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偉強
摘? 要:新課改提出的立德樹人理念為小學語文教學指明了方向,在素質教育當下,小學語文作為育人價值較高的科目,其承擔著培養學生正確德行、構建學生人生三觀的重擔。小學高年級學生正是逐漸擁有自我意識的關鍵時期,在這一階段落實語文德育滲透至關重要。本文即從挖掘德育資源、閱讀分享、作文教學、多媒體情境創設等方面展開具體論述,以供參考。
關鍵詞: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德育滲透
小學高年級學生自我意識正處于萌芽階段,這一時期學生的求知欲、記憶力在逐漸形成,并能自覺汲取周圍思想,模仿周邊行為[1]。因此在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中,教師亟需將德育理念滲透于日常教學中,以身作則、率先垂范來引導學生學習、模仿,進而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言行和思想,落實新課標立德樹人、以人為本的教育目標。
一、深入語文教材,挖掘德育資源
語文教材中蘊含豐富的德育元素,教師需深入教材,以主題形式展開挖掘,并引導小學高年級學生在主題德育中觸碰德育、感知德育、學習德育,最后踐行良好的德育教育[2]。本文主要以人教部編版五年級文章為例展開深入挖掘,如:
以“感恩親情”為主題,教師可挖掘文章《慈母情深》、《父愛之舟》、《“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祖父的園子》等等。教師將這一系列文章羅列在黑板或多媒體中,引導學生分析每一篇文章的內涵。學生從《慈母情深》中了解到“母親在極其艱難的生活環境下,依舊會支持我讀課外書”的故事,并將書中的母親與現實中的母親聯系,了解母親的不容易,并能感慨母愛的偉大,感恩母親的關懷;在《父愛之舟》中學生又進一步從作者回憶的往事中了解到父愛的深沉和樸實,并由衷感慨父母之愛的無私和偉大。在“感恩親情”主題教材的挖掘中,有助于引導學生、指引學生激發對父母親人的感恩之情。
以“愛國”為主題,教師可挖掘文章《青山處處埋忠骨》、《軍神》、《少年中國說》、《圓明園的毀滅》等等。學生從慷慨激昂的《少年中國說》中領悟到少年的朝氣蓬勃,感知到中華民族的英雄氣概,明確擔負起為國效力的重擔;從沉默難忘的《青山處處埋忠骨》中感受到如今的和平生活是由無數愛國人士的犧牲堆砌起來的,進而能刺激小學生努力學習、為國奮斗的激情,有助于激發學生的濃烈愛國之情等等。借助于“愛國”主題,有效激發了學生們的民族使命和責任擔當意識,培育了學生的愛國情懷。
通過深入挖掘教材,教師以主題形式引導學生學習,更能給學生濃厚的情感感知,以此影響學生的思想,加強學生的德育教育。
二、組織閱讀分享,加深德育理解
閱讀是小學語文教學的主體,閱讀文章中蘊含著豐富的德育元素,充分利用閱讀能有效發揮其育人價值。通過組織閱讀分享活動,引導小學高年級學生擇1-2篇閱讀文章,不拘是課內閱讀還是課外閱讀,學生組織形成100字以內的心得體會,并在語文教學中分享出來。此過程有助于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和組織能力,在表達過程中加深學生對于思想品德和道德行為的理解,助力學生的思想德育教育。
如在閱讀分享活動中,部分學生就《搭石》、《將相和》、《古人談讀書》談論起自己的看法,并認為:“《搭石》中的情景我們也遇到過,在下雨積洼后,總有一些助人為樂的人去找來大石頭給我們搭路,有些甚至會背我們過去。在受到幫助時我感受到快樂,同樣地我也要將接收的幫助再傳輸出去,使大家都感受到快樂。”有學生分享《將相和》,認為:“生活中我們也常犯錯,但犯錯不可怕,可怕的是沒有承擔錯誤的勇氣。”
在閱讀分享活動中,班上學生皆談論起自己近期閱讀的印象深刻的書籍,并在分享感受中促使班級學生產生情感共鳴,了解到是非對錯和優良的行為,進而引導小學高年級學生學習、模仿,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和思想三觀。
三、教學情境創設,刺激德育升華
新時代小學語文教學也需與時俱進,落實新課標“活用信息技術”的理念,充分利用多媒體和信息技術來激活課堂氛圍[3]。小學語文教學中通過利用教材文章來創設德育情境,有助于營造德育氛圍,在視覺、聽覺等多重感官刺激中加深學生對于德育知識的認知,刺激德育升華,助力學生正確德育品行的樹立。
以人教部編版六上《開國大典》為例。教師利用信息技術搜集與“開國大典”相關的影音并加以剪輯為5分鐘左右的短片。上課時教師播放“開國大典”視頻,在激昂振奮的國歌中,在藍天下,學生們看見五星紅旗冉冉升起,聽見那句潸然淚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進而能在內心深處爆發出濃厚的愛國情懷,感知到“中華人民真正站起來了”的深刻含義。在激昂振奮的音樂和視頻中,學生們心中渴望保家衛國、為國奮斗的熱情壯志被激發,加強了學生的愛國教育。
四、德育寫作展示,內化德育情懷
作品能反映學生的思想和三觀,小學高年級教學中,寫作也是學生的基礎技能之一。教師可根據學生的作文來了解學生的思想三觀,借助于生活案例和熱點新聞來引導學生表達觀點,在此過程中加強學生的思想品格教育,內化學生的德育情懷。
如以近期熱點新聞“小學生哥哥替生病媽媽做飯”這件事,來引導學生展開寫作,體裁不限、題目自擬。部分學生借此案例聯系自身家庭,提出“做飯不是媽媽的事情,我們也需承擔家庭責任”看法;有學生則認為:“小學生做飯可能會有一定的安全隱患?!蓖瑫r也有學生腦洞大開,提出:“如果我和媽媽交換身份,我們會怎么樣怎么樣。”學生們能站在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問題,教師即可展示部分學生作文,予以夸贊和表揚。而對于想法過于極端、父母的學生,教師即可借助于談話及時疏導學生情況。
總的來說,通過對新聞案例進行分析,學生們都表露出“感恩、良心、親情、責任”等態度,學生的三觀和道德思想得到有效強化。
結語:
綜上所述,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的有效方法在于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通過在教材中挖掘德育因素、借助閱讀教學、多媒體教學、寫作展示等引導學生明辨是非、學會感恩,在視頻中刺激學生愛國情感的迸發,以身作則地引導學生自覺養成良好德育習慣,以此助力小學生成為德智體美勞的全面人才。
參考文獻:
[1]吳星耀.小學語文古詩文教學中德育滲透方法的研究[J].中華少年,2020(9):43-43.
[2]唐衛民.教書 育人 潤物無聲--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德育的幾點思考[J].求知導刊,2020(21):85-86.
[3]胡向華.統編小學語文教材的德育功能及其實現途徑[J].名師在線,2020(19):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