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夏婷
摘 ? 要: 本文闡述節奏的定義,針對學生對于音樂作品的風格把握不恰當,音色的把控能力、力度的變化欠缺,節奏感不強等現狀進行了分析。要想培養學生的音樂感覺,首先要從音樂的第一關健要素“節奏”入手,引導學生從生活中挖掘節奏,尋找語言特點與節奏的共通點,運用聲勢律動教學法、創編活動、欣賞節拍明顯的樂曲等音樂教育或音樂活動,培養良好的節奏感。
關鍵詞: 節奏 ? 音樂 ? 培養方法
節奏是音樂的脈搏,是構成音樂的根本精髓,是組成音樂的核心要素之一。德國著名兒童音樂教育家卡爾·奧爾夫認為:“音樂構成的第一要素是節奏。節奏是音樂的生命,是音樂生命力的源泉。”由此可見,培養學生的節奏感在音樂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并起基礎性和關鍵性作用。
一、節奏的定義
節奏是自然、社會和人的活動中一種與韻律結伴而行的有規律的突變,包括高度、寬度、深度、時間等多維空間內的有規律或無規律的階段性變化。節奏不僅限于聲音層面,景物的運動和情感的運動也會形成節奏。如音樂快慢激烈緩柔、美術韻律、文學作品鋪墊高潮結尾等。又如太陽黑子的活動和周期甚至整個地球的太陽公轉與地球自轉都與節奏密切的相關。節奏——看似抽象,卻源于生活。其實只要我們能夠善于發現、樂于觀察,那么節奏在日常生活中無處不在。如何才能讓學生在生活中充分理解音樂的靈魂和感受音樂的魅力,作為一名一線音樂教師,我責無旁貸。
二、學生對音樂節奏掌握的現狀
二十一世紀的中國,對于這個經濟高速發展的現代化國家來說,人們不再滿足于溫飽,開始有精神追求,很多家長培養孩子學習聲樂或樂器,但在我十年的音樂教育生涯中,發現孩子們確實一個比一個唱功了得或琴技超凡,可惜這些孩子學習演唱或演奏的音樂越來越失去靈魂,只剩下速度,對于音樂作品的風格把握極不恰當,音色的把控能力、力度的變化十分欠缺,甚至不理解音樂中的第一個關鍵要素“節奏”。原因何在?因為這些孩子只在學習中直接獲得了音樂的外在軀殼,并沒有深刻理解音樂的本質。我重新思尋如何扭轉快餐式現代音樂教育模式下出現的尷尬局面,首先從音樂的第一個關鍵要素——“節奏”入手,嘗試深入探索如何有效培養小學生良好的節奏感。
三、通過音樂教育培養學生的節奏感
1.引導學生從生活中挖掘節奏,培養學生尋找節奏的能力。
節奏變化為事物發展本原,藝術美之靈魂。節奏的靈感來源于日常生活,努力嘗試引導孩子們在生活中探詢節奏。人類由遠古時代的原始生活到如今的繁華生活,節奏一直在發生革命性改變。
如這周每天都在做三件有規律的事,吃飯、工作、睡覺;下周每天做著吃飯、學習、工作、睡覺四件事情。同樣是一周時間,第二周每天隨時做的事情多了,這就意味著每天腳步加快了,生活節奏變快了。
又如人們白天在工作狀態中走路的節奏頻率和晚上休閑散步在公園的腳步聲截然不同。由前者的節奏頻率可以感受到白天人工作時投入、急切的心情,后者就是悠閑自在的、舒緩的情緒。
時鐘在愉快地向前走著:“的嗒、的嗒”;打字機“叮了當啷、叮了當啷”地響著;炎熱的夏天,知了不停地大呼大叫:知了知了;在熱鬧歡騰的美麗農村,母雞終于下蛋了:咯咯咯咯咯咯嗒咯咯咯咯咯咯嗒,鴨子也下河了:嘎嘎嘎地叫著;在熱鬧的繁華城市里,汽車的喇叭也在響:笛笛笛笛;就連大街上人們的說話,都會產生節奏。其實,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有各種各樣的聲響、多種多樣的節奏,只要大家仔細觀察、用心感受,節奏便緊緊地圍繞在我們身旁。作曲家只是把日常生活中的節奏運用在音樂上,很自然地形成了音樂節奏。
教師每天在音樂課堂中引導學生尋覓生活中的節奏,讓更多的學生對生活中的節奏產生興趣,久而久之學生便能在生活中慢慢發現節奏并感受到節奏的魅力,不知不覺中被生活中的各種音樂節奏深深吸引,逐漸愛上音樂、理解音樂,讓音樂在孩子們的生活中得到升華。
2.通過語言特點讓學生掌握不同的節奏型。
節奏是生活形象化的反映,學生學習節奏的特點是從生活實際中來,形象化的語言最能激發學生學習節奏的興趣,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從生活語言中轉化為節奏語言,使學生更快更準確地掌握不同節奏型的特點。
如在奧運會直播中經常聽到讓人熱血沸騰的語言:
X ? X ? ? XX ? X
中 ?國 ? ?隊, ?加 ?油!
