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康
摘 ? 要: 本文從漢字的特點出發,結合漢字的繁簡爭議問題,對漢字簡化進行反思,并提出漢字優化的新思路。這不僅有利于傳承中華文化,還有助于傳播中華漢字文化。
關鍵詞: 漢字簡化 ? 漢字優化 ? 繁簡之爭 ? 識繁寫簡 ? 復繁
世界上許多古老國度的文字,都有由圖畫文字向表意文字過渡的傾向,漢字是其中影響最大的一種。在六千多年的發展演變過程中,漢字頑強地維持著表意個性。漢字為中華民族各個時代的人民發明創制并逐步改進的文字。根據目前的史料記載,漢字可追溯至約公元前1300年商朝的甲骨文、金文,再到秦朝的小篆,發展至漢朝的隸變,至唐朝又楷化為今天用的標準手寫體——楷書,以及派生的草書、行書。漢字在這至少3400年中,不斷發展優化符合社會的需求,得到長久的保存和使用。本文反思簡化后的漢字、探討漢字的繁簡爭議問題,提出漢字優化的新思路。
一、漢字簡化的反思
1952年2月,國務院決定成立“中國文字改革研究委員會”,用以收集民間及民國以來學者們關于漢字簡化的建議。1954年7月,國務院宣布成立“漢字簡化方案審定委員會”,由董必武先生擔任委員長,郭沫若先生及老舍先生都是該委員會的會員。同年,國務院提出“漢字簡化方案”草案。1956年委員會批準通過了簡化字515字及簡化偏旁54個。
在“文化大革命”時期,各省份和地方紅衛兵都曾推出不同程度的簡化漢字字體。至1977年,“文化大革命”結束,國務院提出“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草案。但是,1986年國務院廢除“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同年,“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改為“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并重新發布《簡化字總表》?!皣艺Z言文字工作委員會”與文化部、教育部同時發表《關于簡化字的聯合通知》,一致認為:漢字的形體在一個時期內應當保持穩定,以利應用。
“二簡字”并沒有實行開來,是因為當初漢字簡化有一部分是為了學習西方實行拼音文字,簡化“過了頭”。誠然,簡體字帶來了很多益處:減少繁亂,提高效率;結構簡明,便于識讀;縮短書寫時間,提高閱讀效率;迅速提高全體國民素質水平。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社會歷史進步發展,簡化字漸漸顯露出弊端,我們需要反省和思考,進一步優化漢字。
關于漢字簡化的反思:一是漢字簡化破壞了漢字的表意特性。漢字的最大特征是它的表意性,有形有意。在漢字簡化時,忽略了漢字表面形意,僅僅把漢字當作一種符號修改,只為減少漢字筆畫,這極大地破壞了漢字的表意性。例如:“漢”的繁體是“漢”,從水難(省去隹)聲,音熯?!半u”的繁體是“鷄”,漢與雞被簡化的部件并不相同,但都簡化成了“又”,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不僅破壞了漢字的表意性,還影響了漢字的理據性。二是簡化漢字斷開了古代漢語與現代漢語的聯系。隨著科技的發展,人們書寫漢字的機會減少,“提筆忘字”現象越來越普遍。不用說古代漢字,現在漢字的識別率也越來越低。從現在的語文教材在漸漸增加文言文的權重可以看出,古代漢語的重要性日益顯現。簡化漢字一定程度上加大了現代漢字與古代漢字的阻礙。三是簡化漢字不利于大陸與港澳臺地區及華人的交流。據統計,使用漢字的人口已經超過了全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這之中不僅包含大陸人民,還包括港澳臺地區人民和華人華僑。但是,由于大陸實行漢字簡化,港澳臺地區人民和華人華僑還使用繁體字,因此,造成了交流上的困難。
二、漢字的繁簡爭議問題
