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妮蓉,劉玲玲,秦莉花,李 晟
(湖南中醫藥大學,湖南 長沙 410208)
2019年底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暴發[1],為阻止疫情蔓延,2020年1月27日教育部發布通知,要求高等學校適當推遲春季學期開學時間[2]。隨著疫情防控形勢的好轉,各高校相繼復學,但大學生群體流動性大、聚集性強,繼續做好校園疫情防控是關鍵。因此,了解大學生群體新冠肺炎相關知識、信念和防范行為,是高校制訂防控措施和開展健康教育的前提。
研究對象為長沙市某高校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本科生。
1.2.1 調查方法 參考相關文獻自行設計問卷,通過專家咨詢和預調查形成最終問卷,內容包括5個方面43個條目:(1)一般資料(性別、年級、生源地、專業、家庭居住地、家庭收入來源);(2)新冠肺炎相關知識認知情況(病原體、相關癥狀、傳播途徑、診斷標準、是否可預防和治愈、治療方法等);(3)新冠肺炎相關行為(個人及家庭預防措施、活動情況等);(4)新冠肺炎相關知識獲取途徑;(5)對疫情的態度。利用問卷星平臺制作電子問卷,通過微信、QQ等開展在線調查,調查時間為2020年2月28日至3月9日。
1.2.2 統計學方法 將所有數據錄入SPSS 17.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一般資料用描述性分析,計數資料采用人數、百分比進行描述,一般資料與各條目之間是否存在統計學差異使用卡方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共回收問卷636份,有效問卷636份,有效率100.0%。調查對象中男生人數稍多于女生,一年級學生占比最多,所學專業以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為主,家庭居住地為農村的約有一半,家庭收入來源主要為外出打工(見表1)。

表1 調查對象一般資料
對于新冠肺炎相關知識,大學生知曉率排在前5位的條目依次為“COVID-19可通過飛沫、痰液等傳播”“COVID-19主要癥狀是發熱、咳嗽等呼吸系統癥狀”“外表健康的人可能攜帶新冠病毒”“COVID-19可以治愈”“老年人是易感人群”;知曉率排在后5位的條目分別為“COVID-19病原體為β屬冠狀病毒”“目前COVID-19核酸檢測常用的標本”“患有高血壓等慢性疾病人群是易感人群”“COVID-19可通過糞便傳播”“《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六版)》建議的治療方法”(見表2)。不同性別、年級、專業、居住地及家庭收入來源的學生知曉率無顯著性差異(P>0.05)。

表2 大學生新冠肺炎相關知識知曉情況
調查的大學生中,有612人(96.2%)獲取新冠肺炎相關知識的途徑為網絡,195人(30.7%)為海報、折頁等宣傳資料,469人(73.7%)為電視、電臺,349人(54.9%)為同學、朋友、親戚等,127人(20.0%)為報紙,348人(54.7%)為手機短信,246人(38.7%)為微信公眾號和課堂、講座,187人(29.4%)為廣播。
在新冠肺炎疫情蔓延期間,70%以上的大學生害怕被感染,擔心與確診患者或其密切接觸者接觸;81.9%的大學生表示如果自己患有新冠肺炎且別人知曉,會對生活造成影響(見表3)。對新冠肺炎出院患者上學的態度:211人(33.2%)選擇隔離2周后才能上學,37人(5.8%)選擇應退學回家,388人(61.0%)選擇有醫院證明才能上學。此外,研究發現不同性別的大學生在害怕感染新冠肺炎、與確診患者及其密切接觸者接觸方面有顯著性差異(P<0.05),不同年級、專業、居住地、家庭收入來源的大學生無顯著性差異(P>0.05);不同性別、年級、專業、居住地、家庭收入來源的大學生對新冠肺炎出院患者上學的態度無顯著性差異(P>0.05)。

表3 不同性別大學生對新冠肺炎的態度
調查結果顯示新冠肺炎流行期間,大學生做得較好的防護行為包括外出或與人接觸時戴口罩、回家后及時洗手、家里經常開窗通風換氣、不吃野生動物、未與朋友親屬聚會或聚餐、家里或公共場合不隨地吐痰,但在居住環境的消毒、對大便的管理、鍛煉身體、中藥預防等方面執行不力(見表4)。且研究發現不同居住地的大學生在戴口罩、及時洗手、開窗通風換氣、用84消毒液拖地、用艾條或艾葉熏以消毒、對大便的管理、鍛煉身體方面執行情況有顯著性差異(P<0.05,見表5),不同性別、年級、專業、家庭收入來源的大學生之間則無顯著性差異(P>0.05)。

