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南京市棲霞區(qū)燕子磯中心小學 陳 林
生活情境法是將生活中的現象和事物用營造真實情境的辦法引入課堂中的一種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運用到實際教學中,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課堂教學的實際效果。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引入生活情境法可以發(fā)揮三方面的重要作用:一是增進數學“學”與“用”的關系;二是構建“教”與“練”的關系;三是提高“數學”與“綜合能力”的聯系。教師首先應該主動轉變理念,落實數學核心素養(yǎng)的要求,在教授數學知識的同時,把教學重點放在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邏輯分析能力和數學應用能力方面,讓學生在數學學習中獲得興趣和主動性,并提高學習的技巧和方法,還要獲得獨立思考和學習的思維和能力。
引入生活情境法,是結合小學生的心理發(fā)展特點的教學方法,以興趣為先導,讓數學貼近學生的生活,營造一種“真實”的課堂環(huán)境,借助小學生有限的生活經驗去理解數學、開展學習。
例如,在學習加法時,老師在教授基本的計算公式之后,可以組織學生進行“模擬商超”的小游戲。教師營造簡單的商超收銀臺環(huán)境,布置若干文具、副食品、生活用品等并貼上價格,將學生分為兩個小組,每輪每組派出一名學生,交替扮演顧客和收銀員進行比拼。扮演顧客的學生從老師準備的物品中選取兩個結算價格,扮演收銀員的學生要判斷算出的價格是否正確。活動結束后,正確計算商品價格次數多的小組獲勝。這樣的方式,既利用了學生的“玩心”,讓他們對計算學習“動心”,令他們投入到數學學習中去,解決了學與用、教與練結合不緊密的問題,也通過模擬現實生活環(huán)境讓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遷移,讓他們認識到在生活中處處有數學、處處有計算,培養(yǎng)日后使用計算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特別是對于一些數學基礎較為薄弱的學生來說,能夠通過興趣激發(fā)以及貼近生活情境的運用,消除他們對數學的畏懼心理。
數學學習不僅僅是理論知識學習,更是實踐應用學習。課堂中老師需要通過優(yōu)化課程,運用生活情境法,引導學生實際動手操作,幫助學生真正理解數理關系,從而依靠自己的思考和分析得出正確答案。

數學教學需要通過一定的練習讓學生更加熟練地掌握所學知識。老師需要認真設計練習題目,引入生活情境法,讓學生以解決實際生活問題為出發(fā)點,開展練習探索。
比如,學習五年級下冊《簡易方程》時,老師可以在教授解簡易方程基本技巧的基礎上布置具有挑戰(zhàn)性的練習作業(yè),讓學生充分利用課余時間,結合生活實際問題進行深層思考。例如設計練習1:爸爸今年30歲,爺爺的年齡是爸爸的2倍,請問爺爺多少歲?這一練習是較為基礎的,學生能夠通過所學列出方程式:30×2=x,并計算得x=60。設計練習2:爸爸今年30歲,爺爺的年齡是爸爸的2倍,奶奶比爺爺小5歲,請問奶奶多少歲?這一練習難度增加,需要學生結合書本知識,經過思考得出方程式:30×2-5=y,并計算得出y=55。設計練習3:請結合你家人的實際年齡情況設計一道題目,讓同學們算一算你爺爺的年齡。這是一種開放性的練習,讓學生從計算中跳脫出來進行遷移性的思考,有助于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思維和想象力,并懂得通過數學解決實際問題的重要性。
綜上,小學數學教學要結合小學生的認知和學習特點,正確處理好學習與應用、教學與練習、數學能力和綜合能力之間的關系,運用生活情境法,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數學學習的興趣和自主性,進一步提高數學課堂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