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成榮
葉圣陶先生提出過一條著名的原則,即:教,是為了達到不需要教。我校有效課堂教學范式為“三步導學”教學范式,其是在葉老教學范式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三步”即三個步驟:預習—研習—練習。在課堂教學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的主導,最終讓學生掌握學習方法,形成自主學習能力,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一、在預習中培養學生搜集、處理信息的能力
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要學會使用常用的語文工具書,初步具備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積極嘗試運用新技術和多種媒體學習語文。預習是學生對課堂學習的提前準備,是學生進行自學實踐的初級階段,通過預習環節,可以培養學生搜集、處理信息的能力。
例如,在學習三年級下冊《肥皂泡》一文時,可課前布置學生搜集作者冰心的相關資料。課前交流檢查,不少學生借助網絡查閱了很多資料,并且打印了下來。但在他們讀了一些資料后,我提醒他們要注意提取有價值的信息。出示課后的“資料袋”,相機指導學生搜集、處理信息的方法和技巧。作者的名字、文學地位、代表作品、作品主旨等,屬于對理解文章有幫助的一些信息。而這篇文章正表達了對美好的童年生活的贊美,這是冰心作品的兩大永恒主題之一。
學前檢查、指導,既是培養學生搜集、處理信息能力的一個必要環節,又是了解、判斷學生預習效果的一個必要手段。根據學情,科學有效地調整學習目標,真正做到“以學定教”。
二、在研習中培養學生言語、思維能力
課堂的主人是學生,課堂是否有效,不是看教師教得精彩與否,而是看學生從走進課堂到走出課堂,自己的學習能力有沒有得到提升。我們教的目標是“達到不需要教”,要讓學生掌握學習方法,具備終身學習的能力,其核心是學生言語和思維能力的發展。
課堂教學中,時間是個常數,教師的提問要精練。我們一直堅持一個原則,那就是圍繞這個核心問題組織課堂教學,進行追問、補問。這就是張慶先生所說的“提領而頓,百毛皆順”。
在教學小古文《司馬光》一課時,基于學生是第一次接觸小古文,所以針對小古文這種獨特的言語形式,我引導學生進行探究。
【片段】
師:這篇小古文只有30個字,但有一個字卻反復出現了多次,你們找到了嗎?
生:兒。
師:你的眼睛真亮,一下子就找到了。說一說在哪里出現的。(相機板書:群兒 一兒 兒)
師:“兒”是什么意思?(兒童、孩童)那“群兒”是指誰?“一兒”是指誰?
師:其實,本文中還有兩個字也是指兒童,看看誰的目光最敏銳。
生:眾、光。
師:“眾”指的是誰?(群兒)
師:“光”指的是誰?(司馬光)
師:雖然古文的語言很簡短,但和我們現在寫事情的文章一樣,句式都是講的“誰做什么”。現在,我們一起來合作讀一讀,我讀人物,你們讀做什么。準備好了嗎?(師生對讀)現在你們來讀人物,老師讀做什么,我們再來試一試吧。(師生對讀)
師:同學們,你們瞧,這樣讀,小古文很有節奏感,是不是很有意思?(男女生對讀)
學生是第一次接觸小古文,通過引導學生關注語言表達,學會劃分停頓,從而讓學生明白雖然小古文的語言很簡短,但和我們現在寫事情的文章一樣,句式都是講的“誰做什么”,讀小古文時,要注意停頓,讀出節奏。通過師生對讀、教師范讀、學生比賽讀、齊讀等多種形式的朗讀,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明白了小古文獨特的言語表達和相同的思維方式。
【片段】
師:神話,一定要有神奇的人或物。想象畫面,有沒有感覺到羿射九日的神奇之處?
生:羿能一下子射中太陽,真的很神奇!
師:是的,羿的神箭、神弓再加上羿的神力,這就是神話的神奇之處。
生:“那個太陽一下子爆裂開,一團團火球到處亂竄”,太陽被射下來的樣子很神奇。
師:說得真好,同時也說明羿箭法神奇。看書上的插圖,感受這一場景。
師:“羿一口氣射下了九個太陽”,說明羿射箭的速度很快,而且百發百中,非常神奇。更神奇的是,不多不少,還讓一個太陽逃走了,這就是我們今天看到的太陽。
在這個教學環節中,抓住“神奇”進行開放性提問,引導學生思考、探究,師生展開交流、對話,感受羿射九日的神奇之處,初步了解神話這類文本的特質。在言語實踐中將學生的思維引向縱深,促進了學生言語能力和思維能力的提升。
三、在練習中培養學生舉一反三的能力
課堂練習既是對課堂所學內容的鞏固過程,也是一個必不可少的反饋環節,不僅要設計基礎型、技能型等題目,更要注重創新型等題目。教師及時檢測、反饋、評價、糾錯,不僅能促使學生內化知識,而且能使學生拓展升華,學會舉一反三。
【片段】
師:一群孩子在庭院里嬉戲玩耍,叫“群兒戲于庭”。我們來模仿這樣的言語形式說一說。
出示:一群猴子在庭院里嬉戲玩耍。
生:群猴戲于庭。
出示:一群孩子在園子里嬉戲玩耍。
生:群兒戲于園。
出示:一群金魚在池塘里嬉戲玩耍。
生:群魚戲于池。
師:古文的語言表達習慣與現代有所不同,“戲于什么地方”就是在什么地方嬉戲、玩耍。請大家帶著高興的語氣齊讀這句話。
小古文的語言表達習慣與現代有所不同,有其獨特之處,“群兒戲于庭”是典型的狀語后置句式。這樣的言語形式對于三年級學生來說太過深奧。不過小學生模仿能力較強,通過模仿讓學生練習說話,舉一反三,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就明白了小古文獨特的言語表達,“戲于什么地方”就是在什么地方嬉戲、玩耍,內化了文本語言。
參考文獻:
[1]葉圣陶.葉圣陶教育文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2]任蘇民.葉圣陶教育思想研究叢書[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