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久佳 高 峰 楊 雪
企業成長理論認為,企業即是一個社會經濟組織,同時也是一個生命有機體,存在從出生到死亡的不同階段。國內外的諸多學者對此進行了詳細的研究和探討,提出了多種企業生命周期模型。科技型企業的發展路徑符合生命周期理論,但由于科技型企業自身具有高科技含量、強創新能力、高風險和高收益等特點,使得其在生命周期不同階段具有某些其他行業所不具有的特點和需求。如圖1所示,本文將科技型企業的生命周期劃分為種子期、初創期、成長期、成熟期和衰退期五個階段。
此階段的科技型企業尚未形成完整的企業組織體系,組織架構簡單、人員數量較少、業務活動單一,對企業創始人的科技創新和整合能力要求較高,主要面臨技術風險、市場信息不對稱風險和資金投入不確定風險等。需要從產學研合作、創新創業服務、孵化載體平臺等方面加以支持和培訓。

圖1 科技型企業成長階段示意圖
此階段的科技型企業經過種子期的創新,形成部分可轉化的科技成果和產品,并開始生產和投放市場,創新效率、意識和學習能力較強,主要面臨創業資金需求加大、融資渠道不足、企業管理和盈利水平不高等問題,創業風險較高。需要從設立拓展融資渠道、商業模式打磨、降低創業成本等方面給予支持。
此階段的科技型企業部分技術、產品和服務已經得到市場檢驗,企業的市場拓展、盈利水平持續提高,融資需求激增,主要面臨提高產品質量、降低生產成本、引進科技人才和開展融資等問題。需要從建立企業融資和信息披露平臺、發展風險投資和創業投資、加強科技人才引聚等方面給予支持。
此階段的科技型企業在經營和管理方面已經較為規范,產品已經成熟,盈利模式和水平趨于穩定,融資渠道較為豐富,主要面臨戰略選擇風險、技術創新風險等。需要從鼓勵創新發展、加大研發投入、加強合作交流等方面給予支持。
此階段的科技型企業在科技創新、產品研發、人才隊伍、技術設備、市場份額等方面已經出現頹勢,若能積極進行技術、管理和產品創新,依然有蛻變的可能,主要面臨企業轉型升級難度大、市場信心不足、經營成本上升等問題。面對進入衰退期的科技型企業,需要從技術成果轉移、創新資源重組和風險規避等方面審慎研判。
天津濱海高新區于1988年成立,分別于1991年和2014年經國務院批準成為首批國家級高新區和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2017年獲批國家雙創示范基地,同時還是首批國家創新型科技園區。經過多年發展,已經成為天津科技型企業培育的高地。
截至2020年底,天津濱海高新區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簡稱國高企)達1678家,全市占比23%;國家科技中小企業(簡稱國科?。┻_1287家,全市占比16%;天津“雛鷹”企業達534家,全市占比15%;天津“瞪羚”企業達50家,全市占比13%;天津科技領軍(培育)企業13家,全市占比12%;上市企業12家,全市占比20%;新三板掛牌企業30家,全市占比20%。基本形成種子期有創業孵化—初創期有“雛鷹”、國科小—成長期有“瞪羚”、國高企—成熟期有科技領軍(培育)、上市企業的科技型企業梯度培育體系(表1)。

表1 天津濱海高新區科技型企業培育情況
在創新創業方面,天津濱海高新區先后發布《打造特色載體推動中小企業創新創業升級資金使用管理辦法(試行)》《支持打造特色載體推動中小企業創新創業升級項目指南》《科技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行動計劃(2019—2020年)》等政策;全國首推“創新創業通票”制度,出臺《天津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創新創業通票管理辦法》,推行創通票初創服務包、新四板服務包、市級高企服務包,著力降低企業創新創業成本。在科技金融方面,天津濱海高新區出臺《關于進一步支持科技型中小企業融資發展的若干措施》《關于支持企業在上海證券交易所科創板上市的若干政策》《知識產權質押融資風險補償資金池合作方案》,在直接融資、間接融資、科創板上市和風險補償等多方面給予支持,基本涵蓋初創期、成長期和成熟期科技型企業融資需求。在人才引聚和營商環境方面,天津濱海高新區出臺人才政策“黃金七條”和人才服務“便利七條”,為企業家來區創業提高提供優質服務;出臺《優化營商環境整體方案》,全力打造辦事方便、法治良好、成本競爭力強、生態宜居的一流投資營商環境。
