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歷史教學在對于傳承道德方面有著重要的作用。教育者首先應該轉變傳統的教育觀念,樹立全新的教學觀,要確立以教材為基礎、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用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積淀的深厚的歷史傳統文化來激發學生的興趣、培養學生具有高尚的道德與情操、并以史為鑒,弘揚我國優秀的歷史文化。學校教育應當攜手家庭教育與社會教育,使學生能夠成為一個健康地全人。
關鍵詞:傳統道德; 德育; 綜合素質 ;新課改
歷史是我國學校教育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中華民族文化源遠流長,歷經千年而不衰。中國能成為四大文明古國中唯一的民族文化未曾中斷的國家,根本原因就在于中華民族歷來重視民族文化和傳統美德的代代相傳。學習歷史能夠使人正衣冠、知德行,歷史文化的深刻內涵能夠培養人的素質和修養。
當前,我國正在進行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改革主要目標就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努力培養學生健全的個性。新課標要求加強德育教育,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念和勇敢、自信、誠實、謙虛等良好品質?!痘A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把“改變課程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其目的就是要整合學生的知識學習與精神建構,協調學生的智力與人格的發展。
由此可見 ,幫助學生確立愛國主義精神,具備良好、健全的道德觀念,是新時期中學歷史教學的核心任務。歷史學科要以培養學生良好的品德,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為學科定位,這就必然要求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加強傳統道德文化的教育。
一、教學觀念的轉變
“學校改革倘若不以課堂改革為中心,就不可能有豐碩的成果”。 [1]當前初中歷史課堂教學存在諸多問題,如情感目標缺位,對能力的考察不夠;面教材至上、教與學缺少互動;教學評價方法較單一,等等。歷史教學需要使學生理解和掌握一些正確的歷史結論,但如果不經過對歷史事件的質疑、比較、判斷、分析、概括等認識活動,學生不可能真正理解和掌握正確的歷史結論,更談不上形成系統認識。歷史教學應該將結論與過程相結合,只重視結論而忽視過程的教學事實上是在否定學生的自我思考和消化,是一種忽視了學生個性發展與自我認知的做法。
提高學生綜合素質是初中歷史教學的首要任務。我國現行初中歷史教學大綱中雖然指出了歷史教學對提高全民族的素質的積極作用,但是并沒有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體現這個理念,顯得過于籠統,因此有待于去進一步的完善。
通過全面發揮歷史教學的功能達到提高學生素質的目的。在我們的教學過程中搞素質教育并不是否認知識教學的重要性,因為知識水平也是衡量人的素質高低的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在歷史教學中貫徹傳統道德教育必須要結合歷史知識的學習,但不能歷史教學的功能不僅僅是傳授歷史知識,更不能只通過分數的高低去考察學生的學習情況。樹立科學的歷史教學觀,其關鍵是要適應我國基礎教育從“應試教育”到“素質教育”轉變的要求。
二、樹立全新的教育評價觀
何為評價的目的?“教育的對象是人,教育的出發點和歸宿點也是人。以人為本是學校管理的最高原則,是學科教學的最高原則,同樣也是教學評價的最高原則。” [2]
《管子·上篇·權修》:“一年之計,莫如樹谷;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人格的培養需要長時間的積累與沉淀,而“應試教育”為目標的教學評價以考試成績去衡量則顯得急功近利,青少年素質發展在不同階段有不同的要求:“小學是從感情方面誘導公民素質 ,初中是從基礎認識方面造就‘公民素質,初中是從觀念(信念) 方面成就‘公民素質”。 [3]轉變課程評價觀念是新課程改革的重點和難點。2002年12月,教育部在《關于積極推進中小學評價和考試改革的通知》中明確指出,新課程框架下的學生學業評價要在不同層面上發生重大變革。在學習評價實施過程中,應調動學校教師學生家長以及社會各界的積極性,共同參與對有效學習評價的探索。
