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荽
(慶陽市人民醫院 甘肅慶陽 745000)
嬰兒在出生后,其母體對嬰兒的影響也就越來越弱,機體的健康教育需要結合外界輔助才能正常發育、成長[1]。母體給予嬰兒的免疫能力會在其出生長大后逐漸消退并最終消失,因此需要給予兒童疫苗接種,做好兒童保健,兒童保健和疫苗接種后可以預防很多的傳染性疾病,在體內形成相應的抗體,減少疾病的侵襲。如過去肆虐的乙肝、麻疹,只要注射了相應的疫苗,具有了相應的抗體,兒童就終身不會染上乙肝和麻疹這兩種疾病[2],因此,兒童保健和預防接種是對兒童身體健康和安全成長的必要措施。目前基層兒童保健和預防接種工作存在各種問題,對預防接種的效果產生了影響,不利于兒童的健康成長,做好基層兒童保健和預防接種工作的質量改進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3-4]。本次研究通過選取到本院進行兒童保健和預防接種的兒童共計600例作為觀察對象,分析了健康教育應用于兒童保健和預防接種中的效果及其價值,探討其管理效果,報告如下。
選取2019年1月到2021年1月這一時間段到本院進行兒童保健和預防接種的兒童共計600例作為觀察對象,以2020年1月作為時間節點,2019年1月到2020年1月預防接種的300例兒童為對照組,2020年1月到2021年1月預防接種的300例兒童為實驗組,對照組中男性151例、女性149例,年齡1~12歲,平均年齡為(3.32±2.11)歲,實驗組中男性154例、女性146例,年齡1~11歲,平均年齡為(3.33±1.27)歲,納入標準:本次研究經過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所有兒童家長均知曉本次研究并積極配合,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合并惡性腫瘤兒童;存在先天性臟器功能疾病兒童;合并嚴重精神疾病兒童;中途退出研究兒童;臨床資料不完整的兒童。本次研究選取的兩組保健接種兒童的一般性資料對比無顯著性差異(P>0.05),可以進行下一步對比研究。
對照組給予常規的預防接種護理。在接種前,需要仔細核對兒童的身份,并做好相應的體檢,了解兒童的病史情況,評估兒童的身體狀況。期間務必要詳細詢問過敏史,確保兒童符合接種的條件后,醫護人員要嚴格選取合格的注射疫苗,保障注射環境的干凈衛生,選擇具有豐富臨床經驗的醫生進行注射。接種后的30分鐘到一個小時,在接種的醫院先休息一會兒,等待一段時間,確定兒童沒有什么不適后再回家。回家后,家長要注意保持兒童疫苗注射部位的清潔、干凈,防止病菌進入疫苗接種的部位引發感染,加強營養的補充,提高兒童的身體素質[5]。
實驗組在此基礎上加強健康教育。針對不同兒童的家庭環境、患兒家長的文化程度等,向兒童家屬開展健康教育知識普及,講解疫苗的相關知識,科普及時進行預防接種的重要性,指導家長科學觀察接種后的不良反應等。接種前半小時兒童需要禁食,根據兒童的不同性格,開展個性化的交流,借助小游戲、小故事、玩具、動畫片等拉近與兒童之間的距離,轉移兒童的注意力,盡量讓兒童能夠保持愉悅和平靜的心情。健康教育工作不僅能夠降低兒童對疫苗接種工作的抵觸情緒和應激反應,提高小兒配合接種的依從性,還能夠間接降低不良反應的發生。
本次研究通過對比兩組保健接種兒童的配合度、不良反應率、家長滿意度、預后生活質量評分得出結果。
配合度:由醫護人員做好詳細的統計和記錄,以百分比進行表示,配合度=配合接種兒童人數/總數×100%。
不良反應:包括兒童在保健接種的過程中出現過敏、腹瀉、惡心嘔吐等不良反應,以百分比進行表示。
家長滿意度:邀請兒童家長填寫本院自制的滿意度相關調查問卷,滿意率=(非常滿意患者例數+滿意例數)/總患者例數×100%[6]。
預后生活質量評分:美國醫學局研究組開發的SF-36生活質量量表,包含軀體功能、軀體角色、肌體疼痛、活力、社會功能、情緒角色、總的健康狀況和心理衛生八個領域,三十六個條目,滿分為100分,分數越高代表兒童的生活質量越高[7]。
本研究統計所得所有相關數據均利用SPSS20.0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相關計數或者計量資料數據通過t檢驗或者卡方檢驗進行計算,得出結果當P<0.05的時候,差異具有一定統計學意義。
由表1可見,實驗組兒童接受健康教育后,配合保健接種的依從性更高,且不良反應率更低,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1 兩組兒童的配合度、不良反應率對比
由表2可見,實驗組兒童接受健康教育后結束保健接種,家長的滿意度更高,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2 兩組兒童的家長滿意度對比
由表3可見,實驗組兒童接受健康教育后,兒童的預后生活質量評分顯著更高,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3 兩組兒童的預后生活質量評分對比
兒童能否健康成長取決于營養攝入和預防接種。各種疾病發生會嚴重影響兒童的健康發育和成長,常規兒科護理具有一定滯后性,臨床兒童保健和預防接種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應用[8]。但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我國受到持有預防接種資格證的專職人員過少、接種疫苗工作量大、人員流動性大等原因的影響,基層兒童保健和預防接種工作的實施也不是十分理想。兒童保健和預防接種疫苗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最大程度的預防疾病,提高兒童的身體素質[9],提高兒童的未來成長。由此可見,做好基層兒童保健和預防接種工作十分重要,結合目前基層兒童保健和預防接種工作存在的質量管理問題,長期以來我國兒童家長文化水平參差不齊,理解能力具有較大的偏差,因此在兒童保健和預防接種的過程中容易產生一定困難,不僅影響了兒童保健接種的效果,也影響了醫患關系的和諧發展[10]。積極開展兒童及其家長的健康教育,讓家長意識到關鍵點所在,明確保健接種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才能夠擴大保健的效果,保證接種的質量,促進兒童的健康成長和家庭幸福,長期而言意義重大。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兒童保健和預防接種兒童的配合度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不良反應率更低,兒童的家長滿意度更高,預后生活質量更高,組間對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做好基層兒童保健和預防接種工作的臨床護理管理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針對目前存在的家長不夠重視、工作人員少,工作量大、人員流動性大等問題給予相應的改進措施,做好健康教育,能夠顯著提高保健和預防接種管理水平,值得進一步推廣應用。