族特色與文化旅游有機結合、基于“互聯網+”技術擴大擺手舞影響力等途徑讓湘西土家族擺手舞不僅僅只剩下單薄的文字和圖片變成展演品,更應該以它獨有的風格藝術,富有創造力代代相傳和活態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