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 虹 趙倩倩
21世紀以來,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使國際間的貿易越來越緊密。全球產業結構亦隨之逐步改變,服務業日益國際化,全球對外貿易中服務貿易比重不斷攀升。2001—2019年,我國服務貿易總額由785億美元快速增長至8023億美元,年均增長13.78%。2019年服務貿易進出口分居世界第二和第五,中國服務貿易的國際地位不斷提高。在此過程中,金融業為我國經濟發展提供了綿綿不息的資金“血液”,金融服務貿易作為服務貿易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推動國民經濟發展和貿易增長的重要支撐。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要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全面提高對外開放水平,推動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推進貿易創新發展。作為我國服務貿易新興利潤增長點的金融服務貿易,勢必要更多地參與到國際競爭之中,如何在當前貿易摩擦可能長期持續以及新冠肺炎疫情短期對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沖擊背景下,通過自身競爭力的提高來促進服務貿易結構升級,帶動我國服務貿易健康發展,是當前備受關注的新命題。
圖1顯示了2009—2019年我國金融服務貿易的發展狀況。總體規模呈不斷增長態勢,進出口從2009年的9.99億美元上升到2019年的63.7億美元,2014年達到歷史峰值94.71億美元。從增速來看,2009—2014年總體保持較高增速。2014年之后,美聯儲貨幣政策多變及貿易摩擦等因素帶來國際金融市場的動蕩環境,同時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推進也使國內金融生態開始出現變化,國內外的金融環境變化帶來了一定的消極影響。2015年進出口總額同比下降47.43%,此后增速緩慢回升。2009—2015年金融服務貿易總體處于逆差狀態,2016年實現了貿易差額由負到正的轉變,連續四年保持貿易順差,反映了我國金融服務貿易出口實力在不斷增強。
圖2顯示了2009—2019年我國金融服務貿易在總體服務貿易中的比重并非穩定增長,2009—2014年總體呈波動增長態勢,2015年跌至0.76%后在穩定范圍內上下波動。在此期間,總體占比低于1.5%,2014年達歷史峰值,但僅有1.45%。2019年我國金融服務貿易出口增長至39億美元,但僅占服務貿易總出口的1.39%,較之運輸的16.3%、旅游的12.2%差距明顯,說明金融服務貿易規模雖在不斷增長,但在整個服務貿易行業中尚未形成較好的競爭力,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我國金融服務貿易具有很大的發展潛力。

圖1 2009—2019年中國金融服務貿易發展

圖2 2009—2019年中國金融服務貿易占服務貿易比重變化
WTO最新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是世界服務貿易出口排名前十中出口增長最快的國家,仍然是世界第五大服務出口國。表1顯示,2015—2019年我國金融服務貿易出口國際市場占有率在十個國家中均排名最末,2019年僅有0.75%。而美國與英國依據其發達的金融資本市場,出口國際市場占有率分別高達 26.07%和15.43%,穩居世界前兩位。中國金融服務貿易國際市場份額長期處于較低水平,同印度等一些發展中國家相比,國際市場占有率也存在一定的差距,我國的金融服務貿易仍處于初步發展階段。
以上三個方面表明,由于我國金融服務貿易起步較晚,且市場開放水平不高,還未在數量和質量兩個方面形成有效的競爭力,但具有很大的上升空間。

表1 金融服務貿易出口國際市場占有率(2015—2019年) 單位:%
學者們對金融服務貿易競爭力的研究主要從對區域間競爭力比較的橫向研究和競爭力體系分析的縱向研究進行。本文依據“鉆石模型”理論,結合我國金融服務業的特點,選取12個指標作為解釋變量,如表2所示。以2005—2019年中國金融服務貿易出口額Y作為被解釋變量來代表金融服務貿易競爭力。運用SPSS軟件經主成分分析降維處理后進行回歸分析。
實證結果表明,本文選取的12個變量均在不同程度上影響了中國金融服務貿易競爭力。根據各變量代表的具體意義,得出以下結論:

表2 指標選取與說明
1.生產要素。本文考慮了資本、技術以及人力三種生產要素,其對應選取的三個指標金融機構存款余額X1、互聯網普及率X2和金融業就業人數X3每增加1%,會分別帶動金融服務貿易出口增加0.232%、0.228%和0.225%。資本要素對金融服務貿易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其對金融服務創新潛力以及抗風險能力的支持。2005—2019年金融機構存款余額由28.7萬億元快速增長至192.9萬億元,表現出資本規模積累帶來的積極影響。技術要素對金融服務貿易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其對互聯網金融發展和金融創新等方面的高水平技術支持。另外,源源不斷的金融人才為金融創新提供了必不可缺的條件,極大地推動了金融服務業的高質量發展。
2.需求要素。本文選取金融機構貸款余額X4和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X5代表企業和個人的需求。這兩個指標的回歸系數為0.231和0.232,呈顯著正向影響。2005—2019年金融機構貸款余額擴大了7.9倍,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10.5%,隨著各企業融資需求的增高和國內居民消費水平的提高,金融服務業的發展將不斷面臨新的更高的要求。
3.相關與支持產業要素。我國貨物貿易出口額X6和第二產業增加值X7這兩個指標均對金融服務貿易出口呈正向影響,回歸系數為0.303和0.310。我國金融服務業的主要關聯產業偏向于資本密集的制造業。制造業是一國的經濟支柱產業,2020年國務院提出四支“政策箭”來促進制造業穩增長,強調了引導金融機構創新方式,加大金融對制造業的支持力度。
4.企業組織、戰略和競爭要素。本文選取大型商業銀行在銀行業金融機構中的資產占比X8和R&D經費支出強度X9來反映我國金融業的競爭狀況。兩指標的系數分別是-0.218和0.232,說明金融企業的市場集中度越高,行業中的競爭越少,對金融服務貿易出口起負向影響,而R&D經費支出強度作為科技進步的重要特征,激發了金融行業的競爭活力。2005—2019年,大型商業銀行在銀行業金融機構中的資產占比從52.5%下降到40.4%,表明我國金融服務業的結構在不斷改善,對金融服務貿易競爭力的消極作用也會越來越小。
5.政府要素。本文選取存款準備金率X10和金融服務貿易開放度X11來反映政府在金融服務貿易出口中的作用,回歸系數為0.122和0.166。政府作為宏觀管理部門,對金融市場起到了調控、激勵、約束等作用。雖然存款準備金率上調會降低金融機構的流動性,但可以保證金融系統的支付能力,增強金融機構的抗風險能力。同時,在我國開放政策的執行下,國內金融市場的活力不斷被激發,從而促進我國金融服務貿易出口增長。
6.機遇要素。本文以金融業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金額X12來代表我國金融服務貿易發展的機遇。結果顯示,外商直接投資每增加1%,會使金融服務貿易出口增加0.225%。2005—2019年我國金融業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金額由2.2億美元增長至71.3億美元,年均增長28.2%。外商直接投資的增長,一方面可以改善金融業的資本水平;另一方面還在于通過向外資企業的學習來提高我國金融服務企業的管理水平和金融產品創新能力。
在上述實證結論分析的基礎上,結合我國金融服務業的特點,本文認為應從四個途徑來提升中國金融服務貿易競爭力。
金融創新是提升金融服務貿易競爭力、促進金融服務高質量發展的根本推力。本文結論表明,信息技術水平、資本規模和人力資本等生產要素在提升我國金融服務貿易競爭力中發揮明顯作用。一是要推進金融與技術的融合。借力金融科技打造特色的金融產業,提供差異化的高附加值金融服務產品,改善服務手段。二是加大人力資本投入,根據金融服務業發展的新趨勢,高校進行金融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企事業不斷完善人力資源管理制度,運用多種方式加強對金融服務從業人員的培訓,是提升金融服務業研發和管理手段創新能力的重要途徑。
企業和個人的需求均會拉動金融服務貿易出口增長,因此應提高金融服務的需求比重,擴大金融服務市場。一是要大力發展普惠金融,支持中小微企業的發展,增加對中小微企業的科研支持,促進金融業可持續均衡發展。二是要不斷幫助改善居民的消費環境和消費結構,引導多樣化的科學消費行為,不斷挖掘內需,擴大金融服務市場。通過擴大需求來推動金融機構不斷進行高質量的產品和服務創新,以此提高我國金融服務業的國際市場競爭力。
由于金融服務業的競爭力較之其他行業稍顯薄弱,因此通過形成產業集群的方式,加強相關產業的協調與支持是提升其競爭力的重要途徑。一是應充分發揮制造業和國際貨物貿易大國的優勢,加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力度,為增強我國金融服務貿易出口創造良好的發展條件。二是旅游、教育、電子通信等服務業的發展也會拉動保險及銀行業等金融服務的需求增長,因此應加強金融服務業與其他服務業的合作,提升金融支持服務貿易發展的作用。
金融服務市場不斷開放,為我國金融服務企業提供了更多的國際市場合作和發展機遇。一是放寬金融業準入門檻,加大外資引進力度,擴大外資金融機構的市場準入、業務范圍、服務對象等,增加金融服務市場的活力和競爭力,提高我國金融市場的國際化水平。二是抓住機遇。加強我國與他國的友好經濟交流與合作,減少摩擦,抓住“一帶一路”契機,穩步推進我國金融市場與世界接軌,提高人民幣國際化競爭力。三是依據國情和金融業發展趨勢,不斷完善金融監管體系,建立科學的網絡信息監管系統,提高內部監管效率和業務透明度。同時,加強對外資銀行的監管,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為國內及外資金融服務機構創造公平的競爭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