截至目前,天津濱海高新區擁有天津市級及以上研發平臺共176家,全市占比12.5%。其中,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家,國家重點實驗室1家,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9家;天津市工程技術中心27家,天津市重點實驗室4家,天津市企業重點實驗室36家。擁有市級及以上科技企業孵化器13家,包含國家級孵化器9家,市級孵化器4家。擁有市級及以上眾創空間21家,包含國家級眾創空間7家,市級眾創空間14家。擁有在建院士工作站4家,國內外院士、特聘專家、國家創業領軍人才等各類創新人才千余人。成立天津信息技術應用創新產業(人才)聯盟、天津市生物醫藥人才創新創業聯盟、高新區“大孵化器聯盟”等協同創新創業平臺,人才交流、溝通合作、資源配置保障能力進一步提升。與華為共建的天津鯤鵬生態創新中心已經啟動運營,國家先進操作系統創新中心、國家先進計算產業創新中心、騰訊IDC數據中心等重大創新平臺和項目正在有序推進,良好的創新創業生態正在形成。
天津濱海高新區引育了中科曙光、飛騰、麒麟、360、紫光云、中海油服、合源生物等一批高質量科技型企業,區內企業連續三年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在國產芯片、操作系統、智能安全、生物醫藥等多個領域占有重要地位。其中,飛騰研發的高性能通用芯片、麒麟研發的國產操作系統為實現安全自主可控的國產化替代提供堅實保障;合源生物研發的CNCT19細胞注射液納入國家藥監局“突破性治療藥物”品種。已經形成以信創產業為主導,以新經濟服務為特色,以生物醫藥、新能源、高端裝備制造為支撐的產業體系,為“中國信創谷”和“細胞谷”建設打下了堅實產業基礎。
截至2019年底,天津濱海高新區工商注冊企業數量為3.6萬個,約為北京中關村的1/13、成都高新區的1/4、廣州高新區的1/3。根據《全國科技創新百強指數報告2020(企業、高校及研究機構篇)》顯示,僅360一家企業排名在100以內;全國218家“獨角獸”企業中,只有“58到家”成功入圍,大型平臺企業缺乏,尚未形成具有競爭力的頭部企業群體,企業品牌和協同創新水平需要加強(圖2)。
良好的投融資環境、豐富的創業投資群體、多樣的科技金融產品,是滿足科技型企業融資需求的良好保障。目前,與北京中關村、深圳高新區等先進高新區相比,天津濱海高新區在科技金融支持力度、政府引導基金設立等方面存在差距,專業化、市場化人才與團隊數量不足,投融資服務和金融產品需要進一步創新。從種子期直至上市的科技金融服務體系需要完善。
科技人才是科技型企業培育和發展的核心資源,是關系企業生死存亡的關鍵因素。天津濱海高新區缺少大學科技園,與大學高校等創新創業資源聯系不夠緊密;中低端人才較為豐富,高端引領型人才缺乏,科技人才結構需要進一步優化,亟需引進一批高端創新創業人才、專業技術人才和科技管理人才。片區較為分散,部分區域生活配套不足、交通成本較高、教育資源缺乏,對高新區人才吸引存在不利影響。

圖2 2019年工商注冊企業數(萬家)
一是大力推進創業載體建設。依托高新區產業基礎和優勢,積極打造一批專業化、特色化孵化器和眾創空間,鼓勵有條件的孵化器向專業孵化器轉型,瞄準產業細分領域開展精準孵化;支持創業載體提升專業化水平,在載體專業化升級、導師引進、舉辦活動等方面給予資助,增加區內科技型企業孵化能力。二是強化與高校合作與交流,吸引更多高校青年人才來區創新創業。鼓勵和支持區內創新創業載體、企業和科研院所與國內外高校開展創業培訓、教育和指導等各類活動,加大高新區創新創業政策宣傳和解讀,建立優秀高校畢業生來區創新創業綠色通道,優化創新創業服務,全力提升創新創業人才吸引力。三是支持大企業建設產業創新創業平臺。在鼓勵大型平臺企業內部創業和裂變式發展的基礎上,充分發揮其在資源整合、協同創新、創業經驗、資金充足等方面的優勢,建立產業創新創業平臺,吸引和培育一批產業關聯度高、科技創新能力強的創新創業團隊,形成“大企業引領—小企業配套—創新創業團隊支撐”的企業“雙創”體系。四是大力營造良好的創新創業氛圍,打造具有特色的“雙創”品牌。加強企業創業輔導和培訓,提升政策宣傳范圍和知曉度,積極組織開展和參與國內外高水平創新創業大賽,提升區內“雙創”品牌影響力,激活社會創新創業意識和熱情,營造優質的創新創業環境。
