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鍵


摘 ? 要: “互聯網+”理念廣泛應用于教育領域,高職院校輔導員作為開展網絡思政工作的主體,其網絡思政創新能力至關重要。將生態位理論引入網絡思政教育領域,運用生態位“態”“勢”的概念,探討輔導員在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生態系統中的生態位,分析高職院校輔導員網絡思政創新能力,構建高職院校輔導員網絡思政創新能力結構模型和網絡思政創新能力SWOT分析模型,提出增強高職院校輔導員網絡思政創新能力的有效對策。
關鍵詞: 生態位 ? 高職院校 ? 輔導員 ? 網絡思政 ? 創新能力
輔導員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組織者、實施者、推進者。某些高職院校輔導員忙于事務工作,易忽視思想政治教育,尤其對網絡思政的學習、研究和運用不足。高職院校輔導員應認識到角色定位和主要職責,明確目標,增強思政創新能力,做好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本文引入生物學中的生態位理論,將輔導員網絡思政創新能力置于生態系統中思考、分析、研究,希望為高職院校輔導員開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有效建議和對策。
一、高職院校輔導員生態位內涵
(一)生態位理論概述。
生態位最早由J.Grinnel在1917年提出,認為生態位是一個由物種所占據的微環境,強調的是空間生態位的概念[1]。Gause在C.Elton研究的基礎上,提出競爭排斥法則,即Gause原理,認為生態位是特定物種在生物群落中所占據的位置,即其生境、食物和生活方式等[2](307-309,332)。生態位(niche)理論來源于生態學,是研究物種之間的競爭性、物種對環境的適應性、生態系統的多樣性和穩定性等問題的重要理論。生態位理論不僅應用于自然生態系統,而且已經擴展到社會學、管理學及整個人文社會科學[3](244)。近年來,生態位理論逐漸在高等教育領域中被應用和推廣。
(二)高職院校輔導員網絡思政創新能力生態位的理念。
高等教育系統與生態系統一樣,存在各要素之間的流動、信息交換。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涵蓋教育的主導者、教育對象、教育資源的流動和交換等要素,是高等教育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多樣性、穩定性、競爭性。輔導員網絡思政創新能力與高校思政教育系統內、外部環境有緊密的聯系,它既依賴于高校思政教育的生態環境,又與其他生態因子形成生態鏈共同作用于教育生態環境。高職院校輔導員網絡思政創新能力生態位是指高職院校輔導員所具備的網絡思政創新能力在高職網絡思政教育生態系統中所處的特定位置,輔導員將擁有的網絡思政教育生態資源作為支撐,利用互聯網技術、“互聯網+”思維、新媒體工具多種途徑開展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思政工作方法,實現線上和線下思政教育的融合,充分發揮思政育人功能。
二、一些高職院校輔導員網絡思政創新能力分析
(一)輔導員開展網絡思政教育的現實問題。
1.網絡信息敏感度不夠,網絡思政意識淡薄。某些高職院校輔導員教育理念陳舊,對新時代網絡思政內涵的理解不夠深入,網絡信息敏感度不夠,對新媒體手段的開發和利用不足,網絡思政意識淡薄。由于高職院校學生工作繁雜、一些學生學習自律性較差等,一些高職院校輔導員忙于日常事務管理,對核心的思政育人工作投入精力不足,更談不上對網絡思政教育的思考和應用,導致網絡思政教育缺失。
2.對新媒體工具運用能力不強,網絡思政教育內容脫離實際。一些高職院校輔導員缺乏敏銳的互聯網嗅覺和靈活運用新媒體開展網絡思政的能力,對新媒體技術的掌握及對其在思政領域的運用不足,只是簡單地運用新媒體發表文章、播放視頻等,缺少對思政教育素材的思考加工過程,沒有形成一套系統的網絡思政教育體系,導致網絡思政教育生搬硬套,內容脫離實際,學生無法產生共鳴,很難達到良好的思政育人效果。
3.輔導員的話語權和網絡輿情把控受到挑戰,網絡思政制度和培訓體系不完善。其一,輔導員話語權受到挑戰。由于輔導員忙于事務工作,話語缺乏新鮮感與感召力,思政教育內容易脫離學生實際,缺乏話語認同感[4](86)。其二,網絡輿情把控受到挑戰。由于網絡平臺制度尚不健全,某些大學生網絡認知能力和辨識能力不強,如果接觸不良信息,則不利于其成長。其三,網絡思政制度不完善。輔導員開展網絡思政教育仍處于一種自發狀態,未形成制度和評價體系,輔導員在開展網絡思政教育時缺少制度作為保障,也缺乏相應的工作平臺,難以實現有效的思政教育[5](101-103)。其四,網絡思政培訓體系不健全。某些高職院校忽視網絡思政教育培訓,一些輔導員在網絡輿情控制、危機事件處理等方面力不從心。
(二)高職院校輔導員網絡思政創新能力的構成。
“互聯網+”理念應用于教育領域已成為大勢所趨,思想政治教育應與時俱進,輔導員應積極搶占網絡思政教育陣地,增強網絡思政創新能力。輔導員生態位可以從生存、發展、競爭三個層面呈現[6](93-95),輔導員是網絡思政教育的主導者,高職院校輔導員網絡思政創新能力生態位由網絡思政生存力、網絡思政發展力、網絡思政競爭力三個層面構成。
