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通過對部分高職院校通識課程設置情況的調查,分析了課程設置中存在的問題:程序不嚴謹、課時設置的隨意性、課程考核方式過于寬松。同時也提出了值得借鑒之處:一些院校通識課程設置時代性強,重視思政教育,鼓勵個性張揚。結合調查分析,給出了高職院校通識課程設置建議。
關鍵詞:高職院校,通識課程,設置,調查
引言
高職教育在校企合作辦學模式和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影響下,專業課教學因其顯性教學效果,能夠明顯提升學生就業技能,而受到了廣泛重視。而通識課程因其教學效果的隱性、滯后性,對人才培養質量提升的貢獻度不明顯,在高職教育中的生存空間受到擠壓。
一、通識課程設置中存在的問題
課題組通過數據分析、訪談等形式對全國15所高職院校的32個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的通識課程設置情況進行了調查,對其中的358門通識課程課時等情況進行了統計,并對部分院校通識課程和專業課教師進行了問卷調研和訪談。
(一)通識課程設置程序不夠嚴謹。
作為人才培養方案重要組成部分的課程設置,是保證人才培養質量、體現人才培養特色的重要環節。但是在實際工作中,通識課程設置缺乏嚴謹論證,嚴重影響了人才培養的科學性、嚴謹性。
(二)通識課程課時的隨意性。
在被調查的15所院校的32個專業中,通識課程總學時占學生在校總學時,最高的為44.07%,而最低的為17%;同一門課程,課時差距懸殊,例如《大學英語》課程最高課時,有些院校為136課時,有些院校直接取消該課程。
(三)課時設置不符合相關要求。
按照2018年4月教育部印發的《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工作基本要求》,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應到達3學分,部分學校課時縮水,未達到相關要求;按照教政體[2014]56號《高等學校體育工作基本標準》,專科院校體育課時應為108,但調查發現近半數專業體育課程課時不達標。
(四)非剛性設置通識課程課時。
部分院校通過必修變選修、面授改線上、課表排課改自主學習等形式,柔性滿足課時要求,一定程度上弱化了通識課程的教學效果。
(五)通識課程總課時達標情況不盡如人意。
按照教育部2019年發布的《教育部關于職業院校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制訂與實施工作的指導意見》,三年制高職通識課程總學時應當不少于總學時的1/4,在調查的32個專業中,超過半數的專業不達標。
(六)課程考核方式寬松。
在被調查的358門通識課程中,除了國家有明確要求進行考試的思政類、體育類課程外,90%以上的課程為考查類課程。課程考核方式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到學生對課程的重視程度,最終影響學習效果。
二、課程設置中值得借鑒之處
在發現通識課程設置中存在問題同時,也發現通識課程設置中一些值得學習的做法:
(一)貼近時代,重視思想政治教育。
職業教育作為一種類型教育,立德樹人是其根本任務,因此要深入思考和回答培養什么人、為誰培養人和怎樣培養人的問題。在高職院校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理想信念教育、黨史國史教育和傳承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是高職教育的職責所在,也是高職教育的使命擔當。在調查的15所高職院校中,一所院校開設了《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專題輔導》,兩所院校開設了《人類與生態文明》和《生態文明》課程,一所院校開設了《中國紅色文化精神》課程,兩所院校開設了《黨史國史》等課程,五所院校開設了《中國傳統文化》課程。
(二)設置選修課,體現特色,張揚個性。
部分院校在開設必修課的同時,為學生提供了大量具有學院特色、地域特色或專業特色的選修課,為學生個性化發展奠定了基礎。山東某職業技術學院為學生提供的選修課達到了22門,非物質文化遺產課程達到10門,為學生選擇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孔孟之鄉傳說》、《孔孟之鄉曲藝》、《孔孟之鄉武術》、《魯錦》和《儒家文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儒商文化》等課程,充滿地域特色,同時賦予中國傳統文化新內涵。高職院校以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為己任,工匠精神是其人才培養的應有之義,因此部分院校在公共選修課中開設了《魯班文化與工匠精神》、《圣賢名匠》等課程。因地制宜,豐富多樣的選修課,拓展了學生視野,促進了學生的個性發展。
(三)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理論奠定基礎,實踐深化認識。高職學生總體上具有動手能力較強、感性大于理性的特點,因此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課程更容易受到學生的歡迎,也更容易達到預期教學效果。在調查的通識課程中,大部分課程堅持了理論與實踐的結合。
三、通識課程設置建議
(一)關注人的全面發展。
人有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高職院校的通識課程教學在培養學生基本能力和基本素養的同時,不能忽視學生的情感需求,要進行正確的價值指引,建立自信,樹立靠奮斗贏得尊重觀念。要科學確定人才培養目標,將學生的技能掌握與職業發展、知識記憶與學習拓展、職業精神與價值追求等納入其中,在課程體系設計時予以充分考慮,凸顯社會主義教育與簡單技能培訓之間的差異。
(二) 關注高職特點。
通識課程弱化是表象,對高職教育認識不深入,人才培養目標定位不準確才是根本。因此要重新認識高職教育特點,明確教育層次,建立通識課程與專業課程協調發展的和諧局面。
(四)重視課程建設。
課程是在一定教學目標指引下,由教學目標、學習內容、教學方法和考核方式等組成的邏輯嚴密、層次清晰、功能完整的教學活動組織方案,是教學單位指導教學活動的依據。因此課程目標既要確定知識和能力目標,也要明確方法目標、價值目標,讓課程目標的內涵更豐富。要重視課程體系結構的科學化、課程內容的針對性和課程間內容的銜接、知識結構的整體性、以及人才培養目標總體要求的一致性、課程體系自身的靈活性。要讓課程具有自我更新機制,課程本身能夠對人才培養方案的調整、社會需求的變化、知識的更新、技術的優化等進行自我優化和完善。
四、結語
通識課程設置和通識課程建設,涉及到職業教育作為一個類型,高職教育作為職業教育的一個層次,能否培養出全面發展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能否在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方面具備應有的擔當。要將保證高職通識課程設置的規范性,深化通識課程建設,大力推進課程改革,努力實現課程工具性與公共性、職業性與基礎性、有限性與開放性的統一。
參考文獻
[1]顧明遠.教育大詞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
[2]王進,吳真.我國勞動者核心技能評估量表的編制[J].職業技術教育,2010(16).
作者簡介:周建雷(1979年3月——)男,漢族,河北保定人,碩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教學法
基金項目: 河北省高等教育學會2019年度高等教育科學研究課題:高職院校通識課程設置情況研究(項目編號:GJXH2019-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