一是設立政府引導基金。加大政策性投入力度,設立包括產業基金、風險補償基金、創業投資基金等在內的基金體系,爭取與現有市、區級基金展開合作,探索建立項目推薦機制,充分發揮政府引導基金的杠桿作用,引導和吸引社會資本加強科技型企業前期投入。二是完善初創科技型企業投融資獎勵。引導和鼓勵金融機構向初創科技型企業發放信用貸款、開展股權投資等業務,并對符合條件的給予一定獎勵或補貼。提高科技型企業在貸款貼息、融資獎勵等方面的額度,進一步降低企業融資成本,緩解高新區科技型企業初創期的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三是加大初創科技型企業扶持力度。重點在房屋租賃、科技人員招聘、研發投入、商業模式打磨等方面給予資金支持,著力降低企業創新成本和運營成本,提高企業“存活率”。四是建立技術對接服務機制,加強技術合作交流。成立技術對接服務平臺,定期梳理、征集和發布區內科技型企業技術服務需求和供給清單,為企業提供信息發布、查詢、溝通的全方位信息平臺,提高企業間對接效率;鼓勵初創科技型企業與行業龍頭企業、科技領軍企業開展交流合作和協同創新。
一是開展資本對接活動。積極吸引國內外風險投資機構、中介服務機構、科技銀行等金融機構在區內落戶,為開展投融資提供良好生態;積極開展融資路演、洽談、項目推薦等活動,免費為企業提供資本對接場所、機會和平臺。二是開發多元化應用場景。將符合條件的技術、服務、產品納入政府采購清單,擴大首購、訂購等非招標方式的應用,加大科技型企業重大創新的采購力度;組織實施一批科技創新重大項目和新技術應用示范工程,大力推廣優質產品和服務,引導區內企業應用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提高企業市場比重。三是提高科技型企業管理水平。組織開展科技型企業家素質能力提升培訓,鼓勵開展高水平科技型企業管理咨詢服務,支持企業引進科技管理人才、技術創新人才等企業發展需要的高層次人才,在人才住房、子女教育、醫療保障等方面給予支持,促進企業向專業化、規范化、標準化發展。四是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力度。加大知識產權政策宣傳,提高區內知識產權保護意識,強化科技型企業知識產權規劃和布局輔導;開發和完善知識產權質押融資和保險服務,引導知識產權中介服務機構加強誠信管理,不斷提高服務能力和服務水平。
一是支持科技型企業走向多層次資本市場。按照“因企施策、分類服務”原則,積極開展股改和上市輔導服務,鼓勵符合條件的企業進行股改,引導科技型企業掛牌上市,并給予適當的資助和獎勵,推動企業提高證券化水平,充分利用多層資本市場進行融資。二是鼓勵企業加大創新投入。建立產學研用協同創新體制機制,加強科技型企業自我創新能力和力度,強化細分領域的深耕細作,充分發揮其市場資源整合能力,為企業創新產品和技術的換代上級做好準備,推動企業蛻變,保持科技創新活力。三是服務區內企業“走出去”,提高國際品牌影響力。鼓勵企業參與國際市場競爭與合作,支持科技型企業采取企業聯盟或和跨國公司合作的方式進入國際市場,鼓勵企業深度融合國際產業鏈、供應鏈和價值鏈;對有條件的企業,在設立海外創新中心、分銷中心、海外生產中心、兼并收購海外公司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持。
一是支持企業開展重組。建立完善的金融市場和資本流動機制,合理地通過技術轉移、閑置資產變現、創新資源重組等多種手段,降低科技型企業轉型風險,采取穩定漸進的方式推進企業轉型。二是建立科技型企業風險防控機制,對可能出現的重大風險應建立應急預案,做好企業破產清算、社會維穩和人員安置工作,并營造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創新創業風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