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 露
(淮北師范大學,安徽淮北 235000)
書畫教學在小學美術課堂中占據重要比值,將博物館中的書畫資源融入小學美術課堂教學中不僅可以開闊學生視野,在藝術實踐中還能培養學生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書法繪畫歷來是各時期文人墨客抒發心中逸氣的表達形式,以美的形式闡釋藝術家的心胸情懷。淮北市隋唐大運河博物開展大量的書畫展,學生通過觀看品味書畫界精英的藝術造詣和精神風貌,在傳承書畫文化的同時推動素質教育的發展。在一筆一畫、一草一木中感受書畫藝術的魅力。在開展的“百年開渠,雕塑人生”書畫作品展中,展出劉開渠故居詩詞,書畫社57位實力派書畫家精品力作130余幅。作品整體格調高雅,題材廣泛,為學生營造出筆墨丹青的意境美。學生在觀看藝術品的同時了解基本的筆墨知識,在增加對傳統文化認識的基礎上樹立文化自信意識。
淮北市隋唐大運河博物館館藏的畫像磚紋飾類型豐富多彩。譬如:青龍、白虎、車馬、桑樹、射烏等畫像。畫像磚上的線條具有“刀斫斧鑿”般的力度,富有“力透紙背”的金石力度之美。線條的頓挫、粗細、濃淡、方圓、快慢、虛實極具張力和概括性,構成畫像石紋飾的形式美與音樂美。既有漢代現實生活現象的再現,又有人們的幻想,是對向往生活的物質化。在兩漢近四百年的歲月中,淮北市漢代畫像石由刻畫在石棺上的簡單畫像漸漸向復雜的墓葬畫像、祠堂畫像、石闕畫像發展。這些畫像石內涵豐富,極具神話性、歷史性、生活性,所刻內容既是對當下社會生活的真實寫照,又是對墓主人升天思想的向往和追求。淮北市畫像石采用立體透視的雕刻技法開啟近代美術的先河,以特異風貌展示了璀璨的漢代文化,以特殊線條描繪雋永迷人的石之韻。
陶瓷這一古老的藝術是實用和審美的結合體,作為實用器物順應人類物質生活的需求,作為藝術品滿足人類的審美之需。隋唐大運河博物館內收藏的陶瓷展品種類豐富且形式多樣,集中展示了古代先民的智慧結晶。在燒制過程中由于火候釉料具有不可控性,某一細微之處的處理可能導致最后的成品有千差萬別的視覺效果。裂紋就是由于部分不可控的因素造成的特殊視覺效果,這種特殊的形式不同于以往的圖案裝飾,帶來另一種視覺審美享受。打破了傳統追求完滿的藝術效果,開啟了新的審美期待。陶瓷藝術來源于人類的物質生活,這種由手工制作的器物有別于其他工業產品,注入了先民的情感與智慧,伴隨著人類文明的起源與發展,是人類文明進步的象征。
1.藏品展示與文化信息解讀
在博物館特定的文化場域里通過藏品展示,引導學生對圖像承載的文化信息進行解讀。“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是儒家和道家極力倡導的思想觀念。隋唐大運河博物館畫像磚的圖案中體現了天人合一的思想,例如在《鋪首銜環圖》中,一方面起到震懾妖魔鬼怪,守護墓主人的作用,另一方面則是引導亡靈踏上極樂世界,保障墓主人靈魂能夠順利到達死后的天上樂園。同時也有體現傳統文化吉祥寓意的圖案,主要以“龍、鳳、魚、麒麟、異獸”圖案為主。這些圖騰表達了打破物我界限,奠定了主客渾然一體縱情自然、逍遙自得、浪漫馳騁的美學觀念。
2.藏品展示與形式美感建立
隋唐大運河博物館收藏的漢《持戟門吏》畫像石中,創作者打破了傳統圖案平面化的表現方式,在門吏的頭部側臉位置增添一只正面眼睛,不看鼻子是他的正面形象,不看眼睛是他的側面形象,不同的觀看方式可以領略到不同的形式美感。通過破壞與重組五官的方式創造出一種新的視覺效果。這種立體主義的表現手法用現代西方立體主義繪畫的概念去解讀中國兩漢石器的石像符號,使現代派藝術與中國漢代畫像藝術之間有著不可思議的奇妙聯系,在有限的平面空間上分解物象并通過重疊的方式表現出多個方位才能觀看到的形體結構。漢代畫像石的這種立體主義表現手法,采用透視和平面的方式在表達三維效果的同時在和諧與對立中體現了四維空間的形式美感。
1.博物館空間與教學場域
博物館在視覺形態上是可視的物態化空間,是存放和展示視覺藝術資源的特殊“收納盒”,在這個特定的空間內我們可以形象直觀地感知藝術的魅力。博物館內的資源體現了歷代人們的社會意識和實踐活動,學生可以在博物館這個特定的“此空間”中感知“彼空間”。當美術教學發生在這個特定的由藏品、光線、高度、背景組成的公共空間時學生可以體會到“百聞不如一見”的視覺直觀性。博物館的物質空間是博物館發揮美術教育職能的基礎條件。“你如何看待一幅畫,可能微妙地依賴于在展廳中的其他藝術。”在博物館這個特定的空間內由于藏品的布展方式會影響觀眾的觀看和思考。
2.博物館空間與信息移動
隨著后現代主義和社會科學的進步,空間轉換和形象移動的時代已經到來。由于通信技術的快速發展,我們可以在不知不覺中實現空間的轉換,空間的障礙得到消除。電腦、手機等現代通信工具的高速發展減少了實體空間帶來的限制。被數字化的博物館可以將實體的博物館空間永久的定格在網絡世界,等待人們打破鏡像的障礙與藝術作品進行“面對面的交流”。這種虛擬觀看和自主參與的方式已成為未來教育事業發展的主流方向。在學校的實際教育中,由于條件的限制,教師很難統一集中學生到博物館內進行教學。博物館的信息移動可以打破時空的限制,構建網絡虛擬空間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到博物館的美術教學。