以“分數”為評價學生學習水平的唯一標準,忽視了教學長期效果的評價,使不少學生因在自信心上受到了嚴重的打擊,影響了學生能力的培養和健全人格的形成。而一些成績優秀的學生也因為各方面對德育教育和人格培養的實際忽視,沒有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健全的人格。我們應該認識并強調:考試成績不是教育的終極目標,教育的終極目標是讓受教育者成為一個具有良好道德和健全人格的人。歷史教學評價只能以教育終極目標的實現為核心。
三、整合教材資源,貫徹傳統道德文化教育
我們經常把教材與歷史教科書等同,從而以為歷史教學必須以教科書為唯一依據,這種認識容易使學生感到教學內容枯燥、乏味、缺少吸引力。因此,我們需要以教科書為中心,擴大教學內容的來源,增加學生的課外閱讀量,使課堂教學生動、活潑。為方便表述,我們把這種做法稱為 “材料式”的教材觀。
“材料式”做法承認教科書是歷史教學中最基本和最主要的教學材料,但不是唯一的教學材料的觀念,這將給歷史教師的教學實踐帶來新的契機。它有助于教師有助于釋放教學方法在教學過程中的張力,提高教學質量;有助于提高教師的職業素養;有助于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批判精神、閱讀能力,同時也有助于對于傳統道德的傳承。
1.愛國主義情感教育
錢偉長先生曾多次強調:“愛國主義教育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前提,貫徹愛國主義教育是目前教育工作的中心任務?!盵4]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的優良文化傳統,是對偉大祖國的一種深厚感情。中華民族悠久燦爛的歷史本身就是愛國主義教育的最重要的精神來源。如了解兵馬俑、長城、故宮、京杭大運河、都江堰等世界級偉大工程,可以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國家認同;近代史上涌現的林則徐、鄧世昌、劉胡蘭、左權等民族英雄,是愛國主義精神的優秀代表;蔡倫、祖沖之、李時珍、詹天佑、馮如、錢學森等科學家,則是激勵青年學生奮發學習、報效祖國的楷模。
2.助人為樂的情感教育
墨子說:“助人為樂,利人乎即為,不利人乎不為”,助人為樂是我國傳統道德的重要內容。我國先賢們有許多關于助人為樂、成人之美的處世格言,《三國志·蜀書》中有句名言:“每有患急,先人后己?!迸R危不急、先人后己、助人為樂,因為讓利于人和幫助別人而感到內心的快樂和滿足,則是最高的思想境界,和我們提倡的雷鋒精神是一致的。一個人的能力有大小,但是有了助人為樂的品德,就能成為一個高尚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有益于社會、有利于人民、有利于祖國的人。
3.維護民族團結、國家統一教育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在中華民族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各民族間經濟、文化等的交往交流與遷徙促進中華民族的融合,涌現了許多維護民族團結、國家統一的英雄人物和歷史事件,如昭君出塞、張騫出使西域、文成公主入藏、康熙收付臺灣等。通過這些歷史內容的教學,幫助學生在了解歷史知識的同時能夠深切體會到中華兒女自古以來堅持、秉承的團結統一精神,增強學生維護民族團結與國家統一的情感。
4.加強誠信教育
我國素有禮儀之邦的美稱,歷來強調人的優良品質,其中誠實守信就是普遍認同的最重要的傳統美德之一。但在當前社會下,由于消費主義、拜金主義在一定范圍內的泛濫,誠信缺失現象有所蔓延,因此必須加強誠信教育、完善社會信用體系。在我們的歷史教材中有許多誠實守信教育的良好素材。如:趙氏孤兒、商鞅立木為信、桃園三結義等,利用好這些素材,同時結合當前社會的一些典型案例以及國家相關法規,將大大提高青年學生誠信教育的效果。
5.樹立優秀人物的榜樣作用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在中華民族的歷史長河中涌現了眾多的偉大人物,他們是我們學習的榜樣。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適當的選擇,并指出積極學習榜樣的哪些方面,讓這些偉人“活在”課堂教育之中,增強榜樣的引領作用。如講出“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范仲淹;高呼“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顧炎武;堅持一生做好事的雷鋒;“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周恩來等等,都是青少年學習的榜樣。教師要聯系生活,讓同學們認識到歷史人物的榜樣作用會對自己有哪些影響,讓學生能夠積極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光盤行動、節約用水、不盲目攀比、樂于助人,等等。
