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璇 吳怡潔
摘 ? 要: 本文審視芬蘭基礎教育改革背景和動因,分析民族文化、課程內容、“現象教學”,剖示芬蘭基礎教育改革和課程經驗,論析對我國的啟示,以期循序漸進地培養學生的多學科融合能力、構建多功能的網絡教學與師生互動的學習共同體,促進教育改革。
關鍵詞: 芬蘭 ? 面向未來 ? 教育改革 ? 課程創新
自二十一世紀以來,芬蘭學生在閱讀、數學和科學素養等方面表現出較高的水準,在多屆國際學生評估項目評價中取得了好的成績。但近年來,芬蘭的基礎教育遭遇了不同以往的難題和挑戰。起因是:芬蘭的國際學生評估項目指標,從PISA排行榜跌落。面對這一情形,芬蘭教育部門著手尋求應對措施,并啟動指向跨學科能力的新一輪教育改革,將教學重點放在“跨學科學習”上。新一輪課程改革的目標,是培養能夠適應瞬息萬變的未來社會的人才。
一、芬蘭基礎教育變革的背景及動因
從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芬蘭每隔十年會進行一次國家課程改革。每次課程改革,都具有創新性。因為,教育面對的是未來十年社會的變化與發展。所以出于發展知識經濟以增強國家競爭力的目的,芬蘭開始制訂面向未來的教育改革方案。一方面,在經濟全球化的時代背景下,世界范圍內經濟呈現衰退跡象,社會產業結構及人才就業市場發生巨大變化,各種新技術和新媒體的發展使社會活動方式更多元化。芬蘭政府意識到教育的目的不僅是教給學生知識,還要教會學生終身學習能力及學會生存能力,以適應未來社會的變革與發展。另一方面,自2012年以來芬蘭在國際學生評估項目中的成績下降,芬蘭政府和教育部門力圖通過與時俱進的教育變革措施改善這一現象,以提高教育的可持續發展水平。雖然芬蘭學生在歷年來的評估項目中獲得了較顯著的成績,但是芬蘭政府認識到,全球化背景下數字化學習發展已經成為主要趨勢,給學校和課堂帶來一系列挑戰,培養年輕人應對未來的能力的要求使芬蘭教育改革勢在必行。
二、芬蘭基礎教育改革與課程創新的特色及彰顯
(一)融入芬蘭基礎教育改革血脈中的核心民族文化
芬蘭基礎教育改革取得的顯著成效,與獨特的文化價值導向和文化資源利用是分不開的,芬蘭更關注教育的平等與合作,而不是競爭與抉擇。
平等與合作的觀念,在芬蘭整個社會和教育界中占有重要地位。教育公平,在芬蘭教育體系中有獨特和豐富的內涵。芬蘭沒有公立與私立的二元教育體系,芬蘭的教育具有公益性、普及性,教育經費由國家承擔。在經歷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磨難之后,芬蘭人力圖建設新的芬蘭。芬蘭的學校都是公立的,政府提供的設施均等,師資平衡,軟硬件條件基本是相同的標準,因此每個孩子接受的教育是均衡的、公平的。
(二)面向生活與未來的基礎教育改革的主要內容
芬蘭國家教育部門基于國情的考慮,提出以培養學生未來社會發展需要的綜合能力為課程改革的主要出發點。一方面,隨著互聯網和信息技術的發展,科技對教育的影響日益明顯,因此芬蘭國家教育委員會強調,各中小學應當推動信息網絡技術在教學活動中的應用,學校教學活動場所應當具備多樣化選擇,教學實踐需要給予學生更大的自由,讓每個學生能夠自行決定學習場地和學習方式。在現有的校園設施條件下,芬蘭為了達到學生自由安排學習計劃的目的大規模建設開放型課堂教室,打破原有的物理空間狀態。新的課程不僅注重各個學科知識的整體把握,還關注學生對網絡信息技術的學習與實際應用能力,鼓勵學生通過一些視頻網站甚至游戲學習,不再拘泥于單一的學習方式。教師往往按照學生水平的差異,選擇教學內容和教學環境,并將計算機編程知識和其他學科結合納入新課程進行教學研究,以此培養學生的信息化能力。
另一方面,芬蘭新課改更關注學生的體驗式學習,注重學生的個人愛好,在課程設計和教學活動方面更傾向于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學生作為教學活動的參與者,對于教材內容的選擇與編排及何種教學方式的采用,具有一定的決策權。同時,芬蘭學校的教師和管理人員在安排課程和教學計劃的過程中,讓學生清楚地知道各學科教學安排的具體內容,并了解各學科課程的學習進度,更好地自我管理與反思。考試不是學習的核心,而是學習的一部分,這是芬蘭基礎教育的重要特征之一。教師會根據學生不同的興趣、能力及族群特質授課,在復雜社會背景下和多元文化融合中創造卓越且平等的教育環境。此外,新的核心課程大綱教育評估成為指導性和支持性的評價途徑。
(三)課程創新在基礎教育改革中的彰顯
在芬蘭的教育理念中,教育重要的是教會年輕人應對未來的能力,為了更好地應對未來社會的重重挑戰,新一輪課程改革更注重培養學生跨學科的橫向跨領域的能力。開設工藝課和家庭經濟課等科目,使學校與學生的實際生活更好地融合,幫助學生更好地學以致用。在教材編寫方面,學科間的相互交匯融合得到更多關注,這種強調融合性的教育,能夠融合不同學科的知識和技能形成縱深的、有意義的整體,這種回歸自然、體現生活教育的課程創新在芬蘭基礎教育改革中得到了很好的彰顯。
作為課程改革的先導,芬蘭首次提出“現象教學”這一概念,并將其作為課程改革的重點。“現象教學”與傳統的教學方式最大的不同之處在于反對各個學科之間孤立化,使理論知識與實踐不容易脫離,滿足學生的知識需要。新課程仍以分科課程教學為主,繼續教授數學、藝術、歷史、音樂等課程,因為這是基本的知識與技能源頭。實際上,芬蘭的新課改主要內容是將語言和經濟及地理等傳統學科以主題教學方式進行教學融合,對不適合主題教學的學科如數學和歷史仍然按照往常的方式繼續開設。自2016年起,芬蘭國家教育部門發布相關規定,芬蘭倡導多學科跨越式教學,改革后會將這種橫貫能力融入各學科日常教學之中,而且芬蘭各學校每學年都會組織至少一次跨學科學習模塊,即基于某種具體現象的教學形式,促進各個學科之間的交流、互動與融合。