表4 大學生新冠肺炎防護行為調查結果[n(%)]

表5 不同家庭居住地的大學生新冠肺炎防護行為比較(n)
調查結果顯示,大部分大學生對新冠肺炎的主要癥狀、易感人群及診斷標準知曉率較高,但對傳播途徑了解不全面。目前認為呼吸道飛沫傳播和密切接觸傳播是COVID-19的主要傳播途徑,且有文獻報道存在糞口傳播的可能性,糞便排泄或相關污染物可能導致病毒傳播[3]。但調查結果顯示,多數大學生對“COVID-19可通過與患者直接接觸傳播”和“COVID-19可通過糞便傳播”條目的知曉率相對較低。此外,大學生對“COVID-19病原體為β屬冠狀病毒”和“目前COVID-19核酸檢測常用的標本”知曉率較低,核酸檢測的標本可以是痰液、咽拭子、肺泡灌洗液、血液和環境樣本[4],知曉率低可能與調查對象為非醫學專業學生,對醫學相關知識了解較少有關。大學生群體獲取新冠肺炎相關信息的渠道非常廣泛,除網絡外,還包括電視、廣播、報紙、課堂、講座等,與張雪輝等[5]的研究結果相似。大學生作為家庭及社交媒體中較為活躍的信息傳播者[6],信息獲取渠道多元化有利于及時了解疫情動態,但是如果沒有準確的分辨能力,可能會因獲取錯誤的信息而導致不正確的行為。提示各高校可以利用合適的網絡平臺做好對大學生群體的知識普及和防護宣傳工作,提高大學生群體的認知水平。
在新冠肺炎防護行為方面,大部分人能做到外出回家及時洗手、與人接觸或外出戴口罩、經常開窗通風換氣、在家經常鍛煉身體、不吃野生動物、減少家人朋友的聚會。雖然已有研究證實戴口罩對阻斷病毒傳播非常有效[7],但仍然有1.9%的人在與人接觸或外出時未佩戴口罩,說明少部分人對新冠肺炎基本防護不重視,依從性低。此外,在對環境的消毒(如使用84消毒液拖地)及對大便的管理上大部分人未采取相關措施,可能與前面提到的對新冠肺炎的傳播途徑缺乏全面了解有關。不同居住地的大學生對戴口罩、及時洗手、用84消毒液拖地、對大便的管理、鍛煉身體等防護行為的執行情況有顯著性差異,可能與農村和城市的人口密集程度、住房條件不同有關。提示高校要加強COVID-19傳播途徑、環境消毒方面的宣傳,提高大學生自我防護的依從性[8]。
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大部分大學生害怕被感染,擔心與確診患者或其密切接觸者接觸,且有81.9%的人表示如果自己患有新冠肺炎且別人知曉會對生活造成影響。提示大學生群體面對疫情會有輕度的不良心理反應,且不同性別的大學生對疫情的態度有顯著性差異(P<0.05),在心理上女性比男性更易受疫情的影響,與黃韻芝等的研究結果一致[9],可能與女性更易受環境應激源的影響有關[10]。由于大學生群體尚處于向成人轉化的過渡期,自我調節能力有待提高,且疫情期間高校延遲開學,可能給部分大學生帶來一定的壓力,因此高校及時、科學地進行心理干預十分必要[11]。
(1)開展線上COVID-19知識培訓,提高防護行為依從性。利用多元化網絡平臺對相關知識進行普及,尤其對于非醫學專業學生,針對病原體、傳播途徑、易感人群、預防措施等必要的專業知識展開健康教育,使其及時掌握正確的知識,樹立正確的防治觀念,從而保證全體學生能從意識及行動上做好防護準備。(2)密切關注女性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做好心理疏導,向其提供有關疾病和服務的信息,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和應變能力。同時,做好高年級及畢業生的實習和畢業答辯工作,使其妥善處理好實習、求職、升學等的關系,有效緩解疫情期間的焦慮情緒。(3)開學之前利用網絡平臺做好遠程健康監測,各學院每天監督學生進行健康上報,及時了解每位學生的動態。(4)重視全體學生的身體鍛煉與飲食,組織多種學習與休閑活動,合理安排作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