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晉江市金井鎮石圳華僑小學 李欽鳳
數學是小學教學中最重要、最基礎的學科之一,高效的課堂教學對于學生的成長來說是非常關鍵的。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為學生營造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著重培養學生的自主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從而不斷提高教學的質量。
教材是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主要依據,教師應該幫助學生熟悉教材、分析教材,充分地利用好教材,以教材為依據,為學生創造一些實踐的條件,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參與度,以此加深學生對于教材內容的學習和理解。
例如,教師在講“圓柱體表面積計算”的時候,首先讓學生觀察圓柱體的特點,分析出圓柱體表面積由哪些部分組成,然后讓學生自己動手用紙張制作圓柱體。學生在制作的過程中就會發現,圓柱體的底面是兩個大小一樣的圓,側面是由一個長方形彎曲之后形成的,并且這個長方形的兩條對邊和底面圓形的周長是相等的。由此,學生就可以根據自己學習過的圓形面積公式和長方形面積公式計算出圓柱體的表面積。
數學本身就是一門實踐性比較強的學科,教師應該合理利用教材資源為學生創造實踐條件,讓學生學會思考問題的方法,在遇到一個比較難的、陌生的數學問題時,可以嘗試用分解的方法將其轉化成自己學過的簡單的數學問題,然后逐步解決。
數學知識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是息息相關的,教師應該為學生營造真實的數學課堂氛圍,讓學生可以更直觀地了解數學知識的重要性。小學數學教師應該把生活的氣息注入課堂之中,使教學環境處處洋溢著生活的芬芳,給學生展現出一個奇妙的數學世界。
例如,小學數學教師在講授“觀察物體”這部分內容的時候,可以把各種各樣的立體圖形帶到課堂上,然后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對不同的立體圖形進行觀察,并在作業本上畫出自己看到的不同的形狀。親身體驗到觀察同一個物體從不同的角度得到的結果是不相同的,深刻感受局部和整體之間的關系。教師借助于生活中的具體實物和學生動手操作,可以有效幫助學生建立空間觀念,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養成仔細觀察事物并認真思考的良好習慣。
提高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對于鞏固數學知識具有很好的輔助作用,因為任何知識理論都離不開實踐的論證。提高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可以有效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學習效率,促進學生在學習中把理論知識與實踐相結合,活躍思維。
例如,教師在講授“圖形的運動”時,首先可以讓學生在本上畫出小方格,然后用紙片做出各種圖形。學生親自動手實踐,觀察圖形運動前后的不同,并進行討論。不管學生做的是什么圖形,經過多次實踐都可以總結出規律,那就是圖形在平移和旋轉的過程中,形狀和大小不變,只是位置發生變化而已。接著,教師讓學生兩人一組進行實踐,一個同學說某圖形向某方向平移幾個單位,或者某圖形沿某一點按某方向旋轉多少度,另一個同學動手操作,之后再互換。在提高學生動手能力的同時,可以鞏固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感悟。
小學數學教師應該在教材的基礎上進行課外延伸,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量,讓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更加深入透徹。
例如,小學數學教師在帶領學生學習“圓”的時候,首先可以讓學生用生活中常見的圓形硬幣和橢圓形的盤子進行對比分析,了解圓的特性以及直徑和半徑之間的關系,從而學會利用圓規來畫圓的基本原理等。經過教師課上的講解和教材中的實例探究,學生對于圓有了初步的了解,但由于課上時間和教材內容有限,不能滿足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課外去生活中尋找圓的影子,看看哪些物品的設計運用到了圓的特性,鼓勵學生去探索關于圓的更多秘密。有意識地為學生留出獨立思考和實踐的空間,從而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自我探究能力。
總而言之,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注重教學實踐,因為數學知識起源于生活,又回歸于生活,學生在實踐中可以更好地體驗數學知識,增強對數學知識的學習興趣,在提高數學知識運用能力的同時,提高綜合能力和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