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英語泛讀課程在英語語言教學過程中處于一個非常重要的位置。作為英語語言知識的輸入媒介直接影響著英語學習者的知識獲取和語言素質培養。文中,筆者分析了國內高校英語專業學生普遍使用的《英語泛讀教程》來說明該課程對英語專業學生英語學習的影響。
關鍵詞:英語學習;英語專業;泛讀教材;分析;
本文所評價的教材為英語泛讀教程第一冊(劉乃銀著,2005年第二版)。本教材廣泛應用于英語專業(通常為一、二年級學生)的廣泛閱讀教材。
筆者認為,本教材具有以下特點:
1.閱讀材料涉及英語國家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內容較新,包括新的社會發展和科技發展,興趣廣泛和文體多樣。
2、閱讀材料從1200字到2400字不等,增長的詞匯量,可以幫助學生通過閱讀來擴大詞匯,提高閱讀速度和理解能力。
3.閱讀材料突出了培養學生快速、準確、有效地獲取信息和文本陳述能力的目的。
本教材由15個單元組成,每個單元分為4部分:
1.文本。本部分有一篇約1200-2000字的課文,要求學生閱讀課文并完成習題練習,測試學生掌握課文的主要思想、理解課文、課堂討論和詞匯練習的能力。
2.閱讀技巧。本部分介紹了各種閱讀技巧,并據此,對特殊設計的閱讀練習進行了介紹。(本部分未在3、6、9、12和15單元中提供)
3.測試。本部分提供了三段約100-300字的短文。學生們要快速閱讀這些段落,記下每一篇文章的閱讀時間。每一篇文章后面都有5個選擇題來檢驗學生的理解能力。
4.家庭閱讀。本部分為學生課后閱讀提供了一段與第一部分文本長度相似的閱讀材料。為檢驗學生的理解能力,提供了多項選擇題練習。
英語泛讀應該不同于集中語法、全面理解閱讀材料的精讀,泛讀的目的在于讓學生在閑暇期間為了興趣而閱讀,以期在這個過程中,培養出一個盡量真實的語言環境,提高他們的閱讀能力。但在實踐教學過程中泛讀往往變成了精讀,泛讀的目的并沒有完全實現。
評價
麥凱奇(2002年):“學生學習的主要預測因素不是教學方法而是教科書。”教材對于教師開展教學活動和學生獲取信息都具有重要意義。在英語學習方面,不用說教科書有多重要。在中國,泛讀是幾乎所有中國高校一、二年級英語專業的教材,可以說,這本書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有很大的影響。本文將根據該教材第一冊課本的5個部分來評價這本廣泛閱讀的書:文本、閱讀技巧、測試和家庭閱讀以及練習。
1. 文本。
這一部分一篇大約1200-2000字的文章。多數情況下,該文本摘錄自英語作品,其主題涉及社會、文化、文學、科學技術等各個方面。教師發現這些文本比精讀課文更難更復雜;對于學生來說,他們必須查大量的生詞,才能基本了解文章大意。該部分文章并不適合作為在課堂上進行泛讀材料。那么什么是泛讀呢?戴維斯(1995:329)(引自雷南迪亞2007): 泛讀是一個附加于英語課程的補充計劃,在這一計劃中,學生可以在沒有考試或分數的壓力下,盡可能多地在自己的水平上愉快地閱讀書籍,并給予學生時間、鼓勵和材料。因此,學生們只在與自己競爭,教師應提供動力和監督,以確保在現有時間內閱讀最多的書籍。因此,書籍的選擇是因為它們對學生生活的吸引力和相關性,而不是文學價值。同樣,Wilhelm(2001)認為,文本困難應該在學生的近端發展區域內;也就是說,他們可以在幫助下閱讀課文。但是,如果文本在學生實際發展的區域內或超出了ZPD,讀者可能無法高效和批判性地閱讀,因為前者屬于獨立的閱讀水平,對讀者來說不具有挑戰性和發人深省,后者則處于學生的挫折閱讀水平”。
因此,泛讀應該是一種將學生置于與目標語相似的環境中,讓學生大量接觸目的語言的方法。泛讀的目的是培養一種語言意識,而不是關注新單詞、難句結構和語法。那么,一篇合適的泛讀課文應該是什么樣的呢?運用克拉申的輸入理論,可以推斷,雖然精讀采用“I+1”模式,但在泛讀中,應該是以“I+1”、“I”或“I-1”水平閱讀課文。因此,首先,應考慮學生當前的英語水平。大學一年級的學生,他們剛高中畢業,他們對學術閱讀、專業詞匯了解較少。突然遇到許多生詞會使他們失去閱讀興趣。
2、 閱讀技巧。
本部分為學生提供了各種閱讀技巧,如預習、上下文猜詞、略讀、詳讀等。不可否認,閱讀技能很重要。但作為一本面向英語專業的書,只注重技巧,并不能顯著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因為它缺少了閱讀策略和元認知意識的培養。技巧往往更簡單、更小、更具體、更離散;策略往往更大、更復雜、多步驟,涉及到多種技能的運用;元認知包括認知知識和對認知行為的調控。元認知知識(Flavel,1982)由人(興趣、技能、知識)、任務(理解任務的性質和需求)和策略(知道監控、修復和調節閱讀過程的策略)組成;元認知控制(Flavel,1982)由計劃(設定目的、選擇特定動作)組成,監控(調整和重新引導閱讀努力以實現目標)和評估(評估所用策略的有效性)。因此技巧、策略和元認知必須有機聯系起來:元認知可以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閱讀策略,從而更好地運用閱讀技能。在該教材中這一部分的不足是顯而易見的:僅僅教授學生閱讀技巧并不能充分使他們正確有效地運用閱讀技能。
C.測試。
這一部分有三篇閱讀短文,每篇文章100-300字不等。這項測試的目的是檢查學生的閱讀速度以及學生對文章的理解程度。與本教材第一部分的課文相比,由于生詞不多,句子結構和語法易于理解,因此測試完成度都較高。大多數學生能在不超過15分鐘的時間內完成文章的閱讀,并得出正確答案。這一部分很有可能是為學生備考TEM-4考試做準備的。因為在TEM-4中,有一個類似的部分叫做“快速閱讀”,它要求學生快速閱讀并獲得最大的理解力。這種設計并不符合泛讀的本質。因為泛讀強調的是讓學生在沒有壓力的情況下閱讀。可以把這部分改成背景知識與第一部分文本相聯系的部分。可以是一個軼事,一個笑話,一個相聲或任何有趣的和有關的文本。這樣,學生不僅可以閱讀為樂,還可以對課文有更深的理解,這種文化積累對他們的英語習得非常有幫助。