網絡思政生存力是網絡思政的基礎和核心,是輔導員網絡思政能力的“元”屬性,是根本和核心,體現了輔導員網絡思政能力內部各要素的完好性、穩定性,由思想政治理論和網絡思政素養組成。輔導員網絡思政競爭力體現了輔導員“能”的屬性,反映的是輔導員對網絡思政競爭環境的適應性,體現的是潛能和發展,由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組成。輔導員網絡思政發展力是輔導員“元”和“能”的交集區域,既包括“元”的因素又含有“能”的存在,反映的是輔導員在網絡思政領域的視野、潛力和規劃,由“互聯網+”思維和運用新媒體能力組成。三者相互影響、促進,網絡思政生存力是更好地發展和競爭的基礎,網絡思政發展力和競爭力的增強有助于更好地增強生存力。
圖1 ? 高職院校輔導員網絡思政創新能力結構模型圖
(三)高職院校輔導員網絡思政創新能力的SWOT分析。
高職院校輔導員的核心工作不是瑣粹的日常事務,而是思想政治教育,應發揮輔導員思政教育生態系統中“元”和“能”的作用,通過增強網絡思政生存力、發展力、競爭力,協調好彼此關系,形成良性互動,增強高職院校輔導員網絡思政創新能力。通過分析高職院校輔導員網絡思政教育的優勢、劣勢、機遇、威脅,形成SWOT分析矩陣。
表1 ? 高職院校輔導員網絡思政創新能力的SWOT分析模型
三、增強高職院校輔導員網絡思政創新能力的有效對策
(一)提高網絡思政素養,增強網絡思政生存力。
夯實思想政治理論基礎,提高網絡思政素養,是輔導員開展網絡思政教育的基礎。輔導員應提高政治素養,樹牢“四個意識”,堅持“四個自信”,堅決做到“兩個維護”,做好“思想政治領路人”。教育學生樹立理想信念,做有理想、有目標、有信仰的新時代大學生。輔導員應積極掌握互聯網、新媒體技術,注重新媒體與思政有機融合。既要加強新媒體技術的運用,立德樹人,傳遞正能量,又要關注網絡輿情,幫助學生甄別網絡信息,強化自我保護意識。樹立終身學習理念,提高網絡思政素養,增強網絡思政生存力。
(二)提高網絡媒介素養,增強網絡思政發展力。
輔導員應具備“互聯網+”教育思維,具備敏銳的互聯網嗅覺,提高網絡媒介敏感度,主動學習、掌握新媒體技術在思政教育領域的運用。增強網絡思政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及對新媒體信息的判斷能力和甄別能力。關注學生網絡空間動態,引導學生合理使用網絡平臺、注意網絡用語的妥善表達。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凈化網絡空間,把控好網絡輿情。占領新媒體平臺的思政育人高地,掌握網絡思政教育的話語權。通過提高網絡媒介素養,有助于增強網絡思政發展力。
(三)打造網絡思政教育平臺,增強網絡思政競爭力。
輔導員應運用多種媒介手段獲取更多思政教育資源,形成思政育人體系,將思政教育資源和新媒體、網絡技術有機融合,打造全方位網絡思政育人平臺,創建獨立的網絡思政品牌。建立輔導員微信公眾號作為交流、學習平臺,發揮QQ空間、微信朋友圈功能,通過傳播正能量文章,為學生答疑解惑,多途徑踐行思政育人。輔導員要緊跟潮流,以育人助人理念為核心,通過自媒體渠道,傳播網絡思政品牌課程,多途徑增強思政育人效果。
(四)優化輔導員考核制度,加強思政育人合作。
高職院校應優化輔導員考核制度,為輔導員減負,回歸其核心工作——思政育人,促使輔導員沉下心關注網絡思政動態,學習新媒體技能,將思政理論和互聯網技術深度融合。高職院校輔導員隊伍和思政課教師隊伍是開展網絡思政的兩股重要力量,思政課教師教學經驗豐富,重理論、重研究,輔導員組織學生活動經驗豐富,重管理、重實踐,兩支隊伍應互相學習、通力合作,學校積極搭建溝通、交流平臺,實現網絡教育資源共享,創新育人方式,有助于增強網絡思政創新能力。大力加強課堂教學與第二課堂實踐的有效融入,形成教育合力。
(五)學校應加強頂層設計,為網絡思政教育提供制度保障。
高職院校應加強頂層設計,認識到網絡思政教育在思政育人中的重要作用,加大思政教育資源、資金的投入力度,組建網絡思政專業化、現代化教育隊伍,為輔導員開展網絡思政教育提供制度保障。高職院校應為輔導員提供學習網絡技術和加強網絡思政理論的機會,構建院校之間在網絡思政教育領域互相交流、學習的平臺,全方位增強高職院校輔導員網絡創新能力。積極開展網絡學習資源共享、線上答疑解惑、云班會等多種形式的教育活動,充分發揮網絡思政教育公共服務平臺的思想堡壘和輿論陣地作用。
參考文獻:
[1]R.M.梅.理論生態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1980.
[2]李鑫.生態位理論研究進展[J].重慶工商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25(3).
[3]安樹青.生態學詞典[M].沈陽:東北林業大學出版社,1994.
[4]付凱,孫一君,高守朋.“互聯網+”時代背景下高校輔導員網絡思政教育工作淺析[J].教育管理,2020(4).
[5]劉月.高校輔導員網絡思政教育工作路徑研究[J].教育論叢,2019(4).
[6]李昂.生態位理論視角下高校輔導員核心競爭力提升探析[J].高教論壇,20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