三、對我國的相關啟示
芬蘭為了應對未來時代的發展要求對課堂教學和教育發展帶來的挑戰,在準確把握本國實際的基礎上,通過一系列教育改革和課程創新方式解決教育困境。按照當今的教師能力和現有的教育模式,解決未來發展面臨的問題似乎是無法實現的,然而芬蘭在結合國情和時代發展趨勢的基礎上,創造出激發學生內在動力的環境,順應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為其他國家的教育改革提供了經驗。
(一)循序漸進地培養學生的跨學科知識橫貫能力
為了實現面向未來的能力培養目標,芬蘭在課堂教學層面創造了多學科融合式的主題教學,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掌握并運用整體學科知識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這種主題式現象教學是對傳統學校教學形式的根本變革,使各個學科教學之間不再完全孤立化,推動傳統學科教學之間的相互融合。通過轉變教學形式和方法,從學生和時代要求的角度出發,有助于學生理解不同學習內容并建立關聯思維,形成更有實用價值的知識體系,能夠將所學知識隨時運用于現實生活,對于學生高階思維的培養具有重要意義。與此同時,還要注意考慮自身的國情和文化傳統,循序漸進地創新出具有本土特色的教育模式和理念。
(二)構建多功能網絡教學與師生互動的學習共同體
尋求合作與共識是芬蘭教育體系運行的根基。因此,合作觀念一直占據重要地位,在這種觀念主導下,教師與學生彼此更加信任,并樂于組成相互溝通合作的學習共同體,信息網絡技術的發展為這種學習共同體的組成奠定了基礎,增強了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與參與度。在信息網絡技術的幫助下,課堂教學方式逐漸革新,現代社會的發展讓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合作成為人們生活的基本技能,教育者應該在利用多功能網絡教學的同時,注重培養學生的溝通與合作能力。因此,構建網絡教學體系不局限于既定的教材或者校園設施,有利于開闊學生的視野,學校、教師與學生共同創造學習社群,讓每個學生從中發現興趣和天賦,實現學生能力的增強與核心素養的提高。
(三)扎根于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土壤中尋求變革
我國的教育是根植于廣袤的土地上汲取豐富的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發展起來的,中國文化是我國教育的重要基礎,離開了中國文化傳統,教育事業就失去了重要的基礎。五千多年的歷史積淀塑造了我國的傳統文化,在兼容并蓄、博大精深的優秀傳統文化背景下,我們應當具有堅定的文化自信,充分挖掘優秀的傳統文化并扎根于此,嚴謹理性地學習國際經驗,基于充分的研究與推廣,使之本土化,促進我國基礎教育改革向前發展。
當今世界以市場為導向的工具化教育理念盛行,但是在基礎教育改革方面,芬蘭反其道而行之,選擇了與其他各國不同的教育發展道路,致力于構建非競爭和合作共享的優良教育體系,重視實用型人才的培養,實現芬蘭教育在發展理念和發展模式上的全新變革,這些顯著的成果離不開堅持公平和正義的價值取向及高質量的師資等條件。面對知識經濟時代帶來的挑戰,教育肩負著空前未有的使命,我們應當學習芬蘭基礎教育改革的成功經驗,同時保持自身的優勢和特色,促進教育事業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范曉娜.芬蘭中小學個性化教育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4.
[2]王昊,李一.挑戰與革新——面向21世紀的芬蘭教育改革[J].北京聯合大學學報,2019(10).
[3]王姍姍.教育評價改革:芬蘭的經驗與啟示[J].教育導刊,2018(02).
[4]王嵐.21世紀以來芬蘭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及其啟示[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6(01).
[5]韓寶江.芬蘭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進程[J].基礎教育參考,2019(03).
[6]馮惠敏,郭洪瑞.芬蘭國家核心課程改革中橫貫能力的培養對我國的啟示[J].外國中小學教育,2017(10).
[7]李棟,康建朝.芬蘭基礎教育新課改的誤讀與真相[J].中國教師,2016(12).
[8]王悅芳.芬蘭基礎教育改革的邏輯與理念[J].外國中小學教育,2009(06).
[9]劉勇.芬蘭“現象教學”探賾索隱[J].教育科學論壇,2017(13).
[10]吳甜.芬蘭基礎教育改革及對我國的啟示[J].基礎教育參考,20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