這是典型的前十六后八和兩個八分音符的節奏。
又如,當司機倒車時,倒車雷達會有節奏地響著:
X ? XX ? X ? ?X
倒 ?車, ?請 ? 注 ?意!
這是兩個八分音符和前十六后八的節奏。
還有體育課上聽到的口令:
X· X ? ?X ? ?X
向前 ? ?看 ? 齊!
這是前附點和兩個四分音符的節奏。
X ? X· ? ?X
向 ?前 ? 看!
這是后附點和一個四分音符的節奏。
教師可以通過創設情境,先讓學生想象自己身在其中,然后模仿這些聲音,再過渡到讀節奏、拍節奏,使學生逐步養成從生活中吸取——模仿——運用節奏的良好習慣。
除了通過中文的語言特點讓教師幫助學生快速掌握節奏以外,還可以投其所好,根據英文的語言特點設計一些節奏,充分激發學生對音樂的學習動力和興趣。如:
二分音符
X ?— (tea)
四分音符
X ? ? (car)
兩個八分音符
X ?X ? (apple)
四個十六分音符
XXXX (motorbike)
前十六后八分音符
XX ? X (dinosaur)
這樣的節奏語言教學不僅能增加學生的節奏感,還能對學習英語的語感起到促進作用,從而實現學科相互融合的“雙贏”目標。
3.運用聲勢律動培養學生的節奏感。
聲勢和肢體律動是對節奏的感知與音樂表現的兩種主要表達方式。在奧爾夫音樂教育的體系中,聲勢和律動是一種簡單的音樂節奏和身體組合的活動,主要表達方式包括拍掌、跺腳、拍腿、拍胸、拍肩等。兒童在音樂中借助這樣的聲勢和身體組合動作,可以對不同的音色進行更深入的音樂感受。律動指的是人們有節奏地進行跳動或者有規律地運動。多指的是人們在聽到了音樂后,按照音樂節奏通過聲勢和身體的各種運動方式進行表達。當學生在音樂活動中長期處于積極主動的參與狀態中,情感就會得到極大的激發和滿足,對于音樂的感受和表現力逐漸得到增強,有助于提升節奏感。
低年段中小學生生性好動、愛模仿、喜愛音樂和游戲,情緒容易自然地受到聲勢律動感染的基本心理特征,教師先從律動入手,發現學生的肢體律動與節奏已經形成一定融合度,并具有一定控制力時,逐漸引入聲勢節奏教學,更利于學生自然而高效地掌握歌曲的節奏特點。例如《幸福拍手歌》,就是一首典型的運用聲勢律動教學法讓學生感受音樂的歌曲,教師可以邊讓學生感受歌曲音樂情緒,邊引導學生進行拍手、跺腳、拍腿、拍肩等聲勢律動,對于進一步培養和提高學生的節奏感有很大的意義和幫助。又如《星光恰恰恰》,教師引導學生感受歌曲歡快的音樂情緒,有意識地指導學生在每個樂句的后面加上拍手的節奏“X ?X ? X”,再循循善誘讓每位學生仔細觀察歌曲前三個樂句中每個樂句的結尾正是運用了這種節奏型,使學生在“玩”中、“模仿”中、“情境”中潛移默化地熟練并掌握這一節奏特點。還有人音版小學音樂教材中的歌曲《拍手拍手》《小青蛙找家》等都是運用了聲勢律動教學法培養學生良好的節奏感。
4.通過創編活動培養學生的節奏感。
簡單、陳舊的節奏教學方式刻板、單調、缺乏生動性和活力性,在很大程度上使小學生潛在的音樂才能、創造力、想象力逐漸消退。新的音樂課程標準中明確要求小學生在音樂課中熟練掌握音樂創編的能力。
如歌曲《動物說話》,第一段和第二段歌詞分別歌頌小雞和小鴨,它們說話的聲音雖然不一樣,卻完全運用相同的節奏和旋律。教師可以通過這兩種動物說話聲音不同,但運用相同的節奏這一特點引導學生運用相同的節奏創編歌詞,模仿其他小動物說話的聲音,使學生輕松掌握歌曲的節奏。
小 ? 雞說 ? 話 │嘰嘰 嘰│
小 ? 鴨說 ? 話 │嘎 ?嘎 ?嘎│
X ? XX ? X │X ? X ?X│
又如人音版一年級上冊的歌曲《火車開了》,在教學導入環節,教師可以創設情境,引導學生想象坐火車時聽到的聲音,火車準備開是怎樣的聲音?火車剛剛開動時是怎樣的聲音?火車開快時又是怎樣的聲音?
