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建南

摘 ? 要: “囧”的雙關蘊意是能源理工高校英語專業學科建設困境現狀與突圍潛能的寫照。從負面來看,作為邊緣學科,英語專業存在被學校優勢學科同化的危險,能源與英語的融合面臨師資力量不夠、學生興趣低與就業前景不堪等多重困境;繼續英語語言文學的傳統,英語專業又有同質化的危險,與老牌院校相比,明顯存在競爭弱勢。在這種背景下,多元化的學科建設成為英語專業突圍的一大舉措,建立能源人文學、能源科技英語、“一帶一路”文化研究與英語語言文學文化等交錯的多元學科有望將難言之“囧”化變為新時代轉型的光明之“囧”。
關鍵詞: 能源高校 ? 英語專業 ? 多元化學科建設
外國語言與文學學科在理工院校的生存困境已經是老生常談,作為人文社科專業在理工院校歷來是弱勢學科,行政管理上受制于理工思維的管制,專業培養上面臨堅持人文傳統與兼納理工特色的定位困境,課程教學上存在師資力量、學生興趣、就業前景等多重因素的困擾。具體在英語教育上,秦秀白于2006年指出當代學科建設存在幾大問題:1)過于注重英語的“工具性”,忽略學科性、專業性與人文性;2)過猶不及,片面強調“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導致學生基本功不扎實;3)建設歷史短,學科梯隊基礎薄弱,缺乏有力的學科帶頭人;4)受社會需求與市場驅動的影響,復合型人才培養有所突破,但是缺乏系統性與穩定性,也缺乏堅實的學科基礎和學術支撐;5)硬件建設上人文社科的圖書文獻儲量不足,難以形成人文學習氛圍[1]。秦秀白老師的“把診問脈”到現在依然有效,盡管很多學校針對這些問題進行了大量嘗試,并有所改進。比如柯葳對多所理工院校調研后,發現“‘專業+外語雙專業或雙學位復合型人才培養的改革”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應用能力的增強[2];沈渭菊認為有必要推行“英語+本校工科類傳統優勢學科知識”的復合型英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在實際操作中堅持以英語專業知識為主、工科優勢學科知識為輔[3]。作為外語學科的龍頭學府,北京外國語大學不具有理工院校的尷尬困境,但是在“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社會環境中,一樣面臨如何緊跟國家形勢、人文專業,如何服務社會的學科建設問題,該校對專業教材、培養方案、管理體制等進行了大量的開創新改革,將文學、語言學、翻譯學和國別研究作為英語專業的核心知識,并主張英語教育的中心從語言學習向知識學習、從技能培養向能力培養轉移。在一定程度上,北外理念帶動全國高校外語學科改革的思潮,理工院校的外語專業受其影響,一直走在改革的道路上。
雖然英語學科的困境大體類似,但由于眾多理工高校各有優勢和特點,每所院校的英語專業建設問題存在差異,因此解決辦法應該有所不同。能源高校一直承擔國家能源勘探與開發的科研重大使命,為國家能源安全與國際能源戰略關系穩定做出了巨大貢獻。可是,能源高校的英語專業卻存在定位規劃的難言之“囧”。“囧”本義為“光明”,在網絡流行語中表示“尷尬無奈”“悲傷暗淡”。能否將難言之“囧”轉化為光明之“囧”,是能源高校英語專業學科建設的一大挑戰。
一、難言之“囧”
作為能源高校的邊緣學科,英語專業存在改革發展的幾大困境。鑒于為國家能源人才服務的社會使命,能源英語復合專業的開設既順理成章,又彰顯特色,可是,在實踐操作中卻面臨重重困境。
首先,缺乏“英語+能源”的跨學科師資。傳統英語語言文學培養的教師多年從事文科教學和研究,理工思維轉型和專業學習極具挑戰。以石油勘探開發為例,流程包括地質勘測—物探—鉆井—錄井—測井—固井—完井—射孔—采油—修井—增采—運輸—加工,每一步驟后面都隱含大量的專業信息,即使可以通過學習簡化能源讀物掌握基本知識,但是因為缺乏實際操作,且生活應用程度較低,英語教師很難系統掌握要求的專業知識,在具體教學中如隔靴搔癢,難以將復雜的信息以生動易懂的方式傳授給學生。
