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召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教師座談會時,開宗明義地指出:“思想政治理論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對于為何開展思政教育、如何開展思政教育,總書記給出了明確的方向和路徑。抓好思政“主陣地”,將立德樹人貫穿始終,以德育一體化構建實現全員育人、育全人,是北京市昌平區天通苑小學始終不變的初心,也是一以貫之的具體實踐。
一、堅定“主心骨”為黨育人創德育一體化
“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是衡量學校一切工作的基本紅線和原則。黨的學校,為黨育人,是天通苑小學堅守的信念和原則。為保證黨的大政方針不折不扣地貫徹執行,學校從課程頂層構架入手,創新育人新格局,大膽提出并全面啟動實施德育一體化建設,以課程為載體,在教育教學每一個環節立體化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打造德育改革的升級版。
學校分析了傳統德育模式無法有效滿足當代學生成長需要的矛盾,并因校制宜、聚焦學情,提出了“德育課程一體化”的課程方案。這套方案在學段的縱向銜接和學科的橫向貫通上充分“破壁”。值得一提的是,方案充分吸納、調動包括學校、家庭、社區、社會教育資源的協同以及學校管理、評價等制度的配合與支撐,真正實現學校挑起思政“主陣地”。方案試行至今,課堂“抬頭率”、學生“點贊率”雙升,思政、教學“兩層皮”的狀態也不復存在。
二、唱響“主旋律” 學科課程也“思政”
學校基于“樂學育人”的辦學理念,提出了“做明理、樂學、健康的現代中國人”的育人目標和“至善樂行、天下情懷、樂于合作、善于創新、審美雅趣、陽光健體”的六大核心素養。基于辦學理念,本著“價值引領、內容完善、學段銜接、學科融通、載體豐富、常態開展”的原則,學校建構了“六維一體”的課程體系。通過學科間、群體間和場域間的相互作用,學校引導學生在“樂于學、學至樂”的過程中形成符合社會規范的積極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六維一體”課程體系細分為三層,分別是針對國家課程要求的“核心課程”、針對校本必修的“深化課程”以及針對學生社團的個性化“定制課程”。
在學校課程“主陣地”中,國家課程占有絕對優勢。如何讓德育、思政的精髓像鹽一樣溶解到各種食物中被自然吸收?學校調動各學科智慧與創意,實現全校聯動的“全學科思政總動員”。比如,語文課程探尋人文情懷的德育價值,結合《經典與成長》校本教材,組織開展主題式的經典國學教育等傳統文化學習活動,增強民族自豪感;英語課程致力于讓學生在掌握語言交際工具的同時開闊視野、胸懷大志;數學課程植根中華傳統文化中的數理要脈,培育學生理性思維的嚴謹細致、探索創新的價值追求;藝體課程致力于讓學生在藝術體驗中涵育審美情趣,在強健體魄中完善品格、健全人格……學校充分挖掘各學科的“德育點”,把教育追求滲透于學科教學中,使德育與學科教學、學生成長有機結合,實現各育人要素的系統融合。
三、爭做“主人翁” 打破“壁壘”全員育人
開放性辦學,讓一切資源為育人所用,這是未來學校的“共享觀”,也是德育、思政“一盤棋”的大局觀。學校以知行課程、主題文化研究綜合實踐活動等精品校本課程為抓手,打破校內外壁壘、橫跨學段及各界資源,讓立德樹人不再只是“單聲部”,而是變成全員“大合唱”。
知行課程是以學校核心價值觀為出發點,并結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形成了“尊重、感恩、誠信、包容、健康、法治、愛國、友善”八大德育主題,強調在致知力行中讓學生樂于參與、樂于感悟、樂于踐行,培養正確的價值觀,形成良好的人格基礎。每學年學校都圍繞八大德育主題,以螺旋式遞進的方式不斷強化學生的價值觀念和行為規范。其中,低學段課程關注學生的初步接觸體驗,強調落實簡單易行的行為;中學段課程旨在讓學生多方面了解,積極踐行,可以做出相關判斷;高學段課程強調讓學生深層理解,養成習慣,樹立觀念。八個主題活動分布在每學年的上下兩個學期,每個活動實施時間為一個月。
為了讓學生全方位吸收不同層面的知識養分,學校還會根據知行主題邀請擁有不同專業背景的老師為學生上課,積極吸納優質家長資源,以及具有相關專業、技能優勢的人員直接參與教學活動。大家各顯其能,成為課程的主動參與者和實施者。在評價環節,學校側重于激勵學生參與學習、全面發展的表現性評價,形成教師、學生、家長組成的多元化評價主體。
知行課程之外,主題文化研究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也是一大亮點。作為一門與語文、數學、英語、科學、品德與社會等科目并行設置的綜合性課程,該課程以社會大課堂為依托,每學年上學期組織傳統文化主題研學活動,下學期組織世界文化主題研學活動,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真正做到了讓學生走向自然、走向社會、走向世界。
堅持全科育人,從課程教材、教育教學、考試評價等方面系統推進中小學思政課改革創新,務求取得實效——天通苑小學做出了自己的思政答卷。
作者簡介:王學成,工作單位:北京市昌平區天通苑小學東小口學校,職務:執行校長,職稱:高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