第一,架式教學模式。教與學是教師與學生的雙邊性活動,支架式教學模式體現了新課程改革教會學生學習的教學要求。倡導在學生原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為學生提供知識建構的條件,讓學生形成新的知識。在美術教學中,教師可以引進博物館的藏品資源,以實物展示為支架,引領學生在已有經驗的基礎上形成新的認知。教師提供的博物館藏品資源一方面要考慮學生原有知識儲備,另一方面也要考慮學生的潛在發展水平。此外教師可以提供適當的語言提示,為學生的發展提供可能。美術教學要抓住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在了解學生的學習基礎上進行因材施教。
第二,發展式教學模式。發展教學模式囊括小學生心理發展在內的能力以及智力發展的教學方式。學生的興趣、意志力、想象力、創造力是內部誘因,與此相反的觀察、動手操作是促進學生發展的外部誘因。教學發展的源泉是內部誘因,外在誘因是構成其發展的重要條件。在博物館美術教學中需要注重學生的審美情感和道德意志的發展,挖掘構成學生學習的內部誘因。淮北市博物館開展的“大運河文化進校園”活動中宣講員利用大量生動的圖片和有趣的視頻向學生介紹運河遺址出土的陶瓷文物,生動形象地再現隋唐大運河的歷史風貌。
第三,情景教學模式。人本主義學習理論的代表人物羅杰斯提出:“有意義的學習方式是讓學生在真實的情景中學習。”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授者,還要為學生提供激發學習興趣的特定教學情景。博物館有豐厚的藝術資源,學生可以在形象直觀的情景中感受藝術的魅力。情景教學模式有助于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感知力符合建構主義的學習理論,讓學生在寬松自由的環境下快樂學生,不再是被動式的學習。情景式教學打破了傳統教學模式的壁壘,將課堂移到博物館,讓學生在具體情景中感受資源文化的魅力。
1.博物館——引進來增加教學資源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提出與發展對開發和利用校外美術課程資源提出了新要求。不同地區的教師可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和條件充分開發社會文化和自然資源。利用各地各種公共文化設施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增強對傳統文化的理解,樹立文化自信意識。對此要求美術教師要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將美術課程可利用的資源由校內向校外延伸,由美術學科向其他文化領域拓展。改變傳統固有的教學模式,美術教學的資源不只是美術教材、多媒體課件、畫冊、教師參考用書等傳統資源,還應該拓展到校外如博物館館藏資源的引進。
2.學校教室——走出去開闊學生視野
除了引進資源還可以將藝術課堂拓展到博物館。博物館有自由寬松的學習環境,吸引學生注意力的同時調動學習積極性,陶冶藝術情操。小學學齡段是孩子視覺形象發展的關鍵期,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到博物館參觀學習,培養其美術修養,促進視覺形象的發展。我們“看見”風景時,也身入其境。我們若是“看見”過去的藝術品,便會置身于歷史之中了。在博物館學生可以體會身臨其境的感受,通過管內講解員的語音講解以及文物旁的文字介紹加深對歷史的理解。
3.傳承本土文化——樹立文化自信
美術教育是素質教育的組成部分,不僅要培養學生的專業素質能力和視覺審美能力還要讓學生樹立熱愛本土文化和文化自信意識。淮北市隋唐大運河博物館不僅蘊含了淮北地區的地域文化還囊括了該地區文化發展的歷史變遷過程。充分發揮和利用淮北市隋唐大運河博物館的館藏資源能引起學生關注本土文化,形成文化認同感,激發學生對家鄉文化的熱愛之情。充分挖掘和利用博物館豐厚的館藏資源,增加館校合作有利于激發學生對地域文化和祖國文化的認同感。
當代社會的發展對國民的素質提出了新的要求,學習圖像傳達與交流的方法、形成視覺文化意識,為國家培養具有人文精神和文化素養的公民成為博物館美術教育的基本價值取向。當今的“大美術”概念要求我們實現全民美育覆蓋,將美育融入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美術教育不僅是學校的職責,更是整個社會應該肩負起的偉大使命。博物館作為社會美術教育機構不僅要發揮收藏、研究、展覽的職能,更應該突出強調其教育職能,發揮提高全民文化素養的職能,注重對全民的美育滲透,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做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