火車準備開會發出這樣的聲音:
Wu — │Wu —│
X — │X —│
火車剛剛開動時會發出這樣的聲音:
hong ?long │ hong ?long│
X ? ? ?X ? ?│ X ? ? ?X │
火車開快時發出這樣的聲音:
ka ?chaka ?cha│ ka ?chaka ?cha│
X ? XX ? X│ X ? XX ? X│
教師引導學生深入思考火車在不同時間段發出的不同的節奏聲響,在課堂中使學生對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的含義有了更加形象化、具體化的理解和認識,讓學生進一步明白實質意義,為日后學習各種節奏奠定堅實的理論基礎。
5.通過欣賞節拍明顯的樂曲提高學生的節奏感。
節奏感的一個重要基礎是節拍感準確。在音樂中有一定強弱分別的一系列拍子每隔一定時間重復出現叫做節拍。樂曲中每個小節中強拍和弱拍循環出現的稱二拍子,強拍、弱拍、弱拍循環出現的稱三拍子。一線音樂教師要想更好地培養和提高學生的節奏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讓學生多聽一些旋律節拍明顯的音樂體裁。
如欣賞二拍子的樂曲可以選擇富有節奏步伐的“進行曲”風(如吳光銳、賈雙、李明秀的《運動員進行曲》,莫扎特的《土耳其進行曲》,門德爾松的《婚禮進行曲》等),教師可以在課堂中帶領學生邊聽音樂邊踏步,引導學生踩準拍點,使學生在體驗進行曲曲風的同時感受樂曲中每小節的重拍。大多進行曲節奏清晰、強弱分明、節拍規整,學生比較容易從音樂中找出重拍,多讓學生欣賞此類音樂作品對于培養和提高學生拍感有很大幫助。
又如欣賞三拍子的樂曲可以選擇一種起源于德國奧地利的三拍子音樂藝術體裁“圓舞曲”(如約翰·施特勞斯的《藍色多瑙河圓舞曲》和《春之聲圓舞曲》、約翰·埃馬努埃佐納遜《杜鵑圓舞曲》等),此類音樂作品還有一個大眾非常熟悉且華麗的藝術別稱——華爾茲,這類作品是廣泛流行于德國和世界各地的音樂和社交性歌舞,強調第一拍的重音,旋律流暢、節奏明顯的三拍子音樂。教師應有意識地多讓學生欣賞這類有一定節奏規律性的三拍子圓舞曲音樂作品,既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肢體節奏律動感,又能更好地讓學生從三拍子的音樂中感受和體驗快樂,使學生對節奏的規律性有更細致、更深刻的認識和理解。
節奏是音樂最基礎、最重要的部分。沒有了節奏,再美妙的旋律也成了無源之水。沒有掌握良好的節奏就談音樂,就等同嬰兒學走路還沒走穩就學跑步一樣,特別容易跌倒。如果說音樂中的旋律是沿途的風景的話,節奏則是預先設定好的旅途線路。沒有預先設定好的旅途線路,再好的風光也只不過是沒有靈魂的零碎音符。任何一種藝術形式都需要有良好的節奏感才能真正進入藝術世界。因此,培養良好的節奏感是擁有良好樂感的前提條件,教師在音樂教學中應以培養廣大學生良好的節奏感作為重要任務之一,才能真正引領學生走進音樂的世界,完成心靈重塑。
參考文獻:
[1]黎娟秀.淺談如何培養學生的節奏感[J].黃河之聲,2011(15).
[2]謝國剛.締造音樂藝術的骨骼——“節奏”[J].小學教學參考(綜合版),2005(8).
[3]陳安利.中小學音樂教育中的節奏訓練[J].中小學音樂教育,2018(11).
[4]陳越.小學音樂節奏教學之我見[J].中小學音樂教育,2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