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提出,中小學要有強烈的資源意識去利用和開發當地蘊含的特有的鄉土課程資源。由于每名學生所處地域的鄉土文化資源不盡相同,正所謂“十里不同俗,百里不同風”。因此,使鄉土資源和鄉土文化科學、合理地融入小學課程的開發,體現地域特色和地方情懷,發揮鄉土文化資源獨有的教育價值。鑒于鄉土資源和鄉土文化具有零碎、斷代、不系統等特點,巧妙運用碎片化學習,結合鄉土課程開發和學習,能夠將鄉土文化貫穿于小學課堂中,使得零散的鄉土文化資源得到傳承。
一、碎片化整合學習的特點
與完整系統學習相比,碎片化學習是指學生利用零碎的時間和工具進行零散知識接納的一種表現方式。它相當于整體知識和技能的分解與組合過程,最后把相對零碎的知識經過整合變成比較完整的知識和技能體系。
(一)知識碎片化
與知識體系相比,知識的碎片化是指將完整的知識分解為許多碎片化的點,碎片知識點在網絡中反復傳播以形成相對分散的小點,這將導致信息分散或不完整。 信息時代的教育培訓不僅是系統知識的學習,而且是網絡中零碎知識和技能的學習。 盡管零散的知識是混亂的并且缺乏完整性,但這是獲取新知識的當前方法之一,也是信息時代接受教育的新方法。 每一項碎片知識和技能都可以解決最迫切的問題。
(二)時間碎片化
時間碎片化是指學生在學習、生活和工作中多余的時間碎片。 在“零散的”時間內,學生可以學習或查看他們感興趣的新聞,電子書和零碎的知識及各種技能演示。一旦充分利用了這些零碎的時間,團聚后的學習效果將極大的提高。
(三)思維碎片化
在移動互聯網時代,信息的呈現更加分散,每條分散的信息都隱藏著學生的差異化需求。 因此,分散的時代需要加強其分散的思維,思考如何在零碎的時間內選擇最感興趣的內容。我們需要學習更多有價值的內容,通過整合碎片化思維組成完整的知識結構 [4]
二、 鄉土文化資源零碎的特點需要碎片化學習方法
鄉村風俗、鄉村歷史、農耕事務等知識往往是支離破碎,具有碎片性。利用碎片化學習方法,將支離破碎的鄉土文化融入到學生日常學習的課程,能夠調節、優化農村學校與農村本身懸浮游離的現狀,使農村學校教育成為有根的教育,使農村學生成為有根的學生,使農村教師成為有鄉土文化自覺的教師。學生在開展鄉土性課程主題研究性學習時,要對農村社會資源,如村民、村委、村企業等進行充分利用,教師要最大限度地幫助學生運農村小學實踐活動課程鄉土性研究用問卷、訪談、實驗、社會調查等方式探究生活的世界。
(一)語文、校本地理
結合校本地理課程,參觀藏馬山旅游度假區,了解藏馬山的傳說和歷史:相傳,秦始皇七巡天下 ,三登瑯琊臺,以建功勛。有出海尋仙者為討始皇帝歡心,奉出海所獲不死靈藥,始皇帝龍顏大悅,齋戒三日,欲擇吉時而服。吉時至,秦始皇手托靈藥,卻有白馬突至,掠靈藥而逃,向西南方向狂奔而去,在膠東區域,忽見大山印入眼簾,遂隱入深山,始皇帝派重兵近前搜捕數日,卻始終沒有發現白馬的影子,只好掃興而歸。白馬隱居于此山之中,兩千年來時有傳聞,為百姓奉為靈獸,人們便把這座山稱之為“藏馬山”,順水而下的那條小河也稱為“白馬河”。通過學習了解了藏馬山、白馬河的傳說和由來,加深了熱愛家鄉的情懷。學生寫出的藏馬山旅游度假區游記頗有廣告推廣效果。
三、碎片化學習能最大限度整合資源,促進鄉土課程開發應用
(一)每個任課教師是一個局部的碎片整合系統
每一個任課教師根據自身課程特點,碎片化穿插融入本土文化資源,既傳承了文化,也拉近了課程和本土的聯系。例如小學語文課堂中,針對教學需求有效地將教學內容與鄉土文化資源相融合。綜合實踐課:革新鄉村教育模式,將農村現存的鄉土資源中的教育資源作為課程開發的主體內容引入課堂,運用鄉土化的教學模式和方法,讓農村學生更全面、系統、理性地了解家鄉的精神文化。數學課:以身邊見過的計量器具:過去的斗、桿秤到現在電子秤。理解計量方法的精細化準確化發展進程。
(二)班主任是比較大的碎片整合系統
班主任除了做好自己所教學科的課程開發外,每個學期末整合各任課教師的鄉土教材融合部分,形成分門別類的本土系列教材。
(三)學校做最后的碎片整合,形成體系
學校最后整合各班主任的本土文化教材資源,調整、整理、合并,并分門別類,重新修訂形成系列:農耕文化類,鄉土文化類,鄉土民俗類,鄉土自然類,鄉土社資等。同步進行對應的融入課程分類。
(四)學校再有針對性的分配到各班、各科,形成良性循環。
根據.學校做整合修訂完成、形成體系的本土教材,有針對性的分配到各年級,各個學科。配套準備各種器材、物品、場景等輔助性工作。
經過近兩年的運作、整合和磨合,目前基本形成本地鄉土教材系統體系。設立校內本土文化陳列室兩個,建立校外學習觀摩實踐基地兩處,聯系二十多處游學基地。家長反映孩子接地氣,學生反映學習有趣味。效果良好。
(五)碎片化整合駐地各種資源,完善課程開發。
當然本土課程開發離不開所在地農村學校、各類社會資源的幫助和支持。課程的開發和實施需要村、居委行政部門和各種社會組織的鼓勵配合。其次,社會各界人士的參與能有效幫助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開發與順利實施,他們可成為研究所需的問卷訪談對象,可為課程教學提供財力、物力的助力,也掌握農村社會各領域的知識技能。甚至,農村中的各種專門人才(種、養殖的能手、本土企業家、田間技術員、民間藝人、村居委干部)可成為課程教學和實踐的輔助教師,讓生產、生活真正進入校園和課堂。
碎片化學習把零碎、分散的本地鄉土資源整合成系統,并有效的融入日常教學的各門課程中。所傳授的知識既符合教學大綱要求,又融入了本地文化資源,學生的課堂氣氛活躍,知識面得到拓寬,也使鄉土文化得以傳承。
作者簡介:黃強(1983.3-),性別:男,籍貫:黑龍江省七臺河市勃利縣,學歷:本科,職稱:一級教師,研究方向:小學鄉土文化課程開發及與其他學科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