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惠瓊
【摘要】閱讀是寫作的基礎,寫作是閱讀的延伸,讀和寫是互相聯系、互相促進的。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必須深入研究文本,準確把握文本語言特點,挖掘文本中的讀寫結合因素,找準“讀寫切入點”,拓展寫的空間,把讀和寫有機地結合起來,以讀促寫,以寫促讀,從而提高了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和寫作能力。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材;閱讀教學;挖掘;讀寫結合
葉圣陶先生曾經說過:“閱讀是吸收,寫作是傾吐,傾吐是否完全符合法度,顯然與吸收有密切的關系。”閱讀是寫作的基礎,寫作是閱讀的延伸,讀和寫是互相聯系、互相促進的。在閱讀教學中,教師不僅要教學生會讀,理解作者在文章中所表達的思想內容,而且還必須教會學生理解作者在表達思想內容時所運用的方式方法及其遣詞造句的妙,把讀和寫有機地結合起來。小學語文教材每一篇課文都是經過精心挑選的,文章取材新穎,布局合理、語句優美,大多數都是學生寫作的范文。如何使學生切實從精彩的“范文”中受益,靈活而有效地提高作文水平?首先,我們必須深入研究文本,準確把握文本語言特點,挖掘文本中的讀寫結合因素,找準“讀寫切入點”,拓展寫的空間,有目的地在閱讀教學中滲透寫作指導。
一、從教材中典型的段式結構入手
小學語文教材中常見的段式結構有:總分式、遞進式、并列式、因果式、承接式、轉折式等。如《貓》中的第一段是總分式,教學本課時,讓學生學習了這種總分式的結構方式后,我出示了幾條美麗可愛的小金魚,讓他們認真觀察,然后選擇自己喜歡的一條寫一寫,寫出小金魚的特點。大部分學生能運用上總分的結構方式并按一定的順序寫出小魚的可愛、美麗。《富饒的西沙群島》第3自然段是并列式……教學這樣的課文,教師就要讓學生學習課文的段式結構,讓學生舉一反三,模仿運用,訓練學生的構段能力。學生開始寫話,對一段中句子與句子之間的聯系很難把握。因此,我們要通過引導學生對范段的仿寫,來幫助學生了解段的構成,逐步形成段的概念,提高構段能力。
二、從文本精妙的語言表達入手
教材是學生練習寫話的一塊肥沃土壤。教師要引導學生對精美句子、重點句子反復誦讀甚至會背,并結合學生習作中易錯的句子類型多加指導,尤其要對常見的連接句、簡單的并列句、精彩的比喻句、擬人句、排比句等,可先讓學生復述其妙處,再進行仿寫。
《廬山的云霧》一文句段優美,在教完第二自然段后,我抓住文章的四處比喻,適時引發學生放飛想象的翅膀,發揮個性體驗創作比喻:“段末的省略號表示什么意思呢?那廬山的云霧還有哪些姿態呀?”這樣的練習目的在于發展學生思維的流暢性。云霧還可以變化成什么樣兒呢?學生懂得運用舊知的遷移,說出云霧有的像美味的“棉花糖”;有的像可愛的“小白兔”,有的像層層疊疊的“魚鱗”,有的像展翅高飛的“雄鷹”……這一課堂練習讓學生明白了可以從不同方面來創作出比喻句,用以表現廬山云霧的“千姿百態”。
云霧不僅“千姿百態”,而且瞬息萬變。文章中“剛剛”“轉眼間”“明明”“又”等連詞的使用就是一個將廬山云霧的變化之快串聯起來的好例子。就這一語言訓練點,我讓學生用上“一會兒變成……一會兒又變成……”“明明還是……轉眼就變成……”“ 剛才還是……剎那間就變成……”這些詞句,把自己想到的云霧姿態連起來寫話。經過交流后,發現,小朋友們的想象力可豐富了,如“剛才還是一只只翩翩起舞的蝴蝶,剎那間就變成了一朵朵盛放的花兒”;再如“明明還是一個個頑皮的小猴子在爬樹,轉眼就變成一群在草地吃草的小羊”……
仿寫是學生寫作的開端,是培養寫作興趣的奠基石,是讀寫結合的好形式。只要教師把規律教給學生,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學生掌握了它,就會從讀中悟出寫的門徑。久而久之,學生的閱讀水平和寫作能力就會得到同步提高。
三、從文本的“空白點”入手
語文教材中,作者由于表情達意的需要,在進行布局謀篇、遣詞造句時,有意地在字里行間或文章的結尾處留下許多有發揮想象余地的情節、情感或思維的空間,讓讀者自己去體會和想象。這些空間,我們稱之為“藝術的空白”。我們在鉆研教材時,要善于發現這些空白;在實施教學時,要善于利用這些空白,在原有文本的基礎上,創設情境,為學生構建想象的空間,積極進行文筆練習,進而激發學生想象的無限潛能,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拓寬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空間。