中國漢字的簡化,是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中期,在周恩來同志的直接領導與關心下,結合上百名文字學、語言學等專業的專家的建議,對中國數千個常用漢字進行的一次系統的、權威的關于字體的簡化。中國是一個有著幾千年歷史的農業大國,農村人口占總人口的百分之八十以上,當時中國一半以上的人口是文盲或者半文盲,要在這樣的教育基礎上發展文化、建設國家,識字掃盲是要首要完成的任務。進行漢字簡化是為了讓數以億計的中國人民能夠盡早盡快地識字認字,提高全國整體文化素質水平,只有以此為發展基礎,才有可能學習先進科技,建立一個富強民主的社會主義國家。
隨著社會歷史的發展,簡化的漢字喪失了部分漢字的表意特征。再加上大陸使用簡體字,臺灣地區使用繁體字,海峽兩岸使用字體不同。關于繁簡字體的爭議日益嘯上,有部分文化界、政界人士提出全面恢復繁體字的建議,也有部分學者支持簡化漢字,還有如袁曉園先生提出“識繁寫簡”的中庸建議。漢字的進一步優化是必然的、不可避免的。為避免太過激進,可以采用袁曉園先生的“識繁寫簡”提議加以過渡。袁曉園先生提出的“識繁寫簡”主要包括以下兩項內容:第一,海內外,在自愿的前提下,不識繁者識繁,不識簡者識簡。第二,印刷品,以繁體字為正體的地方,允許印刷一些簡體字讀物。以簡體字為正體的地方,允許印刷一些繁體字讀物。用簡用繁,主要應由印刷讀物的性質決定,不必完全統一。
“識繁寫簡”的提議具有很強的可實施性。對于大陸人民來說,繁體字和簡體字雖然差異不小,但是簡體由繁體簡化而來。而且對于普通人而言,只需認讀繁體字,并不要求書寫,所以“識繁”可行。臺灣地區早就印繁寫簡,繁簡并用,楷行分流。而且,簡體由繁體簡化而來,其中有著必然聯系,所以“寫簡”亦可行。
實行“識繁寫簡”的策略多有益處。首先,有利于海峽兩岸的和平統一。大陸以主動的態度,自覺、積極地實行“識繁寫簡”,盡可能消除書面交流上的障礙,有助于促進海峽兩岸更廣泛、密切地交流,有利于祖國的和平統一。其次,有利于傳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漢字尤其是繁體字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主要載體。要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必須認識繁體字。而且,亞洲文化圈的許多國家,如:韓國、日本、越南、新加坡等,有許多繁體字文獻書籍?!白R繁”有助于進行文化研究和了解他國文化。最后,有利于傳播中國優秀漢字文化。繁體字比簡體字更具表意性,也更能體現中國文化。在對外漢語教學過程中,可以利用繁體字進行“漢字教學”?!白R繁”有助于傳播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增加中國國際影響力。
三、漢字優化的新思路
由于簡化后的漢字破壞了漢字原先的表意性和理據性,進一步優化漢字勢在必行。首先,可以實行“識繁寫簡”策略進行過渡。“識繁”可以幫助人們更深刻地了解認識漢字的表意特征,在后續優化漢字的推廣中,有利于人們學習認識優化后的新漢字。
其次,針對漢字字形的優化,可以適當恢復漢字的表意特征,即過于簡化的漢字要適當“復繁”。注意,這里的“復繁”不是指恢復繁體字,而是指對于某些漢字過于簡化的部件可以“復繁”恢復其表意特征,優化漢字。例如:鳳的繁體字“鳳”。形聲字,從鳥,凡聲。本義是鳳凰,中國古代傳說中的百鳥之王?!傍P”里的部件“鳥”上加一橫,意為百鳥之王,簡化字“鳳”把“鳳”里的部件簡化成了“又”,使“鳳”就喪失了原本的表意性。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提議“復繁”,可以把“又”改成“鳥”上加一橫,既恢復它本來的表意性,但不是繁體字的部件,而使它具有簡體字的特征,不難記住。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當初在簡化漢字的時候,專家學者們把很多復雜的部件簡化成了“又”或者“乂”。例如鄧的繁體字“鄧”、對的繁體字“對”,以及上面提過的漢的繁體字“漢”、雞的繁體字“鷄”、鳳的繁體字“鳳”等。又如趙的繁體字“趙”、風的繁體字“風”、毆的繁體字“毆”等。這些字原來的部件并不相同,但為了方便,都簡化成了相同的部件,這是要進一步優化的重點。