其次,學生的能源知識學習興趣索然。面對晦澀難懂的教材,學生只能通過死記硬背應付作業和考試,對于專業名詞后面的具體內容卻一知半解。另外,學生缺乏學習動力。能源專業學生的就業受制于國際能源市場的波動和國內能源企業的發展規模。就目前國內傳統化石能源企業而言,大部分人員超編,能源專業的學生面臨就業難題,略懂能源知識的英語專業人才更難擠入就業市場。并且,受化石能源行業資源日趨減少的限制,考慮到社會生態文明建設的艱巨使命,國際傳統能源行業未來面臨萎縮轉型的前景,社會對傳統能源人才的需求終將減少。因此,能源英語專業的建設面臨與時俱進的挑戰。但是在就業前景不被看好或者處于轉型的階段,學生整體缺乏能源知識的學習動力。多年的教學和學生反饋調查證明,雖然學生認為在能源高校有必要學習相關知識,但是對增開能源英語課程、強化能源英語專業特色持悲觀態度。以我校中國石油大學(北京)為例,針對專業定位設置進行了問卷調查,其中要求學生在能源特色、文學文化、翻譯實踐和思辨型四類課程中選出最能影響今后學習就業的類別。在124名反饋學生中,僅5位學生(占比4.03%)選擇能源特色類課程,具體分布如圖1:
圖1 ? 各課程影響學習就業的比例
能源英語專業的學科建設很有特色,但是理想在殘酷的現實中很難實現。英語語言文學的傳統面臨同質化的風險和競爭劣勢,老牌和名牌高校的外國語學院已經在這方面做得風生水起,不僅具有非常優秀的專業師資隊伍和明確的學科定位規劃,還有良好的人文氛圍和社會口碑,與這些高校的英語專業匹敵存在重重困難。調查顯示學生對于文學文化課程的影響評價并不樂觀,對翻譯實踐課程的推崇與就業市場的導向有很大關系。面對諸多困境,能源高校中的英語專業建設如何將難言之“囧”化變為光明之“囧”,實為巨大挑戰。
二、光明之“囧”
根據2018年頒發的《外國語言文學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各高等學校外語類專業應根據該標準制訂“適應社會發展需要、體現本校定位和辦學特色的培養方案”。多年以來,學科定位和特色是眾多外語專業的難題,經過不斷創新實踐,目前已經有一些成功案例,比如中國政法大學開設法律英語專業,旨在培養“英語+法律”的復合型人才,中國傳媒大學的英語專業培養方案形成了“語言學+文學+文化+傳媒特色”的四大類課程體系,學校特色融入多元化培養體系中。馮光武在解讀《新國標》時指出,一定要明確英語專業的人文性質,即使理工高校的英語專業不能因為學校的特色偏離本身的立足點,將英語作為工具轉變為對理工專業的知識傳授。由于社會經濟需求不一樣,普遍設立的英語專業存在層次不同、類型多樣的現狀,《新國標》為各高校“準確定位、辦出特色留出足夠的空間”,體現了“質量引領、多元培養、分類卓越的基本精神”[4]。《新國標》對于學生知識結構也有創新的說法,除了以往的外國語言文學知識、人文社科與自然科學基礎知識外,還提出英語專業學生要求掌握區域與國別知識,熟悉中國語言文化知識,“形成跨學科知識結構,體現專業特色”。
在《新國標》的指導下,能源高校的英語專業如何量身定做滿足社會需求、體現學校特色、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的學科建設方案?傳統的語言文學學科建設思路需要調整,盲目迎合學校特色推行簡單的“英語+能源”的復合人才培養方案需要擯棄,推動能源人文學、能源科技英語、“一帶一路”文化研究與英語語言文學文化等交錯的多元學科成為能源高校英語專業在新時代轉型的一大選擇。
首先,能源人文學是二十一世紀興起的新興學科,將其納入學科培養體系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和科研能力,還有利于增強英語專業學生社會責任感,開闊國際視野。保羅·克魯岑(Paul Crutzen)于2000年將“人類紀”(Anthropocene)與全球變暖聯系,該詞在世界生態危機問題日趨凸顯的情況下得到廣泛的認同與使用。正是在這種背景下,能源人文學應運而生。因為化石能源的廣泛使用正是全球變暖的主因之一,推動人類文明進步的自然科學為未來的發展埋下多重隱患,當前的生存危機表明包括氣候變暖在內的問題更多是文化觀念的問題,因此有必要架構自然科學與人文社科的橋梁合力解決問題,這是能源人文學的初衷。作為能源高校的英語專業,有必要在內容導向的課程中融入能源人文學的必要知識與核心思想,比如開設“石油小說賞析”“能源人文學導論”“能源人文學讀譯”等課程,讓學生深刻了解能源是社會話語不斷闡釋的話題,洞察能源后面的深層文化建構和人為的生態危機,思考傳統能源減少與全球變暖加劇的深層關系,探討世界可持續發展的有效方式。教師在實際操作中以通俗易懂、生動有趣的方式融入能源人文學的前沿知識,有利于學生增強英語文獻閱讀能力與思辨能力,促使學生增強社會責任感,開闊國際視野。