1. 抓住標點“補白”
標點符號是書面語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文章不可缺少的細胞,它與文字的巧妙結合為文章增加了豐富的內涵。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有效利用標點進行補白,引導學生去聯想,去補充,從“無”中生出“有”。比如,在教學《珍貴的教科書》一文中,我抓住了張指導員犧牲前說的最后一句話“你們要……好好兒學習……將來……”,引導學生想象當時的情景,補充指導員未說完的話,并進行多人次的交流讀,從而讓學生在補充讀中領悟到教科書寄托著老一輩的激勵。
2. 利用插圖“補白”
教學中,教師如果充分發揮插圖的作用,引導學生看一看、想一想、說一說、寫一寫,既可以加深對文章的理解,又可以培養想象力,不斷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和寫作能力。比如,在《一個小山村的故事》一文中有三幅插圖(插圖1:美麗的小山村;插圖2:村民亂砍濫伐;插圖3:小山村被洪水沖走)。通過直觀對比,學生明白了小山村是如何從美麗到毀滅的。指導觀察插圖3:看,一場洪水就這樣把小山村給毀了,想象一下,趴在屋頂上的這位老伯伯此時此刻會說些什么呢?學生有的說:“什么都沒有了,我們當初不該亂砍樹呀!”有的說:“如果我們能好好保護樹木,村子就不會這樣了,真后悔呀!”……利用插圖補白,以直觀的形象喚醒了學生的生活體驗,把文章從抽象引向具體,透過畫面在孩子的頭腦中出現了廣闊的空間,同學們仿佛身臨其境,讓想象力訓練有了著力點,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3. 創設情境“補白”
對話可以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可以減少人與人之間的隔膜,更可以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困難。創設學生與文本對話的情境進行補白,可以加深學生對文章內容的認識,深刻領會文章主要內容。 例如,《守株待兔》是一篇學文明理的文章,但文章沒有直接告訴學生一個什么道理。教師可以創設對話情境,對學生進行一次說話寫話的訓練。在教學將近尾聲時,我出示畫面:農夫坐在樹樁旁等著兔子來撞死,并扮演農夫:“兔子呀兔子,我等你很久了,你怎么還不來撞死呀!”學生紛紛舉手,勸說:“農夫呀農夫,你的田里長滿了雜草,你再不去鋤,今年就沒收成了。”農夫“沒關系,我可以天天吃兔肉。”生:“兔子撞死在樹上只是一個偶然。”農夫:“我上次就遇到了,繼續等,肯定能等到。”……教師通過角色變換,為學生創設了具體生動的情境,學生如身臨其境,思維變得活躍起來。
4. 抓住細節“補白”
細節描寫最能體現人物的性格特征,文本中生動的細節描寫常常是我們挖掘教材、把握文本、走進人物心靈深處的最佳切入點。教學中,抓住細節描寫,準確圍繞關鍵詞句、重要語段,以此為切入點,靈活安排補白,對于學生的想象力訓練收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比如在教學《春天在哪里》一文的第三小節:“春天在哪里?春天在竹林里:春天的雨飄飄灑灑,竹筍從地下探出頭來啦!”針對這里的“探”字,我設計了這樣一個片段:師:竹筍從地下探出頭來,就像一個可愛的小孩子,使勁地向外探出了頭。它出來想干什么呢?生:我想看看外面精彩的世界。生:我要快快長大,變成高大挺拔的竹子。生:地下太黑了,我要出去!我要光明!生:睡了一個冬天,該出來活動活動了……師:同學們說得真好,想象力非常豐富!當竹筍鉆出地面,看到外面的世界時,會說些什么呢?生:啊!外面的世界多么明亮,多么美麗呀!生:小草弟弟,桃花姐姐,你們也來到春天了?我們一起玩吧!生:春天的太陽真暖和!……教學中,我緊緊抓住一個“探”字這個細節,以竹筍探出來干什么和當它鉆出地面,看到外面的世界時,會說些什么呢?兩個對話進行引導,讓學生抓住細節描寫進行補白,充分發揮他們的想象力,把自己的生活感悟和文章內容聯系起來,有效訓練了學生的想象力。
總之,在語文教學中,讓讀與寫掛鉤。教師要充分利用教材,找準切入點,實驗由讀到寫的遷移,讀寫訓練融合,以讀促寫,以寫促讀,從而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和寫作能力。
參考文獻:
[1]張寧生.找準切入點,讀寫兩相融[J].考試周刊,2011.
[2]歐雯.小學語文教學讀寫結合策略探究[J].上海師范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