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莆田第十中學 鄭秋香
問題驅動是指在數學教學中,以問題來激發學生思考,讓學生在思考問題的過程中,通過自主探究等方式發現知識內涵。教師通過支架式教學等方法來幫助學生在發現問題、提出假設、自主探究、驗證假設、得出結論的過程中習得數學知識,提升數學能力。
為了創新教學方法,教師不妨在數學課堂上注重問題情境的營造,利用一些典型的或生活性的數學問題來帶動學生思考,并將數學知識自然而然地代入問題解決過程中。
例如,在開展《直線與方程》的教學時,教師為學生設置了兩個數學問題:如何確定平面內的一條直線?這條直線應該怎樣用方程描述呢?面對第一個問題,學生很早就學過“兩點確定一條直線”,對于第二個問題,學生在經過自己的思考,并接受教師點撥之后,意識到可以結合坐標與任意角的知識來解決。隨后,教師利用多媒體為學生演示如何在直角坐標系上確定直線,同時引入直線的點斜式及兩點式方程。
通過營造問題情境,教師引導學生先思考,再代入知識,學生會感到學習的過程是充滿探究趣味的,自己獲得的知識是自主探究的結果,在這種成就感的激發下,學生在數學學習中會有更強的探究欲望及更足的嘗試熱情,數學學習自然更上一層樓。
在開展高中數學教學時,教師需要根據數學知識的特點適當調整教學方式,對于具有較強探究性與趣味性的數學知識,教師不妨利用問題進行引導,給學生思考的空間,讓學生循著問題自主探究,享受發現學習的樂趣,促進學生的創造性發展。


通過引導學生循著問題進行探究,學生會逐漸充實自己的知識,建立健全的知識體系,從而促進數學學習的深入。此外,在自主學習時,學生能夠逐步形成較強的探究能力,并且掌握探究方法,學會帶著問題學習知識,在思考中構建新知。
在以問題為導向開展數學教學時,教師認識到問題的設置需要具備一定的技巧性,當問題設置的難度較大時,學生始終不能找到正確的思路。針對這種情況,教師認識到合作與交流能夠讓學生在探究問題時多一兩個幫手,會提升學生探究的效率。因此,在高中數學課堂上,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圍繞問題在充分思考的基礎上開展交流。
例如,在教授《等比數列》時,教師為學生展現幾個比較有代表性的數列,如1,2,4,8……;5,25,125……等,并鼓勵學生根據這些數列的特點總結出等比數列的概念。學生通過自主計算,逐漸發現這些數列從第2項起,每一項與它的前一項的比等于同一個常數。對于概念的總結,需要一針見血,又不遺漏重要信息,因此,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鼓勵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交流自己對概念的理解,并在交流中發現問題,彌補不足。
通過交流,學生發現自己的理解仍有許多不到位的地方,而這些失誤都能夠在與同學的交流中得到答案,這對于學生合作能力、辨析能力的提升尤為重要。數學問題經過學生的自主思考、與同學之間的交流討論,能夠得到更加精準的解答。
總之,在高中數學教學中,以問題為導向開展教學,無疑是比較成功的做法,教師充分考慮到學生學習現狀、教師教學需要,將高中數學課堂變成學生主動探究、解決問題的場地,這對于學生數學能力的提升具有積極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