D.家庭閱讀
筆者認為,這一部分的文本與第一部分文本相關。在大多數情況下,這一部分通常是第一部分的連續部分。也就是說,給學生兩篇長而難讀的課文。學生的閱讀興趣不會太高。所謂家庭閱讀,應該是一種愉快的閱讀活動。而該部分卻要求學生們要翻閱字典才能得到生詞的意思,要回首第一篇課文才能更好地理解。與其說是享受,不如說是折磨。雖然把閱讀從課堂延伸到學生生活是個好主意,但很難付諸實踐。如今,學生正沉浸在一個信息豐富的數字時代。他們從電腦、筆記本電腦和智能手機上讀到的任何東西都可以被視為家庭閱讀練習。這樣學生就可以自由地、
廣泛地、充滿激情地閱讀。這對學生學習背景知識,掌握最新詞匯,適應各種英語閱讀環境有很大的幫助,這才是家庭閱讀該有的模樣。
E.練習。
練習是泛讀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是檢驗學生對課本理解程度的有效方法。該冊教材第一部分的練習是:A.確定主旨;B.理解課文;C.討論下列題目;D.理解詞匯。本教材第二部分的習題形式多樣,可以是選擇題、填空、答題等,第三部分的習題都是選擇題。本教材第四部分的練習是:A.理解課文。B.討論以下主題。每個單元的排列都是一樣的。從這個結構來看,這些聯系在評價學生在這本教材中所學的東西是遠遠不夠的。首先,教科書的幾乎每個部分都使用了多個問題。它雖然操作方便,但形式單調,不能全面地檢驗學生的課堂收獲。因為學生只需找到與問題相關的部分,就可以得到正確的答案,而不是實際閱讀文本。其次,這些練習都是為了考察學生對給定輸入的反應,而忽略了輸出。根據“產出假說”(Merrill Swain)。學習和獲得語言知識,輸出比輸入更重要。第三,閱讀技能不能通過練習來傳授。閱讀是元認知意識的積累過程。泛讀教材的練習應該是:一是真正能更好地為泛讀服務的練習;二是輸入與輸出相結合的練習;三是,有助于學生在閱讀策略和閱讀技能的元認知意識的逐步發展。
結論
泛讀在英語學習中起著重要的作用,這一點在中國英語教學實踐中早已得到體現。但好的泛讀課必須要有好的泛讀教材,該泛讀教材更像是一個與實際脫節或妥協的產物。首先,教科書要有學術性和難度,這是英語教育中一個根深蒂固的觀念和傳統。學生不應該在課堂上悠閑地笑著看書。在教室里,他們應該坐直,眼睛睜得大大的,課后他們應該忙于做作業。其次,讓學生在家里閱讀或者讓學生在課堂上閱讀一些非學術性的東西,這對大學和學院來說是太冒險了。因為學生的CET和TEM考試成績將決定大學或學院的排名。這些也許可以解釋為什么這本泛讀教科書不是一本適合的泛讀教材
References
[1]Davis, C. (1995). ‘ER: An Expensive Extravagance?, ELT Journal 49(4),329-36.
[2]Krashen, S. D. (1985). The Input Hypothesis: Issues and Implications. Longman Inc., ??? New York.
[3]R. Eric Landrum, Regan A. R. Gurung & Nathan Spann (2012). Assessments of ????? Textbook Usage and the Relationship to Student Course Performance. College Teaching, 60(1), 17-24.
[4]Regan A. R. Gurung1 and Ryan C. Martin. (2011). Predicting Textbook Reading: The
[5]Textbook Assessment and Usage Scale. Teaching of Psychology, 38(1) 22-28.
[6]Reza Zabihi. (2011). An Investigation of Critical Reading in Reading Textbooks: A Qualitative Analysis.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Studies 4(3), 80-87.
[7]Swain, M. (1993). The Output hypothesis: Just Speaking and Writing arent Enough. Canadian Modern Language Review,50,158-64.
[8]Wei Wu. (2011).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Nature and Functions of Exercises in ???????? textbooks for Intensive Reading Course for English Majors. Journal of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2(5), 998-1008.
[9]Wilhelm, J.D. (2001). Improving comprehension with think-aloud strategies. New ???????? York: Scholastic Inc.
[10]Willy A. Renandya. (2007). The Power of Extensive Reading. RELC Journal, 38(2), 133-149. doi: 10.1177/0033688207079578.
作者簡介:
趙凌(1983.7) 男 民族: 漢 甘肅文縣 研究生? 甘肅省天水市 天水師范學院? 741001 講師 主要研究方向:文學,翻譯,跨文化交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