如果能源人文學與英語專業的人文性非常契合的話,那么能源科技英語的融入是對人文社會知識的一種互補。鑒于這一類課程往往晦澀難懂,建議教師采用適合文科生閱讀的簡化讀物作為教材,讓學生通曉基本的作業流程。由于受眾對象的水平和興趣有差異,英語教師對相關知識的掌握度無法與專業老師相比,這一類課程門次不宜在專業內部多開。但是,對于感興趣的學生,可以鼓勵他們選修能源主干學科的雙語專業課程,因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在興趣驅動下,英語專業的學生才能真正全身心投入能源科技英語的學習之中。所以,學科內部少量開設能源科技英語、鼓勵有興趣的學生選修主干學科的能源專業課程,既能幫助學生掌握必備的自然科學知識、接受學校平臺教育的熏陶,又能以多樣化的形式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這是《新國標》“多元培養、分類卓越”基本精神的體現。
除此之外,“一帶一路”文化是能源高校英語專業可以納入的內容。“一帶一路”是我國于二十一世紀推動的國家級別頂層合作的倡議,旨在與沿線國家建立經濟合作關系,是實現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重要手段。“一帶一路”涉及的俄羅斯、中亞、西亞、中東等都是與我國在能源上有著緊密聯系的國家和地區,能源高校已經與很多新絲綢之路國家建立了友好合作關系,尤其在留學生培養、學術交流與科研合作上已經打下了良好的合作基礎。因此,能源高校的英語專業完全可以利用學校平臺加強“一帶一路”文化研究,教師可以將研究成果應用于課堂,比如開設“產油國文化”“中東文化概論”等,讓學生加深了解“一帶一路”倡議的重要性,明白“一帶一路”文化研究對于國際人才培養的重要意義。從就業來看,“一帶一路”倡議的深入展開需要大量國際人才,廣大的就業市場是學生學習區域與國別文化研究的強大動力,畢竟跨文化能力是英語專業人才市場競爭力的重要體現。另外,傳統的英語語言文學學科過于關注歐美文化的學習,對第三世界的文化研究處于邊緣化的位置,“一帶一路”文化融入英語專業的本科學習可以幫助學生彌補對“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了解的不足,開闊國際視野,為“一帶一路”倡議做好人才輸出準備。
當然,傳統的英語語言文學經過多年教學實踐,已經積累了很多寶貴的經驗,能源高校的英語專業在改革進程中不能一味求新擯棄這些核心的教學理念,而要夯實學生的聽所讀寫譯基礎,強化他們的語言基礎技能。作為未來的國際人才,英語專業的學生需要掌握歐美國家的文學文化,了解英語語言形成和使用的奧秘。另外,熟悉中國傳統文化成為英語語言文學學科目標的重要內容,我們需要教會學生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幫助世界了解中國。我們可以開設相應課程,鼓勵學生探索中國文化,用流利的英語講好中國文化,這也是《新國標》對學生知識結構要求的重要部分。
可以看出,在《新國標》的指導下,能源高校英語專業的多元培養方式既能體現學校特色,又能服務于學校平臺建設,既符合社會對復合型國際人才的需求,又滿足學生的個性化發展需要,有利于豐富學生的知識結構,增強語言應用能力、思辨能力、跨文化交際能力等。
三、結語
盡管能源高校英語專業面臨開設“英語+能源”復合專業的難言之“囧”,存在專業師資不足、學生興趣索然、就業前景黯淡的困境,但是通過多元學科建設,建立能源人文學、能源科技英語、“一帶一路”文化與英語語言文學文化的融合型課程體系,有利于將這難言之“囧”轉變為光明之“囧”,幫助學生建構系統的知識結構體系、增強學生的綜合競爭能力,為我國“一帶一路”倡議培養復合型國際人才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秦秀白.理工院校英語專業應該加強學科建設[J].外語界,2006(1).
[2]柯葳.社會需求與理工院校外語復合型人才的培養[J].華南理工大學學報,2002(9).
[3]沈渭菊.理工院校復合型英語專業人才培養體系的探索[J].蘭州交通大學學報,2012(10).
[4]馮光武.把握國標精神、找準學校定位、突出專業特色:《高等學校英語專業本科教學質量國家標準》的實施建議[J].外語界,2017(1).
基金項目:本文為中國石油大學(北京)英語專業綜合改革與綜合英語課程校改項目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