漢字是表意文字,結構形象的同時也存在一字兩記的弊端,即漢字的字形和字音是相互分離的,學習漢字時既要記字形,又要記字音?!耙缓啞睂χ袊嗣衲酥林袊鐣闹卮笠饬x毋庸置疑,“一簡”在“漢簡”起步階段取得的階段性成果不可忽視。但是,顯而易見,“一簡”的漢字,簡化的重點只在于字形的化繁為簡,隨著時代的發展,“一簡”字的局限性日益顯現,僅從字形上簡化不利于解決字音認讀的問題。這在漢字的進一步優化過程中,是我們必須面對的問題和歷史責任。字形書寫的簡化是必要的,但字音認讀的簡化更有必要。從實用性而言,要進一步優化漢字,就要把重點從單一的字形簡化轉移到以字音和字形相結合的全方位的、多層次的優化上,最終目的是使漢字既能利用字形寫,又能借助字音認。
針對字音的優化,簡化字利用形聲字的聲旁化繁為簡的策略已初見端倪,并且有一定的成效。借助形聲字聲旁,可以在簡化字的基礎上,進一步推進和深化漢字優化。理由有三:其一,形聲字是漢字中的“主流”文字。據《說文解字》記載,漢字中形聲字的占比高達82%-90%。從量的方面來看,可以看出簡化漢字主要是簡化形聲字。其二,形聲字的“聲”,在于聲旁的表音功能。即聲旁的優化是以聲旁為對象的字形和字音的“雙方面”的優化。簡單來講,在漢字中形聲字占主流,在形聲字中“左形右聲”的形聲字占大多數。并且,形聲字中有很多聲旁可表意的漢字,即這些個聲旁既能表聲又能表意。例如,淺、箋、賤、棧這組詞,“戔”聲的字都有小的意義在內,“戔”在表聲的同時還表意。所以說,聲旁的優化是以聲旁為主體的字形和字音一舉兩得的優化。其三,傳承和弘揚先人的寶貴遺產。漢字造字自象形字起發展至形聲字,在漫長的發展進程中,凝結了先人心血的形聲字是先人造字智慧的結晶。以形聲字聲旁作為漢字字音優化的新方向,光大先人寶貴遺產和五千年中華民族歷史文明的深厚底蘊,理應為進一步優化漢字的著力點。
四、結語
漢字是凝結先人智慧的、締造華夏文明的中華文化之根。隨著社會歷史發展,簡化后的漢字喪失了原先所帶有的表意特征和內部結構的理據性,漸漸表露出不可忽視的弊端。這意味著對漢字進一步優化已迫在眉睫。“不破不立”,我們不能因為人口基數大,改革困難及顧忌外國漢語學習者等重重阻礙就安于現狀、縮手縮腳、止步不前。
漢字優化并不是對“一簡字”全盤否定,而是要秉承“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的態度和原則,對一部分漢字進行優化,大部分漢字是合適的無須優化。以“識繁寫簡”為過渡,“復繁”部分喪失表意性、理據性的漢字,并借助漢字形聲字的聲旁,使漢字字形、字音更優化。漢字優化道路任重道遠,不是一代人或是幾代人就能徹底完成的。從商朝甲骨文開始,大篆、金文、小篆、隸書至草書、楷書、行書等,再到繁體字、簡化字等,每一步都是對漢字的優化。
漢字是當今世界上僅存的傳承數千年之久卻沒有中斷發展脈絡的自源性文字。我國各項事業欣欣向榮,“一帶一路”倡議啟動;遍布世界各友好國家和地區的孔子學院,正弘揚以漢字為載體的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文化。適逢知識大爆炸時代,更煥發了漢字的發展活力,高速發展的科技事業急需新詞語表述新事物、新概念。這一切均為擴大漢字的國際影響力創造了良好的國際大環境,昭示著進一步優化漢字已刻不容緩、箭在弦上。
參考文獻:
[1]王寧.漢字的優化與簡化[J].中國社會科學,1991(01).
[2]袁曉園.論“識繁寫簡”與“文字改革”——答呂叔湘等先生[J].漢字文化,1992(02).
[3]宋雅雯.淺議“復繁”與“繁簡之爭”[J].才智,2012(17).
[4]付書仙.對漢字簡化利弊的分析[J].科教導刊(電子版),2019(02).
[5]胡世忠.淺談漢字簡化[J].文化產業,20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