廣義的教育包括社會教育、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者側重內容有所不同,但是缺一不可。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不僅僅只是學校的責任,家庭教育與社會教育也是必不可多少的。孟母三遷的故事說明古人很早就重視社會和家庭教育,當代社會更是有諸多或成功或失敗的家庭教育案例。
家庭教育是每個人啟蒙教育的必然發生地,同時也是貫穿每個人一生的教育。好的家庭教育往往是人生成功的開始,良好的家庭教育會幫助孩子自覺養成優良的品德修養,積極、向上、正直、友愛的家庭環境對于養成健全的人格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某種程度上甚至是學校教育不可代替的。近年來,名牌大學在?;虍厴I生犯罪的事例并不少見,究其原因大多是因為家庭教育存在嚴重不足。因此學校必須要注意與家庭協作貫徹落實傳統道德教育,幫助家長學會以身作則,給學生積極的正能量的示范作用。
社會層面特別是各級政府要繼續加強對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和思想品德教育,重視歷史教育的特殊功能,加強社會輿論的正確引導,完善法律法規,注意與學校和家庭教育的協調。并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保證“國家在受教育者中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進行思想、道德、紀律、法制、國防、民族團結的教育”,讓學生德、智、體等全面發展,成為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隨著新高考的實施,中小學歷史教學必然會空前加強,歷史教師的教學積極性也必然會大大提高,這對于提高學校的傳統道德教育顯然將起到極大地推動作用。就學校層面來說,及時改變對歷史課程“副科”的認識,在教學安排中平等對待歷史課程,配備足額的合格歷史教師,改善教學條件,已經到了需要迫切完成的階段。
提高教學質量,在歷史課中更好的貫徹傳統道德教育,要求必須提高教師的整體素質。教師為人師表,首先自身必須要深刻理解中華民族優秀傳統道德的基本內容和指導思想,必須要在生活和學習中成為學生的榜樣。提高初中歷史教師的綜合素質應以教師自我實踐、自我研習、自我修養為主,輔以培訓進修,使教師能夠在長期的實踐中不斷提升自身素養。同時,還要加強教師的學習和交流,不能“關門”搞教改。學校和各級教育主管部門應該加強教師之間的交流溝通,利用好“國培”等教師培訓項目,幫助教師不斷的完善自身各方面素質。同時,定期舉行專題教學研討會,以及教學競賽、比賽等,給教師相互學習、交流提供更多機會。
任何工作要取得優良的成果都需要有效的激勵,初中歷史教改也不例外。要把教改項目納入目標管理體系之中,科學評估、獎懲嚴明。教育部門和學校應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對教學效果優良的教師給予精神上和物質上的獎勵,這對于推動教學改革的順利發展是必不可少的。
總之,通過歷史教育教學,加強對青少年的傳統品德教育是必須的也是艱巨的,它需要廣大歷史教育工作者不懈地去探索去奮斗,也需要社會各界及家庭給予積極的支持。未來,歷史學科傳承歷史道德文化的價值,在“四個全面”現代化建設中必將得到更好的體現。
參考文獻
[1]葉瀾:新編教育學教程[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1年。
[2]張一平:《初中歷史新課程教學法》,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年6月第二版
[3]趙亞夫:《評日本高中新編歷史教材的基本特征》,北京:《課程·教材·教法》1995 年第2期
[4]錢偉長:《錢偉長文選(第一卷)》,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2004年。
[5]任世江:《編余雜俎——歷史課程研究》,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0年。
作者簡介:焦會琦(1977—),陜西銅川人,研究生學歷,天水師范學院歷史文化學院 741000 講師,從事中國近現代史、歷史教學論的教學和研究。
作者簡介:焦會琦(1977—),陜西銅川人,碩士,天水師范學院歷史文化學院講師,從事中國近現代史、歷史教學論的教學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